医疗社会工作在我国开展现状及发展前景
一、前言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医疗、卫生、保健事业是一项社会事业。
治疗疾病、恢复健康不仅包括一系列专业性的医生诊疗活动,还包括一系列与诊疗活动配套的社会工作过程。
随着现代卫生、保障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原先单纯的药物与手术的传统治疗模式的局限性。
医疗活动中社会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正在日益增大,一逐渐成为医疗活动的开展以及卫生保障计划和目标的确立、实施、评价、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不可少的环节。
医疗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实务领域之一,拥有独特的价值观、完善的理论指导、专业的工作方法,以医疗保健和社会福利的结合为主要目标,尤其是在医疗制度改革的新时期,其对疾病相关问题的介入更具有现实意义。
二、医疗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医疗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实务领域,同样起源于西方。
在涵义上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医疗社会工作是指在医院围绕着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过程而展开的社会工作,广义的医疗社会工作是指在医疗、卫生机构中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方法和技巧,协助患者及其家属解决因疾病而产生的社会和心理问题,增进人们对疾病的预防和保护意识。
简言之,医疗社会工作的主要功能是协助患者消除因疾病引起的各种社会问题,增强其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与其它介入疾病相关问题的方法不同之处在于,它有着独特的价值观、系统的、理论基础、专业的工作方法。
[1]
医疗社会工作最早出现在英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各国正式建立医疗社会工作制度。
中国自1921年美籍医疗社会工作者I.浦爱德女士在北平的协和医院首创社会工作部后,全国各大医院先后成立此类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中国在各医学院校的公共卫生系里,增设社会医疗研究所(室),或在各类医院、社区中开展医疗社会工作。
医疗社会工作一般包括医务社会工作、公共卫生社会工作、心理卫生社会工作及康复社会工作等。
[4]
1、医务社会工作
医务社会工作是指在医疗单位(主要是各类医院)内以临床病人及其家属为主要工作对象的社会工作,又称临床社会工作。
医务社会工作的主要职能是辅助医疗活动的开展,介入医疗管理,改善医疗服务质量以及独立进行社会心理诊疗活动。
医务社会工作包括以下一些内容:[2]
(1)获取病人发病、诊治、康复过程中有关社会、行为和心理等方面的信息,并研究它们的相互关系;
(2)把上述研究结果提交给医务人员,使他们能够有针对性地为病人制定更有效的医疗康复计划;
(3)把上述研究结果同时告知病人和病人家属,促使他们更好地配合医务人员开展治疗活动;
(4)应用所学专业知识直接对病人开展社会心理治疗;
(5)对医疗人员、实习医生、护士等进行社会、人文科学的教育,营造人文精神氛围;
(6)从病人和病人家属处获取有关医疗服务质量的反馈信息,提供给医院管理者,促进医院服务质量的改进;
(7)向病人和病人家属介绍医院或社区的医疗设施并引导他们妥善利用这些设施;
(8)参与医院有关医疗服务质量的各项调查;
(9)开展与医疗有关的家庭及社区的调查研究。
2、公共卫生社会工作
公共卫生社会工作是指卫生行政和公共卫生机构内的社会工作。
公共卫生是现代卫生保健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目标是建立有益健康的生活环境,增进和维护全体社会成员的健康。
公共卫生工作的顺利开展和目标的实现,在于组织和依靠大众的力量,有计划地推进各项卫生措施的实施。
虽然卫生行政和卫生机构的工作实质已经体现了社会工作的性质,但在这些机构中的专职社会工作仍具有独立的角色。
其主要工作包括以下一些内容:[2](1)参与各种公共卫生行政法规的制定或修订;
(2)参与各项公共卫生教育训练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尤其重视卫生服务的
家庭面和社会面);
(3)从事社区心理卫生计划的制定与推行;
(4)开发和协调各项社会资源,以供社区卫生保健服务之用;
(5)调查与评价社会的卫生保健需求及卫生保健服务的效果;
(6)组织社区成员建立各种民间自助卫生保健服务组织。
3、心理卫生社会工作
心理卫生社会工作,又称精神病理社会工作,是指精神病防治和心理卫生机构内的社会工作。
社区的精神病防治和心理卫生工作,除了在这些机构内的个案工作外,工作人员的工作包括以下一些内容:[2]
(1)收集、分析病人的家庭心理动力影响因素资料,
(2)对病人家属进行心理辅导,使他们避免因家人患病而产生情绪焦虑和困扰,并启发他们表现出能对病人产生积极影响的心理和态度;
(3)对病情较轻的病人进行个案工作治疗,或以社会团体的工作方式进行心理和社会生活的再教育,以促进病人社会生活的再适应能力的恢复及重建人格等;
(4)对与病人社会生活再适应有关家庭、学校、工作单位等进行联系和调试工作,多方面促进病人对社会生活的再适应;
(5)参与社区的心理卫生宣传、推广、咨询等工作,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
4、康复社会工作
康复社会工作是把社会工作原理、方法和技巧运用到康复工作中去,协助需康复者恢复和发展他们潜在能力,实现他们在现代生活中的社会适应功能的工作。
康复社会工作的目标是广泛运用专业知识帮助需康复者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使他们的功能丧失减到最低程度,防止他们可能增加的损伤,最大限度地提高他们的生理能力。
具体而言,康复社会工作的工作计划通常必须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2]
(1)协助康复医师正确地诊断、有效地治疗,以维持需康复者康复后的健康状况和自我照顾能力;
(2)要考虑需康复者康复后应有的基本医疗设施,包括地方性的医疗单位及福利机构的设施;
(3)家庭照顾方案的实施,康复社会工作者要与康复医师、护士等定期到需康复者家庭探访,提供康复指导;
(4)要和有关机构协调,开展一切必要的和可能的社会服务项目,促使需康复者有效运用医疗设施,同时补充医疗服务的不足;
(5)提供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解决需康复者的社会适应问题,满足他们的社会福利需求。
三、对比与前瞻
就全球范围内的发展来看,医疗社会工作在西方国家发展迅速并得到广泛应用。
在英国,16 世纪就出现了“施赈者”岗位,帮助病人解决因疾病而产生的各种问题,目前这种工作已步入制度化的轨道。
在美国,各大医院相继成立了社会工作部,医疗医院联合会将是否设立社会工作部和专门的医疗社会工作者作为评价医院等级的一个重要标准。
我国医疗社会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还是以非专业的形式,例如医疗保险、医疗救助等开展。
医疗社会工作的服务机构主要还是由政府推动建立的,专业的理念指导和专业工作者的缺乏,导致真正专业的服务也相应地不足。
可喜的是,2000 年,上海东方医院正式成立了我国第一家医疗社会工作部,专门向患者提供心理支持、社会和医疗康复、医患关系协调等服务,为医疗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开展奠定了实践基础。
据悉,卫生部正在就医疗社会工作岗位设置等相关问题积极制定方案。
但是,就患者及其家属的个人需要和社会的整体需要而言,我国的医疗社会工作还有许多需要努力的方面。
[1]
四、对我国医务社会工作未来发展的几点思考
1、加快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学历教育发展
重庆社会工作职业学院根据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和民政部的有关调查和预测,提出在2020年前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需求是10 000万余人。
而我国的医务社会工作教育相对滞后,截止到2002年底,全国有教育部批准设立社会工作专业的本科院校共124所,目前还尚未开展专业医务社工教育。
目前,美国的社工教育发展是相当完善的。
美国社会工作教育委员会承认的社工专业学士教育计划为468个,社工专业硕士教育计划为196个。
美国社会工作教育委员会已经形成了完善
的社工教育标准和课程设置。
而我国医务社工专业本科、研究生教育发展相对比较薄弱,因此,我国应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发展适合我国文化背景和医疗体系的医务社会工作者的培养体系。
2、加大对医务社会工作者角色功能的研究
国外的许多学者对医务社会工作角色功能已做了研究,我国社会工作研究者应该探究适合不同情景下的医务社会工作模式,加强对社会工作范畴的研究,完善医务社会工作者角色功能。
[1][3]
3、健全医务社会工作的法规和政策医务社会
工作具有整合各种资源的功能,包括政策资源、信息资源等,因此国家应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目前,医学院校中很少开设医务社工专业,而高校间联合培养医务社会工作者,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其次建立医务社会工作的组织平台,有利于医务社会工作的专业发展;我国的台湾省已经规定每100张床位必须配备1名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因此应将医务社会工作者尽快纳入医院编制中。
医务社会工作处于起步阶段,政府应从福利政策,人事政策,就业岗位,财政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
参考文献
[1]安民兵.论医疗社会工作的价值观、理论、方法及其前瞻[J].卫生软科学,2006,(06)
[2]胡继春.医学社会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94—97
[3]钱会娟,袁长蓉.国内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应用现状与展望[J].护理学报,2009,(20)
[4]刘凡.医疗社会工作[J].中国医院管理,198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