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吐蕃(今藏族),即英语之tibet。“蕃”,今音fan。
4.声训(用同音字解释字义)
汉·刘熙《释名》:
负,背也。房,旁也。邦,封也。
5.古今方言
清·钱大昕:
今吴人呼“蚊”如“门”。
今江西、湖南方音读“无”如“冒”。
吴音“亡忘望”亦读重唇。
吴语:肥
6.汉字偏旁:巴—肥悲—非
7.汉外(韩、越、日等)对音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通论
文字:
汉字简史:(一)字体发展简史
1.甲骨文:主要出现在商代,-9 ~ -11世纪。用于记录占卜的结果。
一般认为,甲骨文的第一个发现者是王懿荣;第一个研究者是刘鹗(刘铁云)。
2.金文:主要出现在西周、东周时期。铸在各种青铜器上,内容大多为记录各种重要事件。
3.隶书:亦即所谓“小篆”(此前文字为“大篆”),据传秦始皇命李斯创制。
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关系
往往有这样的情况:上古时期,A(益)、B(溢)两字是古今字的关系,但后来已经分化为两个字(“区别字”P.548),各有各的意义(利益、水涨),用法逐渐固定了,如果继续用较早字形A(益)代替较晚字形B(溢),就属于通假现象。例如,澭水暴益。(吕氏春秋)(益,同溢,满溢,古体字。)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左传)(禽,同擒,古体字。将军禽操,宜在今日。(赤壁之战)(禽,通擒,通假字。)莫春者,春服既成。(论语)(莫:古体字,晚。)独自莫凭栏,(李煜词)(三说:1.如字;2.暮的古体字;3.通假“暮”。)
(三)浑言、析言
古代训诂学家常常使用“浑言”和“析言”这两个术语:“析言则别,浑言则同”,或者“对文则别,散文则同”,意思是:A、B两个词在对举使用时意思不同,而在分别使用时意思相同。例如:
《诗经·公刘》:于时言言,于时语语。
毛传:直言曰言,论难曰语。
孔疏:对文则别耳,散则言语通也。
《说文》:唯,诺也。
三.不用虚词的复句/意合复句
古代汉语的关联虚词起源较晚,不甚发达,一些复句常常并不使用虚词连接,在形式上与一般的单句无异,而实际上各个句子存在深层的关系。例如:
《史记》: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假设复句)
《左传》:冬,齐师灭谭,谭无礼也。(因果复句)
《左传》:射其御者,君子也。(补充复句)
《论语》: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转折复句)
《说文》:命,使也。从口从令。
吠,犬鸣也。从口犬。
启,开也。从户从口。
4.反训:以反义词训释,古时也叫“正反同词”、“施受同辞”、“美恶不嫌同辞”。例如:
《尔雅》:肆、故,今也。
另:祥,妖怪。(《左传》:“将以为楚国妖祥乎。”P.111)
学,教也。(《礼记》:“学学半。”P.214)
二、几种较特殊的词汇
唇音帮滂并明
非敷奉微
舌音端透定泥
知彻澄娘
齿音精清从心邪
照穿床审禅
牙音见溪群疑
喉音影喻晓匣
半舌音来
半齿音日
4.韵书:《切韵》:隋·陆法言等编订,书成于601年。现存残卷。
《广韵》:宋·陈彭年等人依据《切韵》增广而成,现完整保存。收206韵,依四声排列。
《中原音韵》:元·周德清编订,为指导作曲和正音而作,书成于1324年。分19个韵部,收录1622组同音字/音节。
《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偏正复句)
四.倒装句(略)
(五)紧缩句
紧缩句,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意合复句。多由省略复句的主干成分而来,有的保留关联词,有的不保留关联词,很像是词组。例如:《论语》:欲速则不达。(转折关系)
《论语》:子曰:“内省不疚”。(转折关系)
(三)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
为动用法。例如:“文死谏,武死战。”
补充举例:
1.象形字:牛、木、果、禾、毛、之/止
2.指事字:一、二、三、四、末、本、朱、寸、元、天
3.会意字:休、从、北、旦、明、林
4.形声字:江、鸠、舅、草、國、銜
5.假借字:其、因、酉、然、之、而
6.转注字(略)
三、字形的变异
(一)古今字(参见教材通论·六)
古代造的字为古体字或本原字,后来造的字为今体字或后起字。
韩语:方法
(二)古无舌上音
上古无“知彻澄”,读为“端透定”。
证据1异文
《书》:“大野既猪。”《史记》引作“既都”。
《论语》:“君子笃于亲。”北宋·郭忠恕《汉简》:笃,“古文作竺。”
天竺,又作身毒。
2.汉魏反切
《诗·云汉》:“蕴隆蟲蟲。”蟲,徒东反。
3.古读
《说文解字》:冲,“读若动”。
4.异读
《广韵》:“姪,徒结切;又直一切。”
西域:乌弋山离、安息、波楞、葡萄、胭脂、琥珀、瑠璃
佛教:世界、浮屠、塔、ຫໍສະໝຸດ 悟、涅槃少数民族:姑(苏)无(锡)-罗-那-纳
马蹄(荸荠):古越语(壮语)“泥里的果”之意。
三、古汉语的词汇意义
(一)考本义之方法——以形索义
(《古代汉语·通论四》P.95)
(二)由本义系联引申义
(《古代汉语·通论四》P.93-99)
4.章草5.楷书6.行书7.草书(包括:狂草)
二、汉字的结构:六书
汉代人分析汉字的结构,总结出六种构造的规则。(并非先有“六书”的规则,然后再创造汉字。)
六书的排列顺序采用班固《汉书·艺文志》的说法,而定义及例字则依据东汉·许慎(字叔重)的《说文解字·叙》: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几个惯用的通假字:1.共商国是2.矢志不移3.贸然
(三)异体字(参见教材通论·六)
指的是一个字有几种不同的写法,但读音、意义完全相同,几乎任何时候都可以互相通用。
(四)繁简字(参见教材通论)
(五)互体字(见第一学期PPT)
四、汉字部首举例(教材第二册:P.636-676)
五、古文字学之重要著
1.汉·许慎《说文解字》。功用:释读古文字的津梁;不足:不知有甲骨。
景—影、酉—酒、然—燃、奉—俸、要—腰、莫—暮、益—溢、禽—擒、因—茵
(二)通假(参见教材通论·十六,P546)
通假的原则:书面语里语音相同或相近的字通用和假借。
通假的两种情况:
1.本无其字,亦即“假借”(六书之一),这是造字之法。无本字、借字之分。
2.本有其字,即:训诂学、注释学的通假,这是用字之法。有本字、借字之分。
欠—砍、坎干—旱、汗甘—邯
汉字异读
商贾—贾宝玉滑(hua\gu)稽
(四)娘日二母归泥
中古娘(n-)、日(r-)二母属于古音的泥(n-)母。
证据:古今字
尔—你乳—奶
汉字偏旁
念—稔壤—孃内—芮、蚋
方言
赣语:忍认韧染让惹日箬/篛
吴语:二儿
(五)复辅音问题(见文选《论语》课件)
子曰:“为命,……”命=令(同源词)麦=来(同源词)
(3)直音:用同音字来标注。例如:
《说文》:“公,平分也。从八从厶,音司。”(用“司”来标注“厶”的读音)
2.反切法
起于汉末。
用两个汉字来拼音,上字取其声,下字取其韵和调。通常称为“××切”,也叫“反”、“翻”。例如:东,德红切。公,古红切。
3.字母:由唐末守温和尚等人创制。先为30字母,后经守温改定为36字母,作为声母的标目:
3.训诂学亦即古代的词汇学。
训诂学局限于文献语言;且仅关注难字难词,主要为解经服务。实际上是文献语言学。
二)训诂学的基本方法
1.义训:直接解释字义。例如:
《尔雅》:增,益也。
《说文》:元,始也。
《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
《说文》:袜,足衣也。
2.声训/音训:利用同音字解释字义。例如:
《尔雅》:樊,藩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事,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参见教材“通论(五)”P.)
二、几条汉语语音演变的规则
(一)古无轻唇音
上古无轻唇音“非敷奉微”,读作重唇音“帮滂并明”。
证据1.古籍异文:
《论语》:“且在邦域之中矣。”邦域,亦作封。
《诗·谷风》:“凡民有丧,匍匐救之。”匍匐,亦作扶服。
《书》:“岷山之阳。”《史记》引作“汶山”。
2.汉魏反切
邶,方代反。
3.古读
《周礼》:“设设莞筵纷纯。”郑众云:“纷读为豳。”
2.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简称“说文段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音韵:
一、古代汉语语音概述
(一)古人是怎样记音的
1.反切以前的注音法
(1)譬况:描写某字发音的情貌和方法。例如:《淮南子·地形训》:“其地宜黍,多旄犀。”
高诱注:“旄读绸缪之缪,急气言乃得之。”《吕氏春秋》:“崔杼之子相与私闀。”注:“闀读近鸿,缓气言之。”
4.楷书:亦称真书、正书、楷体。兴于汉末,沿用至今。
附:
几种短期出现使用过的字体:
石鼓文:
陶文:刻写或书写在各种陶器上的文字,战国时期多见。
瓦当文:铸在瓦当上的文字,各个朝代都有使用,古文字学一般注重战国秦汉期间的文字。
鸟虫书:一种具有很强装饰性的字体,笔画缀以鸟虫的形体样式。
(二)书体发展简史
1.甲骨文2.金文(以上皆称“篆书”,又分大篆、小篆)3.隶书
例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返)少益耆食。(嗜)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悦)
有些所谓“今体字”,乃是为某个引申或者假借的义项特别创造的字体。这样,不同的义项就有不同的字形,可以将各个义项区别开来,所以,古今字又称“区别字”,以利于解决一个字兼职过多的问题,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在语言中增加了词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