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上海中考作文《这事,真带劲》一、审题1.这事,是落在事件的叙述上。
通过完整的叙述某一件事情或者一个过程,来表达“我”的感受。
2.带劲,两个字表明作文的内容必须是积极向上的,这个题目的题眼是落在“带劲”两个字上。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带劲”的解释为:第一有力量,有生气,让人感觉舒服;第二,能够引起兴致与兴趣。
同时在现代网络用语中,“带劲”也可以理解为“给力”,意为非常爽。
也就是说,所写的文章怎么才能体现出来这种积极向上的情感是这个题目比较难的地方。
文章要能给读者以“舒适”、“给力”和“爽”的积极情感。
3.审题眼今年的作文题目中出现了逗号,不免联想到前几年同样类型的作文题。
比如2017年的《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2016年的《没想到,真没想到》,2015年的《不止一次,我努力尝试》。
这些都表明上海中考语文学科对于考生审题能力的要求是比较高的。
逗号的前后是两个不同的部分,逗号前面侧重叙事,需要考生完整地叙述一件事情;而逗号后面则侧重描写这是带给“我”的感受—带劲。
事件+感受”的双短语组合由两个短语构成的全命题形式是近六年出现频率较高的形式,比如: 2017年《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2016年《没想到,真没想到》2015年《不止一次,我努力尝试》2013年《今天,我想说说心里话》今年的作文题仍旧延续这种双短语的形式,采用的是“事件+感受”的短语组合。
就本题目而言,题眼应当是“真”这个字,那“真”这个字具体是什么含义呢?首先,“真”字意为“真实,确实,实在,的确”,表达了一种由内而外且真诚的感叹和抒情;再者,“真”字具有对比、递进、强调和升华的作用,表现出“带劲‘这个词语的程度是令人印象深刻的,这件事是具有很强感染力的。
二.立意和选材如果要做到立意和选材比较新颖和深刻的话,那就肯定是要在“带劲”两个字上下功夫。
那么什么样的事情能够符合“带劲”的标准呢?我们在上面已经提到过了“带劲”的定义。
如果作文的立意是落点在新颖,那我们的选材至关重要。
那么“带劲”的事,具体来看,可能会有哪些呢?我们可以从这几大类来看:首先最基础的是叙述有关成长类的事情。
比如在梦想的道路上,对比自己之前的状态,做出的改变,取得的成绩,给自己给家人给老师带来了惊喜,这些都是“带劲”的点;其次可以以有关自己的一件小事拔高文章的立意,将立意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结合在一起。
比如疫情期间由个别的英雄事迹,再到全员行动,这样的民族精神不断传承的过程就是一个“带劲”的过程。
或者通过身边的垃圾处理问题引出上海市最近的垃圾分类政策,表现出上海市政府垃圾分类的决心,彰显中华民族复兴道路上的决心和毅力,这也是一个“带劲”的点;再者,考生的作文可以和传统文化进行结合。
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起自己的兴趣,让自己去探究这些文化遗产的发展和演变,探究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内涵。
这一整个探究的过程就是考生精神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带劲”的过程。
同时在文章的结尾升华文章的主旨,呼吁政府、社会和个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总之,写作的选材和立意要深刻就一定要“以小见大”,通过小事展现深刻的主题。
这事,真带劲“瞧,那是海关大楼。
它始建于1893年,在1925年重建……”我的手指向海关大楼,略带笑意地向一位阿姨介绍着上海外滩的地标建筑。
虽然我的讲解十分流利,但因为紧张,我的眼神总是飘忽不定。
认真听完介绍,阿姨好心地指出了这个问题。
听罢,我心潮起伏,想起自己在前期的准备中付出了许多。
从收集资料,到编写说辞,再到熟练背诵。
每一步,我都亲历亲为,做到尽善尽美。
多少个夜晚,我劲头十足,伏在桌前准备,只为给路人呈现一个完美的解说。
是啊,我怎么能因为自己的一点不完美就轻言放弃了呢?短暂的消沉过后,我重振旗鼓,出发寻找游客,向他们介绍美丽的上海。
在往来翕忽的人流中,悠闲的步伐,胸前的相机,让我不难判断哪些是休闲观光的游客。
我信步朝一位手持相机的叔叔走去,面带微笑,向他做了自我介绍,接着便步入正题,开始履行我这个小导游的职责。
身后的黄浦江,宛若一位娴静的江南女子。
江里汽笛悠扬的船舶,星星点点,宛如少女发梢上的饰物,煞是闪烁。
一水之隔的浦江两岸,在黄浦江上倒映着自己的绰约风姿,高耸入云的东方明珠、环球金融中心和金茂大厦,竞相卖弄着自己的姿色,沐浴在游客们的相机闪光灯中。
在阳光的映衬下,我激情四溢地介绍着一幢幢鳞次栉比的高楼。
叔叔斜倚在栏杆上,专注地聆听着我的讲解,时不时点头附和。
介绍完毕,叔叔笑了,他额头和嘴角两旁深深的皱纹里似乎也蓄满了笑意。
他向我竖起大拇指,夸赞我讲得好。
有了他的鼓励,我信心倍增,讲解得也越来越带劲儿。
在之后的解说中,我不再紧张,眼神坚定,手势自如,声音流畅自然而抑扬顿挫地介绍着身边的景色。
手举导游旗,身背小书包,面对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大胆而自信地为他们介绍外滩独有的万国建筑群。
那一刻,我的心里是骄傲的,我为自己的家乡感到骄傲,也为自己感到骄傲——我终于成了一名合格的小导游,圆满完成了学校的任务。
这次课外践行活动,不仅让我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也使我深深体会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真谛。
体验了导游这个职业,我为自己能为弘扬上海的文化尽绵薄之力而感到自豪。
同时,导游是一个繁琐又细微的服务工作,需要了解的知识面很多很广,这更激励着我在今后要成为一个博古通今、学富五车的人。
有人说:你所经历的一切,皆成为了今天的你。
是啊,所有的经历都会让我们有所收获。
如今,每当我想起自己当导游的那一幕,都会在心底由衷地对自己说:“这事,真带劲!”【亮点精评】小作者善于从生活中选取素材,这是一种非常明智的选择。
面对陌生的考场作文题目,和紧张的考试时间,最好的选择就是在审题之后从自己的经历中筛选适合文题的材料,这样写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作者以极其流畅的笔触给我们讲述了自己课外实践的经历,讲述自己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小导游的过程。
在写作当中,以记叙为主体,同时穿插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使整篇文章饱含情理,如“身后的黄浦江,宛若一位娴静的江南女子。
江里汽笛悠扬的船舶,星星点点,宛如少女发梢上的饰物,煞是闪烁”,以精彩的比喻描绘出了黄浦江的美景,对家乡上海的喜爱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文章的末尾,小作者表达了此次事件的感悟,总结出道理,以小见大,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这事,真带劲偌大的展厅,一幅幅精雕细刻的画作垂列两旁,缓缓穿梭在画间,细细地感受艺术品的巧夺天工,欣赏、学习、传承这些美妙的文化,这事,真带劲。
慢慢踱步进元代展厅,不禁被一幅野竹图夺去了神。
远观,泛黄的纸上,一棵竹子从石缝间探出头来,灵动且引人注目,為灰白的群石平添了许多生气。
近看,便觉竹叶错落有致,疏枝劲节,嫩叶新发,清韵可人。
众石之上,翠竹傲然挺立,宛若一个高洁傲岸的隐士。
让我不由得想起了一首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那真叫一个高风亮节!“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作者画此傲竹?”我喃喃自语道。
我便转向画上题字,笔锋傲然有力,笔法古秀苍劲,那力透纸背的气势与那画上的傲竹如出一辙。
“也许,这和作者傲岸孤洁的为人有关吧。
”我暗自猜想着。
正是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仿佛推开了艺术之门,又仿佛灵魂深处有个声音在呼唤着我,令我情不自禁地对这些古画产生了浓烈的兴趣,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展厅,一探究竟。
穿过一条幽静的长廊,不觉进入了明代的展厅。
江山胜览图便映入了眼帘。
这是幅狭长的淡黄色的古画,浑身散发着古老质朴的气息,向人们诉说着岁月的痕迹。
层层山峦、丛丛树木如雨点般点缀在宣纸上,重山巍然而不突兀,厚重沉稳;树密而不乱,清晰可见。
我正纳闷,大好江山,竟会没有一户人家。
我带着疑问,靠近画作。
竟发现层层山峦中隐着几方梯田。
高低错落却又井然有序地镶嵌在山脚和山腰上,宛如為多情的山峦穿上了华丽的锦衣,田中遍布着密密麻麻的细点,似乎就是田里的秧苗。
田野旁还有袅袅炊烟,这不正意味着山里有人家吗?我在恍然大悟的同时,也更赞叹于作家的画龙点睛之笔。
我睁大了双眼,目不转睛地盯着这幅画,尝试找到更多的细节与暗藏的玄机。
在寻找中我了解到古画的魅力,真带劲。
轻轻走下瓷砖铺就的台阶,便是其他艺术品的陈列厅,这里虽说没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却也是琳琅满目,个个皆是古董珍藏,看的我同样劲头十足。
我最喜爱的便数那犀角杯了。
闪耀的灯光下,犀角杯散着一股耀眼的红光,像是在显露它的王者气质。
犀角杯上的花纹清晰可见,巧夺天工,有的卷如波浪,蜿蜒巧妙;有的翔如龙腾,煞是霸气。
我试想着自己举着犀角杯、霸气酌酒的样子,不禁乐呵呵地“傻”笑出声来。
展厅的古画和珍宝们虽不能言语,却用它们独特的方式,向我展示了古老艺术的魅力,每一个独具匠心的细节,和别具匠心的设计都深深吸引着我。
沉浸在古老艺术、传统文化的世界里,竟是如此带劲,令人流连。
缓缓走出展厅,已然又回到了都市的喧闹中。
再次回首那一幅幅美观精巧的艺术品,虽然我不会雕刻,亦不会作画,但欣赏、学习、传承这些文化,依旧带劲。
【亮点精评】本文的素材选择非常巧妙,由观看展览出来,引出了展览品背后的历史文化,使得文章的厚度增加了不少。
同时,还引用了清代诗人郑燮的《竹石》一诗,把古画中竹子的形态描摹得淋漓尽致。
作者在行文时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让人仿佛置身其中,身临其境,跟随主人公的脚步参观展览,一点也无普通游记的枯燥乏味。
另外作者的观察可谓细致入微,对展品的描写形象到位,赋予自己独特个性的见解,如“竹叶错落有致,疏枝劲节,嫩叶新发,清韵可人”,将一幅美轮美奂的竹画呈现在了读者眼前。
本文结构严谨,以“带劲”为文眼,在文中反复出现,最后更以此结语,与文章开头遥相呼应,突出主题。
这事,真带劲其实,做演员不是我的梦想。
或许因为班会上我扮演的“严厉妈妈”,刷新了同学们对我演技的认知,在举办班级端午团建活动时,我被分到了话剧组。
一想到有可能会出演屈原这个民族英雄,我心里就止不住地兴奋“啊,带劲!”(开篇不赘述,简单交代“我”将有机会扮演“屈原”这一角色,想想就“带劲儿”,开篇即明志,干净利落。
)“哎,我想演屈原!”“你就把屈原这个角色给我当吧!”我们组长旁边围满了人,竞争“对手”还挺多。
看着组长旁边一群“虎背熊腰”的男生,硬抢来的几率几又再现了一个机灵聪明的“我”的形象,篇末不忘点题,结构紧凑。
)“好演员从好剧本开始”,我坐在凳子上,反复推敲,独自念白又结合历史材料,一中午终于改出了一部人物形象鲜明、故事内容流畅的剧本。
利用大课间硬拉着所有演员排练。
不知道啥时,我竟当起了“导演”,指导他们的动作和语气。
到我的词了,我深吸了口气,铿锵有力地诵出我心中的最佳台词。
到高潮部分,屈原被贬,练到“举世皆浊我独清”,我却如何也读不出心中的感觉。
深仇大恨?不是。
悲愤无奈?也不对••••••到表演那天,台上,我把辫子梳高挽好,戴好用纸杯自制的“发冠”,手心却早已出满了汗,我不由得握紧,怎么办?最后的高潮,能不能把握好?(上台前的紧张心理,为下文写“我”演出成功巧设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