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中国历史时期动植物分布的变迁

第三章 中国历史时期动植物分布的变迁


(四)清代以后 继续皇木采办,山地垦殖运动,长江流 域继续减少。东北、云贵地区采伐加大。 伴随帝国列强掠夺,鸦片战争后, 二、黄河流域森林变迁 (一)黄河中游地区森林植被的变迁 (二)华北平原的森林植被变迁 (三)黄河流域森林丧失原因

(一)黄河中游地区森林植被的变迁



中游地区以黄土高原为主,除陕西渭河平原、晋南 和豫西外,大部分在战国以前仍为畜牧区,森林和 草原广布。 秦汉时代大量汉民移入本区,设置郡县,发展垦殖, 农牧界线一度北移至阴山以北和乌兰布和沙漠一带。 河套地区因农业发达而被誉为“新秦中”,于是大 片天然植被为栽培植被所替代。 东汉以后虽因游牧民族的内徙,农牧界线大体上恢 复到战国后期的情况,次生的草原和灌木丛又大片 取代了栽培植被。但因气候转寒,已不可能恢复到 秦汉以前的状况。





(二)山地垦殖运动与南方森林损耗 原因:1、巨大的人口压力在南方导致了 山地垦殖运动,2、旱地作物大量进入南 方山地种植,改变了南方的种植结构。 时间:乾嘉垦殖高潮,一直持续到光绪 年间。 地区:豫鄂川陕交界山区,如巴山;赣 西山区;湖南山区;南岭等。 后果:直接伤害了南方山地的植被。大 量拓荒垦殖暂缓人口压力,但纵容人口 增殖--环境恶化--再垦殖的恶性循环。
三、南方森林变迁


唐朝以后,长江中下游森林被大量利用, 日益减少。 (一)明清皇木采办与南方森林损耗 明清时期官方开始组织人力大规模到长 江中上游采办巨型楠木、杉木、柏木等。 是谓“皇木采办”。南方福建、广东等 地也大量开采。虽然造就了北京、南京 文化名城的繁荣,但造成了南方地区森 林资源的极大损耗,生态环境遭到极大 破坏。
第三章
历史自然地理——中国历 史时期动植物分布的变迁


(三)隋唐至元明 唐宋之时,华北平原破坏严重,山地 仍有一些,。长江中下游森林被大量 利用,日益减少。而周边之地,长江 上游、珠江、东北仍保存完好。华南 亦是。 明朝东南开发加快,北方森林不能自 给,重大工程用材到南方采办,所谓 “皇木采办”。长江上游破坏严重, 中下游影响更大。
(三)黄河流域森林丧失原因
1、人类活动影响: (1)作为人类生产、生活资源必需品。虽有 强调天人合一,保护森林思想,实际上无节制。 (2)“重农轻牧”思想,如宁夏。 2、气候趋向寒冷干燥的影响:生存、保护、 再植皆困难 森林兴衰与黄变迁原因




中国历史时期的天然植被历经很大变化,其原因有自然 本身的因素,更主要的是人类活动的影响。 各地区植被变化的程度随人类活动频繁的状况不同而异, 如华北平原因开发较早、人类活动频繁,天然植被已破 坏殆尽,全由栽培植被替代,实质上意味着大片森林的 砍伐。 黄河中游、太行山区除了人为破坏外,又加上气候干燥 等不利的自然因素,更使不少地区变成了荒山、荒坡和 沙丘。 西南、东北等地区由于开发较晚,人类活动相对而言较 少,故至今尚保存较多的天然森林。总之,中国在4000 多年中,植被覆盖面大为缩小,严重影响了生态平衡。
四、历史时期动物分布的变迁



几千年来,变化是非常巨大的;其中麋 鹿、犀、貘等在中国已经灭绝;象、大 熊猫、孔雀、水鹿、梅花鹿、扬子鳄等 虽然没有灭绝,但在分布地区上却发生 了很大的变化。 气候变迁引起的种群减少——大熊猫、 象、犀牛 环境变迁。人类的大量捕杀。动物本身 的原因,有些动物属于衰亡种,不能适 应新的变化了的环境,容易被自然淘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