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汇报

关于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汇报

关于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汇报XX区是XX市主城区之一,是建设发展中的现代化新南京标志区——南京河西新城的主体,也是2014年青奥会主场馆所在地。

现辖7个街道办事处、42个社区,总人口约万人。

我区在积极推进新城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同时,始终高度重视社区建设和管理工作,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

特别是自2009年起,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各级组织、民政等相关部门的指导下,我们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委有关部署,学习借鉴境内外先进地区、城市的成功经验,从创新体制机制入手,在全区推行社区管理体制改革。

这项改革致力于加强社区党建、创新社区管理、发展基层民主、保障改善民生,实施两年多来取得了初步成效。

中央和省、市领导多次视察我区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中组部和民政部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我区开展专题调研,《光明日报》全文刊登了调研报告。

立足城市基层,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建邺模式”正在受到各方的广泛关注。

一、改革的背景和动因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升社会建设水平,是在新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落实执政为民宗旨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党中央对此高度重视,十七大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也都对此作出重要部署。

特别是今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修班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创造更加良好的社会条件。

这些都为我们加强社区建设,提升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指明了方向,增添了动力。

加强新形势下的社会建设,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大政治责任和紧迫任务。

作为基层,我们感到社区是城市社会事务管理的基本单元,是党和政府在城市基层的执政基础,新形势下的社区工作是城市社会建设的核心内容和重要基石。

早在2006年,时任XX市委书记的罗志军同志调研我区社区工作时,就明确提出要创新社区建设的体制机制,社区工作要体现党的先进性,党员要在社区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希望建邺在这些方面积极探索、创新实践。

近年来,我区认真落实中央、省、市要求,深入开展“强基工程”,完善社区党建工作机制,积极推进社区党务公开,健全居委会组织设置,加强基层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不断夯实社区建设的组织基础;按照“五有”要求加大对民生工作的投入,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居民对社区的满意度显著提高,不断夯实社区工作的群众基础;加大对老旧小区的整体改造和出新力度,不断完善社区服务功能,优化区域人居环境,有效提升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不断夯实社区群众的感性基础。

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工作扎实开展,我区先后荣获全国首批“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江苏省党建工作先进区”等荣誉称号。

在深化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也越来越感到,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中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有待我们积极应对和有效破解。

一是原先的社区党组织主要局限于居委会层面,未能将所在社区的各类党组织有效纳入,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充足的人、财、物等资源,不具有对社区工作人员的用人权和考核权,对社区事务没有充分的决策权,服务社区群众的能力、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和做事能力不强,领导核心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是虽然近年来政府投入的行政资源、各类社会和市场资源都在进入社区,但条块分割、各自为政,不能形成工作合力。

以我区沿河社区为例,原由政府买岗的社区工作人员有30人,分属街道、民政、劳动、计生、市容、公安等10多个部门,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社区整体功能难以有效发挥。

三是社区居委会“行政化”倾向明显,日常承担了过多的行政事务,忙于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验收,准备大量的工作台账,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组织群众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法定职能弱化,社区工作缺乏活力。

四是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大量的“单位人”成为“社区人”,广大群众对社区产生了许多新的需求,社区民意表达的方式也日趋多样化,但在社区缺乏有效的工作机制来反映社情民意,群众在社区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五是许多突出矛盾和群体性事件的苗头和倾向首先出现在社区,但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收集渠道和预警机制,基层维稳力量不足,社区的调解和化解能力不强,难以从源头上预防和消除社会矛盾。

上述这些情况,都从不同方面指向了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这一基础性、根本性的问题。

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我们,以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形势下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的理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路径创新,使社区真正成为党和政府在城市工作的牢固基础、实施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载体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单元。

二、改革的总体考虑我区在2006年召开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大会,明确了“区域化党建”的工作思路;2007年开始实施定期民意调查工作;2008年立足区域实际,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明确“功能园区是繁荣建邺的活力之源,宜居社区是和谐建邺的固本之基”的工作理念,更加重视以社区为着力点开展社会建设;2009年起选取13个社区开展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取得初步成效;2010年这一改革在全区所有社区全面推开;2011年进一步将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在街道层面开展。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资源向下、民主向前、民心向上”的改革理念,强化基层党建夯实执政基础,促进资源整合提升社区功能,创新组织体系优化社会治理,发展基层民主激发社会活力,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提高区域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致力打造有幸福感的宜居社区,为更好地推动区域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改革坚持“三化一优先”的原则:——区域党建一体化。

就是将社区内居民党组织、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和“两新”党组织等统一纳入社区党委的管理和服务范畴,一体化规划、一体化建设;切实发挥社区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统筹社区事务,整合各种资源,协调各类组织,凝聚各方力量,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工作合力,整体推进社区工作。

——基层管理扁平化。

就是推动管理重心向社区下移、服务职能向社区延伸,建立社区党委书记由区委直接任免、社区经费由区财政和民政部门直接下拨、社区绩效考核由区委组织部和区民政局直接组织实施等制度,重要工作由区直接领导和指导,减少管理层级;改革后的社区工作架构切实体现精简效能的原则,分工负责各项事务,建立社工分片包户等制度,避免内部组织的层级化,使社区工作者直接面向群众,更加贴近居民,更好服务百姓。

——公共管理和服务信息化。

深化我区以社区为单元的城市模块化管理系统综合运用,在社区层面实现城市管理信息化。

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各类网络资源,建设社区综合服务网络平台,实现网络信息资源共享,推进智能社区建设,进一步提升社区管理水平、社区服务功能和群众生活品质。

——民生优先。

就是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化对新形势下民生工作的理解,针对群众在政治生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的需求,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改革方案设计的主要依据、创新实践的工作重点和评判成效的重要标准,使群众真正成为改革的主体、有力推动者和最大受益者。

(三)目标和基本内容1、改革的目标:就是着眼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创新基层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为突破口,将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更多地投向基层社区,夯实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基础,提升社区综合服务功能,不断满足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政治需求、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致力打造管理规范、服务完善、民主和谐、安定有序、富有活力的宜居社区,进一步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提升居民的参与度和满意度,促进区域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2、改革的基本内容:以完善社区组织设置为关键,着力构建“一委一居一站”(社区党委、社区居委会、社区管理服务站)的新型社区治理架构。

一是强化社区党委,突出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全区所有社区普遍成立社区党委,将辖区内的企事业单位党支部、“两新”组织党支部等各类基层党组织全部纳入管理范围,实现社区党建全覆盖。

通过“公推直选”产生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鼓励驻区单位党组织成员和党员社区民警进入党委班子,探索在社区党委和居委会之间实行成员交叉任职,强化党组织对社区工作的统筹领导。

二是剥离居委会承担的行政事务,强化自治职能。

依照《居委会组织法》,在新的社区组织架构下,梳理、整合居委会工作事务,使居委会从原先承担的繁重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组织发动群众,依法履行“四自”职能。

三是组建社区管理服务站,推动管理服务重心下移。

管理服务站整合社区内政府买岗人员,承接政府延伸至社区的各项管理服务职能,并作为区、街社区服务中心的延伸服务点。

社区管理服务站设站长1名,由下派公务员担任,副站长2-3名,其中一名由居委会副主任兼任。

服务站接受社区党委领导和居委会监督,运转经费由区财政承担,以“菜单”形式受理各类行政事务并一站式办结,为居民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

同时,相应研究制订社区党委、居委会、管理服务站工作规则、管理办法等各项配套制度,构建以民意为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确保改革扎实有效进行。

在此基础上,将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向进一步改革街道这一管理社区的上层体制拓展,将全区7个街道的招商引资和财税组织等经济职能全部剥离,交由各功能园区承担,并以“大科制”优化街道内部设置,促进街道回归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集中人、财、物等资源做好辖区民生工作,将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引向深入。

三、改革的主要做法围绕扎实推进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举措。

(一)建立“三会一站”工作机制,统筹推进区域化党建在社区党委的领导下,全面推行以“三会一站”即社情民意建言会、社区工作联席会、社区事务评议会和温馨家园服务站为载体的党建工作机制,进一步提升社区党委整合资源、统筹各方推进社区建设和管理的能力。

通过召开社情民意建言会,定期组织社区党员和居民群众,建言献策,做到下情上达。

通过召开社区工作联席会,定期组织社区居委会、物业管理公司、业主委员会和辖区单位,以党建带共建,民主决定社区事务。

通过召开社区事务评议会,每季度组织社区党员和居民代表,开展民主评议。

通过建立温馨家园服务站,为党员提供政策咨询、教育培训等服务,让党员体会到“家”的温暖。

为充分发挥新机制的作用,我区在原有的区领导社区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区委委员社区活动日”制度,明确每位区委委员、候补委员重点联系1个社区,每月的第一个周六为“社区活动日”,做到定期联系、定期座谈、定期走访、定期活动,实现情况在基层了解、问题在一线解决、感情在社区融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