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平衡的判断与调理——读《胖补气、瘦补血》的感悟胡维勤著的《胖补气、瘦补血》是一本适合普通百姓保健及治疗常见病的好书。
我在该书的基础上,以百姓的角度,用工科的逻辑归纳和简洁明了的表述,将书中的精髓整理出气血平衡的原理、判断和调理方法,仅供学习参考。
主要内容:一、气血平衡是健康的根本(一)气血的基本概念(二)气血失衡的原因和后果(三)自己气血水平的判断二、气不足的判断三、血不足的判断四、脾胃虚弱的判断五、脾胃虚弱的调理(一)补脾胃的四宝粥(二)捻脊是最好的补脾胃方法(三)脾胃有四怕六、最简单的补气血方法(一)最简单的补气法:清晨拍手(二)站桩补气法(三)补气六字诀(四)最简单的补血方法:晚上泡脚七、十大补气血的穴位(一)十大补气穴位(二)十大补血穴位八、十大补气血的食物(一)十大补气食物(二)十大补血食物一、气血平衡是健康的根本(一)气血的基本概念气是人体的动力,血是这个动力的源泉。
中医有“血是气之母,气是血之帅”之说,把人体比作汽车,气就是汽车的动力,血就是汽油。
气与血一阳一阴,气无形而动,属阳,血有形而静,属阴,气有温煦推动的作用,血有营养滋润的作用;血的生存离不开气,气也离不开血而独存,气血要平衡。
气的功能包括人体发动机、人体空调机、人体稳压机和人体能量转换机的功能。
身体内精、气、血、津、液的相互转换及新陈代谢都是靠气来实现,这一能量转换的过程称为“气化”,如肾水转化为肾气,血转换化为汗,水谷转换为血等。
人体内气的运动遵循大自然的天地之气运动规律:“水升火降”。
人体的气有肝气、肺气、肾气、脾气、卫气、营气、宗气等。
人体内的火脏是心,水脏是肾,心火下降,温暖肾水,肾水就会上升。
随着心火下降的还有肺气和胆气;随着肾水上升的还有脾气和肝气。
周而复始,生命得以延续。
平衡气血的大思路:胖补气,瘦补血。
人的寿命长短由气血平衡的短板决定。
养生的关键是要想得通,不哀悼过去,不担心未来,用真诚和智慧之心好好活在当下。
《黄帝内经》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养生的秘诀是心平气和,任何情绪一旦过度,都会影响气的运行。
中国有句古话,叫仁者寿,健康长寿从来不取决于你的地位有多高,你的财富有多少,你的食物有多好,它取决于你是否有一颗宁静的心。
(二)气血失衡原因和后果主要有五种情况:1.气滞血瘀:气滞不行导致血运障碍。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气滞血瘀出现在哪里,哪里就会有疾病。
2.气不摄血:气弱血旺,血溢出脉外,如吐血,皮下瘀斑等。
3.气虚血瘀:气虚运血无力,导致血瘀。
如胸腹疼痛和突然中风。
4.气随血脱:血液大量流失导致气外脱。
如脸色苍白、手足冰凉、大汗淋漓,严重导致昏迷。
5.气血两虚:气虚血也需,常因久病导致弱不禁风、头晕目眩、心悸失眠。
(三)自己气血水平的判断气不足则胖,血不足则瘦。
气不足则胖是因为气虚,身体的内气运动不充分,进餐之后,该吸收的营养没有吸收,该排泄的没有排泄,该气化的没有气化,导致脂肪堆积。
如肝上的脂肪肝,血管里的高血脂,肚皮上的小肚腩。
血不足则瘦是因为血虚,火就旺,火就是多余的气,过多的气化了不该气化的东西。
气血平衡的判断标准是体重指数在18.5~25之间就是气血平衡的。
如果体重指数超过25,则气虚了,超过30,则严重气虚了;如果体重指数低于18.5,则是血虚了。
注:体重指数=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二、气不足的判断气不足则胖,气不足的原因有四种,对应有四种胖人:1.气虚和脂人:气不足,气化能力弱,不能气化脂肪。
脂人脂肪多,颤巍巍的,但人胖腹不大,形体均称。
2.阳虚和肥人:阳气弱,导致气化功能弱。
肥人上下皆肥,肥噜噜的。
3.痰湿和膏人:因痰和湿结合阻碍身体内气的运行。
膏人肥肉松松垮垮,身小腹部大。
4.湿热和肉人:因湿和热结合阻碍身体内气的运行。
肉人圆乎乎的,上下一般粗,但结实。
四种气不足的判断经验:1.胆小的胖子气虚。
气虚胖子的特征是元气虚弱,导致心气虚弱,血液循环无力人,疲乏无力,声音低弱,白白胖胖,舌头胖大、舌淡红,有齿痕。
2.怕冷的胖子阳虚。
阳虚胖子特征是怕冷,大便溏薄、小便清长,着凉易拉肚子,有的阳痿。
3.肿眼泡的胖子有痰湿。
痰是肺、脾、肾运化的废弃物,湿是身体内的死水。
水的代谢出现问题,产生湿,与痰结合,形成痰湿。
痰湿胖子特征是肿眼泡,身小腹大,胸闷痰多,身重不爽。
4.急躁易怒的胖子有湿热。
湿热胖子的特征是脾气急躁,面垢油光、常长痤疮和粉刺,饭量大(胃强脾弱),舌质偏红,舌苔黄腻,大便太燥结或太湿,小便短赤。
三、血不足的判断血不足则瘦,血不足的原因有四种,可从性格、体态、寒热、大小便、舌头以及饮食等方面进行分析。
1.火大的瘦子阴虚。
阴虚的瘦子特征是脾气急躁,面色潮红,手心发热,双目干涩,大便干燥,小便短涩,怕热,喜欢冷饮。
2.长斑的瘦人血瘀。
血瘀型瘦子特征是皮肤容易长斑,舌头颜色暗淡有斑点,怕冷,脾气火爆。
3.内向的瘦子气郁。
气郁型瘦子特征是胸肋胀闷,经常打嗝,情绪不稳定,常常叹息。
4.爱长疮的瘦人有湿热。
湿热型瘦子特征是面上油光,易长疮,早起时感觉口苦口干,大便发黏,容易困倦。
四、脾胃虚弱的判断肾是先天之本,脾胃是后天之本。
一个人的身体好不好,气血充不充足,关键应看他的脾胃。
判断脾胃是否虚弱有三种最简单的方法,一个是看手,一个是看眼袋,一个是看舌头。
(一)看手判断脾胃虚弱一看食指,如果弯曲变形,并且内侧(靠近拇指侧)根部(第二间)有酸痛的感觉,说明消化系统功能出现障碍;如果食指出现硬块,颜色变紫,说明脾胃虚弱之极,这时常会出现完谷不化、大便溏稀和腹痛等症状。
再看整个手掌,将十指并拢,观察手指与手指之间的缝隙,如果缝隙过大,则表明脾胃有问题。
(二)看眼袋判断脾胃虚弱如果眼袋松松垮垮,并且有明显的褶皱,则脾胃虚弱。
(三)看舌头判断脾胃虚弱一看舌质,如果舌体胖大,舌头边缘有齿痕,则脾胃虚弱。
正常人的舌质为淡红色。
若舌质偏红,则体内有热。
若舌质发紫,则体内有淤血。
二看舌苔,如果舌苔厚腻,且白苔满布,则脾胃虚弱的。
正常人的舌头上有一层淡淡的薄白苔,且湿润;如果舌苔发黄,则体内有热。
如果舌苔焦黄,则体内的热已经严重。
如果舌苔发黑,则体内的寒已经很严重。
五、脾胃虚弱的调理要补气血,必须先养脾胃。
(一)补脾胃的四宝粥将莲子肉、山药、薏米、芡实按1:1:1:1比例配好,磨成粉,每次熬粥是放上几勺。
每天早上喝一大碗。
(二)捻脊是最好的补脾胃方法捻脊梁骨,从尾椎骨一直到脖子。
方法是捏起皮肉,放开,再捏起皮肉,再放开,不断重复。
捏脊可以刺激到膀胱经和督脉。
(三)脾胃有四怕一怕冷:脾属阴,怕冷。
脾虚的人不宜吃西瓜、黄瓜、西红柿,忌讳冰镇啤酒、雪糕。
胃也怕凉。
二怕湿:脾主湿,易受湿邪损伤,脾气不升,胃气难降,脾胃就会出问题。
三怕甜:甜腻的食物产生湿气,肉食也容易产生湿气。
四怕撑:吃饱就睡伤脾胃,吃得太多也伤脾胃。
要想保护脾胃,就要注意脾胃的“四大忌讳“。
中医还流传着四大要诀:“动为纲,素为常。
酒少量,莫愁肠”,就是多运动,多吃素食,少饮酒,以及保持良好的情绪。
六、最简单的补气血方法手是阳气的大本营,脚是阴气的大本营,因此最简单的补气方法是清晨拍手,最简单的补血方法是晚上泡脚。
(一)最简单的补气法:清晨拍手手掌与6条经脉相连,手部有五脏六腑的反射区,拍手疏通全身气血。
方法详见P66-74图例。
基本拍手法有8式,包括:1、双掌及手指对拍(拇指要与其他手指分开);2、空心掌;3、掌背互拍;4、虎口对拍;5、手掌弯曲对拍;6、手刀击掌心;7、掌心击虎口;8、握拳对拍。
高级拍手法有6式,包括:1、轻拍背部及脊椎骨;2、双手拍打尾椎骨上部;3、双手拍打臀部中线;4、双手拍打臀部外侧;5、双手轻拍腹部;6、握拳击掌。
(二)站桩补气法站桩是补充元气最好的方法之一。
每天至少站30分钟。
站桩补气法详见P77-78.(三)补气六字诀六字诀:嘘、呵(ke)、呼、呬(xi)、吹、嘻补气六字诀全套练习详见P83-88图例。
全套练习每个字做六次呼吸,早晚各练习三边。
(四)最简单的补血方法:晚上泡脚脚上汇聚了最重要的三条阴经:肾经、肝经、脾经,它们都与血有关。
晚上用热水泡脚可以温暖阴血,起到补阴补血的作用。
泡脚有四个忌讳:一忌饭后或空腹泡脚,最好晚餐半小时后。
自作主张、二忌水温过高;三忌泡脚时间过长。
四忌自作主张、乱放中药。
经期和孕妇不要泡脚。
泡脚的窍门:1.治便秘:加盐2.治脚臭:加醋3.暖脾胃、祛湿邪:加生姜、陈皮、薄荷4.除臭祛湿:花椒水5.治痛经:白芍、益母草和当归6.治风湿骨痛:干姜7.治糖尿病:黄芪10克、透谷草10克、伸筋草10克、花椒6克煎水泡脚七、十大补气血的穴位经络就像一条条的铁路,内连五脏六腑,外连四肢百骸,穴位是这些铁路上一个个车站,它们的作用是为列车加水、加油,增加动力。
而气血是列车上载的货物。
人体中有十个最重要的补气穴位详见P90-111)和十个最重要的补血穴位(详见P176-196)。
(一)十大补气穴位1.脾腧穴:负责外散脾脏湿热之气。
按摩最好在晚上八点,用指尖强力按压3次,每次3~5秒,然后,将手放在脾胃部位,先自右向左平推30次,再自左向右平推30次。
2.足三里:胃经主穴,位于外膝膝盖下,四指凹陷处,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功能。
针灸或按摩可治疗消化系统常见病。
按足三里:用大拇指或中指,两侧同时按住几秒迅速松开,再按住缓缓加力,再迅速松开,依次操作5分钟。
揉足三里:按住两侧穴位,朝同一方向带动皮肉转36圈,再反方向转36圈。
烫足三里:将两手掌心搓热,迅速贴在两侧的足三里,停5~6秒,再上下擦动,操做5分钟。
对于体型较胖,体内寒湿或痰湿较重的人,最适合的方法是艾灸足三里,每次15分钟,1天1~2次,隔姜灸更好。
3.膻中穴:任脉主穴。
按摩膻中穴可改善肝病、胸闷、咳喘、心悸等症。
按摩时,用拇指或中指的指腹,力度以稍有疼痛感为宜,每次10秒左右,6次为一遍,一般每天按摩3~5遍。
4.涌泉穴:肾经首穴。
具有益精补肾、滋养五脏六腑的作用。
推搓涌泉穴,用手掌摩擦涌泉穴发至发热。
浸泡涌泉穴,临睡前用热水加少许盐,侵泡15~30分钟。
拍打涌泉穴,双手轻拍涌泉穴,最好到脚底有发热的感觉。
5.关元穴:是任脉与脾经、肾经、肝经的交汇穴,是补益全身元气的要穴,在肚脐直下3寸。
按摩可改善气虚体质,双手交叉重叠于关元穴,稍施压力,然后快速地、小幅度地上下推动。
艾灸可强体延寿,将艾条点燃,对准关元穴熏烤,距离约2~3厘米,每次灸15~30分钟,隔日灸,每月连续10次。
6.气海穴:补气的要穴,在肚脐直下1.5寸。
具有温阳益气,化湿理气的作用。
按摩时,用右掌心紧贴气海穴,按顺时针分小圈、中圈、大圈,按摩100~200次。
再以左掌心,按逆时针方向,如前法按摩100~20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