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系统实训报告课题:图书馆管理系统班级:10信息管理二班姓名:史鹏程学号:100301227目录第一章可行性分析1.1 社会可行性分析 (3)1.2 技术可行性分析 (3)1.3 经济可行性分析 (3)1.4 法律可行性分析 (3)第二章需求分析2.1 功能需求分析 (4)2.1.1组织结构分析 (4)2.1.2业务流程分析 (4)2.1.3数据流图 (5)2.1.4 数据字典 (9)2.2 数据需求分析 (11)2.2.1 E-R图 (11)第三章系统设计3.1 数据库设计 (13)3.1.1 逻辑设计 (13)3.2总体设计 (14)3.3详细设计 (15)3.3.1图书查询管理(IPO) (15)3.3.2借书管理(IPO) (15)3.3.3 还书管理(IPO) (16)第四章测试4.1 测试的准则 (16)4.2 测试步骤及操作 (16)4.3 测试用例 (17)第五章总结 (18)第一章可行性分析可行性分析是指详细调查之后对系统项目开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的确定。
随着图书种类、数量与读者数量的增加,提高用计算机管理图书系统的服务质量与效率已迫在眉睫。
1.1社会可行性分析管理上的可行性是指管理人员对开发应用项目的态度和管理方面的条件。
高校图书馆是学生增加知识和提高素养的地方,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效率与质量对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
大学图书馆拥有良好的网络环境、丰富的信息资源和较高的人员素质,图书馆各部门分工明确,图书馆馆长和书记也将图书馆的网络化、电子化、数字化建设作为工作重点。
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新系统的管理和实施是实在可行的。
1.2技术可行性分析信息时代到来,人们对信息处理的需求越来越高,从而使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技术得到了从分的发展与完善,使得开发本系统在技术性成为可能。
该系统使用了Visual Basic6.0结合Microsoft SQL 数据库进行开发,比较容易上手。
目前,管理信息系统已经应用到了各个领域。
很多图书馆已经采用了先进的图书管理系统,所以会由很多成功的经验可以让我们在设计和实施的过程来借鉴,极大地降低了开发的风险。
1.3经济可行性分析主要是预估费用支出对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
图书馆是一个商业性质较小的场所,其经济成分比重相对较少,主要是支出的费用:其中包括设备购置费、软件开发费用、管理和维护费、人员工资和培训费等。
由于各个图书馆实行统一操作,系统共享,其设备购置,人员工资,维护费用相对较少,前期的资金投入主要集中于购置图书上。
建立信息中心,可将来自各方面的信息集中管理,提高图书管理的计划性和预见性,快速地反馈市场信息。
1.4法律可行性分析目前图书馆管理人员都有操作电脑的能力,通过提供一定的培训,都能够熟练操作管理系统。
因此,开发图书馆管理系统,在营运上也是可行的。
从用户单位——大学校园图书馆的行政管理和工作制度等方面来看,是完全能够使用系统软件。
第二章需求分析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化管理的优势日趋显著。
针对中小型图书馆或图书室管理落后的情况,设计实现一个图书信息管理系统,通过与计算机的结合使用对中小型图书馆或图书室的各种图书信息进行管理可以给管理员和用户带来以下不同的方便:检索迅速、查找方便、可靠性高、存储量大、保密性好、寿命长、成本低等。
这些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也是图书馆等部门管理科学化、正规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而且计算机管理的成本不断降低。
因此,开发一套这样的中小型图书管理软件已经很有必要,并且实现研究服务于实践的原则。
2.1 功能需求分析2.1.1组织结构分析为了对系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首先要对系统的内部各隶属部门关系进行调查。
图书馆系统的组织结构图如下:图2-1 图书馆的组织结构图2.1.2业务流程分析调查管理业务流程应该顺着原系统信息流动的过程逐步进行,通过管理业务流程图来反映和表达。
管理业务流程图是一种描述系统内各单位、人员之间业务关系、作业顺序和管理信息流向的图表。
信息系统的业务流程如图所示:图2-2 图书馆的业务流程图2.1.3 数据流图以下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流程图:1.顶层数据流图图2-3顶层数据流图2.第一层数据流图图2-43.第二层数据流图1(读者借阅)F2图书信息表图2-5读者借阅第二层数据流图2(读者还书)F3借阅信息F1读者信息表图2-6读者还书 第二层数据流图3(查询信息)图2-7查询信息第二层数据流图4(管理图书信息)F3借阅信息表图2-8管理图书信息第二层数据流图5(管理读者信息)图2-9管理读者信息第二层数据流图6(管理员信息)图2-10管理员信息2.1.4 数据字典数据字典的内容主要是对数据流程图的数据项、数据结构、数据流、处理逻辑、数据存储和外部实体等几方面进行的定义。
数据流程图配以数据字典,就可以从图形和文字两个方面对系统的逻辑模型进行完整的描述。
在系统分析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字典,以下将列出数据中代表性的数据项、数据流、处理逻辑、存储逻辑、外部实体等项。
①数据项的定义数据项编号:I-01数据项名称:图书编号别名:无简述:某种图书的代码类型:字符型长度:20字节取值范围:数字 + 英文字母数据项编号:I-02数据项名称:学生借书证编号别名:ID卡号简述:每个同学有唯一的一个编码类型:数值型长度:12 位取值范围:000000000000到999999999999取值说明:1到2位代表年级,3到4位代表校区,5到6位代表学院,7到8位代表专业,9到12位代表专业学生排号。
数据项编号I-03数据项名称:馆藏数量别名:图书的馆藏书量简述:某种图书的库存数量类型:数值型长度:2位整数取值范围:0-20②数据流的描述数据流编号:D-01数据流名称:查询简述:读者查询图书的记录数据流来源:“读者”外部实体数据流去向:“检索图书馆是否有书”处理逻辑数据项组成:图书名+图书编号+出版社+作者+借书日期+还书日期数据流量:平均400次/日高峰流量:最大600次/日数据流编号:D-02数据流名称:借书简述:读者借阅图书的记录数据流来源:“读者”外部实体数据流去向:图书馆借书记录管理系统数据流组成:图书编号+出版社+作者+图书证号+姓名+联系电话+学院+年级+专业+借书日期+应还日期数据流量:平均300本/日高峰流量:最大500本/日数据流编号:D-03数据流名称:还书简述:读者还书的记录数据流来源:“读者”外部实体数据流去向:“检索图书是否过期”处理逻辑数据流组成:图书编号+出版社+作者+图书证号+姓名+联系电话+学院+年级+专业+借书日期+还书日期数据流量:平均300本/日高峰流量:最大500本/日③处理逻辑的定义处理逻辑编号:P-01处理逻辑名称:查询处理简述:查询图书馆是否某种书输入的数据流:图书名称,来源于读者;作者名称,来源于读者;图书编号,来源于读者。
处理:根据读者录入数据流“图书名称”、“作者”或“图书编号”,检索图书馆数据库,确定图书名;再根据图书编号或作者,确定图书输出的数据项:图书馆藏地址,图书总量,图书可借阅量,已借图书应还日期处理逻辑编号:P-02处理逻辑名称:借书处理简述:登记读者的借阅数据输入的数据流:读者姓名,借书证号,联系电话,来源于读者;图书编号,图书名称,借书日期处理:根据输入的数据流“图书编号”和“借书证号”,将数据记录下来。
输出的数据流:应还日期处理逻辑编号:P-03处理逻辑名称:还书处理简述:登记读者的还书数据输入的数据流:读者姓名,借书证号,联系电话,来源于读者;图书编号,图书名称,还书日期。
处理:根据输入的数据流“图书编号”和“借书证号”,查阅是否逾期,若逾期,输出罚款通知书,如没有逾期,消除借书记录输出的数据流:罚款通知单(逾期情况下)④数据存储的定义数据存储编号:F-01数据存储名称:借书记录简述:记录读者借书的数据。
数据存储组成:图书名称+图书编号+馆藏地址+库存量+借书证号+借书日期关键字:图书编号⑤外部实体的定义外部实体编号:S-01外部实体的名称:读者简述:阅读图书的读者输入的数据流:I-01、I-02输出地数据流:应还日期2.2 数据需求分析2.2.1 E-R图经过我们对图书馆的调查我们了解了该系统中的几个实体类型有:学生、图书管理员、图书还有采购员。
采购员:姓名,工号画出图书管理的E-R图如下图所示:图2-11这些实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学生与图书之间有“借阅”关系,是多对多的。
图书管理员与图书之间有“管理”关系,是一对多的。
采购员与图书之间有“采购”关系,是一对多的。
每个实体的属性分别是:学生:姓名,借书证号,联系电话图书:书名,书号,数量,地址图书管理员:姓名,工号采购员:姓名,工号经过我们对图书馆的调查我们了解了该系统中的几个实体类型有:学生、图书管理员、图书还有采购员。
这些实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学生与图书之间有“借阅”关系,是多对多的。
图书管理员与图书之间有“管理”关系,是一对多的。
采购员与图书之间有“采购”关系,是一对多的。
每个实体的属性分别是:学生:姓名,借书证号,联系电话图书:书名,书号,数量,地址图书管理员:姓名,工号第三章系统设计3.1数据库设计数据库是数据库应用程序的核心。
数据库设计是建立一个应用程序最重要的步骤之一。
数据库设计一般要在需求分析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概念设计、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
3.1.1 逻辑设计逻辑设计的任务是根据DBMS的特征把概念结构转换为相应的逻辑结构。
概念设计所得到的E-R模型,是独立于DBMS的,这里的转换就是把表示概念结构的E-R 图转换成关系模型的逻辑结构。
将上图转换为规范的关系模式为:学生(姓名,借书证号,联系电话)图书(书名,书号,数量,地址)图书管理员(姓名,工号)采购员(姓名,工号)2.System readers读者信息表格3.2总体设计(H)3-1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H图3.3 详细设计3.3.3 还书管理(IPO)第四章测试4.1测试的准则为了能设计出有效的测试方案必须充分理解并正确运用指导软件测试的基本准则。
主要的测试准则如下所述:(1)所有的测试都应该能追溯到用户需求。
正如前面讲过的,软件测试的自标是发现错误。
从用户角度看,最严重的错误是导致程序不能满足用户需求的那些错误。
(2)应该在测试开始之前的相当长时间,就制定出测试计划。
一旦完成了需求模型就可以着手制定测试计划,在确定了设计模型之后就可以立即开始设计详细的测试方案。
因此,在编码之前就可以对所有测试工作进行计划和设计。
(3)测试用例的代表性。
能够代表并覆盖各种合理的和不合理的、合法的和非法的、边界的和越界的以及极限的输入数据、操作和环境设置等。
4.2测试步骤及操作在测试过程中,首先需要对各子单元过程进行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