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评析斯大林模式

评析斯大林模式

评析斯大林模式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在斯大林逝世后,虽然经过了自赫鲁晓夫至戈尔巴乔夫,苏联的政治经济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框架仍然沿袭了斯大林模式。

通常所指的斯大林模式就是指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一、对于何为斯大林模式,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

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

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

由于苏联是在斯大林取得领导权后开始全面执行计划经济,斯大林从理论上对计划经济进行了概括,并使其成为苏联乃至于其他一些苏式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工业化的指导思想,所以,通常人们把计划经济体制称为斯大林模式。

沈宗武认为,斯大林模式就是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的社会模式,是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理论、体制、政策的统称。

周新城认为,斯大林模式在绝大多数场合指的是制度模式,是苏联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

在斯大林模式中,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根本的,具体的体制、运行的机制是第二位的。

孙振远认为,斯大林模式是一种不成熟的或不完善的社会主义模式,它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处于帝国主义包围的这样一种国际环境中,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这样一种国度里,无社会主义建设先例的条件下形成的。

梁玉秋认为,斯大林模式是指社会主义在苏联的具体实现形式,,指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道路、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但不包括基本制度因素。

二、斯大林形成时间
1928年斯大林终结新经济政策,到1937年逐步把所有的领域都纳入到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也就是说严谨的说法斯大林模式开始于1918年,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是其形成,到1937年全面建成这种制度。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这一模式形成于第一至第二个五年计划(1928—1937年)时期即20年代末和30年代中期,并在40年代和50年代初期进一步固定化。

少数学者认为形成于列宁时期,指出苏联的政治体制早在20年代初列宁在世时(1923年以前)就基本形成了,到斯大林执政时则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完善。

三、斯大林模式形成原因
关于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学界有诸多不同的见解
历史上,俄国长期实行封建专制制度、中央集权的历史传统,对斯大林实行高度集中的体制提供了社会氛围。

列宁死后,苏共党内派别斗争严重,斯大林为了掌权,排除异己,巩固自己的领导地位。

其次,当时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被各资本主义所包围,随时有可能被颠覆,把无产阶级政权扼杀在摇篮里,苏联不得不用特殊的方式发展、壮大自己。

主要是通过指令性计划实行高速工业化,从而建立一个高度集权的社会发展模式。

于是就出现了经济上的高速工业化、政治上的高度集权、文化上的高速集中的文化意识形态领导机制。

第三,其深层次原因是俄罗斯的民族文化传统,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所形成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也在根本上促使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在苏维埃政权刚刚建立之时,苏俄面对的是国内的反革命政权的叛乱和资本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由于当时国内经济落后的现实状况,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各项工作转入战时轨道,集中全国财力物力用于战争。

而正是这些为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四、斯大林模式的特征
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斯大林模式最明显的特征是高度集权。

经济上,建立比较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几乎消灭一切非公有制经济成分;把一切经济活动都置于政府指令性计划之下;对工农产品的流通和分配实行集中管理,建立排斥市场调节的高度集中的流通和分配体制。

政治上,实行权力高度集中的一党制,以党代政,党代表苏维埃行使国家权力;执政党内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下级绝对服从上级;各加盟共和国必须服从苏俄党中央的领导,并进行直接管理;并且自上而下实行委派制和终身制。

意识形态上,大搞文化专制和思想专制,苏联国内弥漫着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之风,异见统统成为“异端言论”,位于禁止之列。

五、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功过
对于评价斯大林模式,学界向来是一分为二的
首先斯大林模式有其历史功绩。

它的优点是集中力量办大事,保证了苏联在30年代重工业的高速度发展,并在短时期内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使苏联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为强大的工业农业国,使苏联由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苏联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社会主义的进步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它保证了苏联反对希特勒德国的卫国战争的胜利;它还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树立了榜样,提供了宝贵经验。

斯大林时代,人民的思想信仰统一,提倡无私奉献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为共产主义思想道德风貌的形成奠定里基础,文化教育发展迅速,苏联人民的思想都的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其次,斯大林模式更存在严重的弊端。

因为它是人类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还很不完善,缺点很多。

斯大林模式最大的缺点就是高度专权,没有民主性。

主要表现在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权力高度集中;民主制度不健全,法制不完备,以人治代替法制;官僚主义盛行,行政机构臃肿等。

正是斯大林个人权力的高度集中酿成了大肃反的严重错误。

在经济体制上,所有制形式过于整齐划一,公有制只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否认和取消其他所有制形式的存在;片面强调指定性计划,排斥市场机制;以行政手段为主管理经济,政治斗争时常干扰经济生活;经济片面发展,注重重工业和国防工业,比较轻视轻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长期失调。

经济发展模式粗放,重视发展速度轻视发展质量,重视产量轻效益;但是斯大林时代对意识形态的管理,更多的是用类似沙皇时代的专制手段,个体思想淹没于集体意识中,思想文化和道德领域形式化的东西泛滥,在思想文化体制上,对政治、哲学、历史、经济、法律、文学及宗教思想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用简单的行政方法实行高度严格控制,用行政手段干预学术问题等。

当然,对于斯大林模式,学术界至今仍在深入研究,对于斯大林模式的功过问题,我们应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史学研究方法去探讨,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可鉴之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