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套完整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案-第五章

一套完整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案-第五章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社会公德和公共秩序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的基本特点和要求,自觉加强道德修养,遵守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自觉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法律法规,做维护社会公共的模范。

【教学重点】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的作用;公共生活中的主要法律规范。

【教学难点】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和实践与养成;公共生活中法律意识的培养。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教学内容】第一节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三、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第二节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三、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四、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第三节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一、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二、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公共生活是人类生活的重要方面,维护一定的秩序是提高公共生活质量的重要条件。

自古以来,人类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手段多种多样,其中道德和法律是基本的手段。

公共生活领域越扩大,公共秩序就越复杂,道德和法律的作用就越突出。

在公共生活中知荣明耻,自觉履行道德和法律义务,是锤炼人的思想品德,提升人生境界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社会公共生活不断提高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应充分认识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的基本特点和要求,自觉加强道德修养,遵守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自觉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法律法规,做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模范。

第一节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公共生活领域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扩大,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公共生活日益成为社会成员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1公共生活的含义一般而言,公共生活是相对于私人生活而言的,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事实上,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公共生活领域和私人生活领域都在不断地扩大,并且两者的边界也越来越明晰。

私人生活往往以家庭内部活动和个人活动为主要领域,它包含和承载者个人的情感、个性、自由以及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达,具有一定的封闭性、隐秘性和独立性等特点。

在现代社会中,私人生活不仅受到法律的保护也逐渐得到社会伦理的合法性支持。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自然人们的私人意识也会越来越强烈。

这种私人意识具体地表现为对私人生活的私密性、独特性和自我主宰性的强烈维护。

应该肯定,从积极的意义上看,这种私人意识的发展有助于人的个性自由发展,它是人作为一种个体的存在物对社会的客观要求的表达。

人类公共生活是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则随着国家调控规范化、理性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工作之余闲暇时间的增多,及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大,也在迅速拓展。

公共生活领域的扩大是社会文明发展的结果,体现了人作为一种社会存在物的社会本质的丰富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所以,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积极拓展公共生活的空间,也就成为人们的强烈意识。

这表明人们的公共生活规范意识也在迅速地发展。

这种意识则是以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有序、合法、公开、公正为目标,它强调人们之间的对话、交流、共同参与、彼此分担和共享。

在公共生活中,一个人的行为,必定与他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鲜明的开放性和透明性,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

2•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征①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公共生活的场所和领域不断扩展,从传统的公交车、影剧院、图书馆、公园、集体宿舍等,至噺兴的证券交易所、人才市场,网络技术使人们的公共生活进一步扩展到虚拟世界。

人们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电话、网络等现代通讯工具介入社会公共生活。

②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人们往往是在“熟人社会”中活动,交往圈子很小;当今社会的公共生活领域,则更像一个“陌生人社会”。

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交往对象并不仅限于熟识的人,而是进入公共场所的任何人。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使人们更多地在陌生的公共环境中与陌生人打交道。

③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当代社会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也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公共生活的内容和方式。

商场购物、歌厅娱乐、广场漫步、公园休闲、图书馆学习、体育馆健身、互联网冲浪等,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及年龄、兴趣、职业、经济条件等因素,选择和变换参与公共生活的具体方式。

公共场所的增加和公共设施的完善,也为丰富人们公共生活的内容和方式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人类社会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组成的有机整体。

秩序之于社会,就像规矩之于方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秩序社会便无法正常运行,社会生活无法保持稳定与和谐。

秩序是由社会生活中的规范来制约和理顺的。

任何一个社会都有它的公共生活规范和要求。

列宁曾经说过,即使在阶级对抗的社会里,也存在着“多少世纪以来人们就知道的、千百年来在一切行为守则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

”公共生活领域越扩大,对公共生活秩序化的要求就越高。

在当代社会,公共生活有序化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愈加突出。

(一)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在这些要素中,安定有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一个社会安定有序,本身就是不同利益群体各显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表现。

在动荡不安、混乱无序的状态下,人民群众不可能安居乐业,社会和谐也就无从谈起。

当代社会的公共生活不但显示出了前所未有的广泛性和普遍性,而且对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也是前所未有的。

如果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随心所欲、各行其是,整个社会就会处于无序的混乱状态,不仅每个公民的日常生活要受到影响,社会的生产活动也无法正常开展。

因此,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二)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随着公共生活领域的扩大,个人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社会成员无论职业、地位、身份如何,只要进入公共场所,都应当自觉遵守公共生活规则,这是维护公共生活秩序以及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日益扩大的今天,生产活动与日常生活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交叉重合现象。

例如,商场对于生产者、经营者来说,是销售商品、实现利润的场所;对于消费者来说,则是购买商品、满足生活需要的地方。

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的“面对面”的交易方式,使网络不仅成为人们通讯娱乐休闲的工具,也成为现代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场所。

生产场所与生活领域交叉重合的情况,使公共秩序的状况对社会生产活动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三)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

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

在经济发展使人们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以后,社会成员必将对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产生迫切的需求,人们更需要良好的社会风气和舒心的生活环境,这些都需要不断改善社会公共秩序作为保障。

良好的社会公共秩序,是社会成员生活质量提升的一个重要标识。

(四)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

与此同时,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人们在公共生活领域的文明程度和秩序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表现。

但也应当看到,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史,一些传统陋习的惯性仍然在今天的公共生活中时有所见。

例如,在公共生活中依然可以见到一些公德缺失的不文明现象:不爱护公物、随地吐痰、排队加塞、过马路闯红灯、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等。

三、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道德和法律是人类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

人类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手段最初是自发形成的,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公共秩序日益重要和复杂化,人类便愈加自觉地采用各种手段去维护公共生活秩序。

在原始社会, 原始人主要以图腾、禁忌、风俗等形式作为共同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规则。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有了进一步发展。

一方面,一些在长期社会公共生活中形成的、得到社会成员广泛认可的规范以民间风俗、礼仪和宗教教规、戒律的形式继续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一些公共生活中的基本秩序及其规范开始以成文法的形式出现,以强制的方式对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行为作出限制和规定,以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行。

道德和法律逐渐成为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力量,即“一体两翼”。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维护公共生活中的良好秩序,实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虽然道德和法律发挥作用的方式有所不同,但是二者又互为补充、相辅相成,法律中包含有道德,道德规范中也具有法律内容。

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要靠道德,也要靠法律。

在公共生活中,道德可以用来调节、规范人们的行为,预防犯罪的产生。

道德是法律的补充。

社会生活是纷繁复杂的,法律的属性决定了它不可能把复杂而广泛的社会关系全部纳入其调控的范围,因为其发挥作用的范围是有限的。

道德发挥作用的领域更加广泛,它能够调整许多法律效力所不及的问题,不仅深入到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而且还深入到人们的精神世界。

道德能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为法律的实施创造外部条件;道德还能提高个体的道德素质,为法律的实施创造内部条件。

总之,在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秩序中,必须综合运用风俗、道德、纪律、法律等手段,规范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约束和制止不文明行为,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

第二节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道德是分领域和层次的,道德中的社会公德,是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手段。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社会公德作为社会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成为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

今天,社会公德在维护公共秩序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

大学生应当自觉培养公德意识,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行为习惯。

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1.社会公德的含义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是社会普遍公认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举止文明、尊重他人;在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在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社会公德的范围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事关重大的社会关系、社会活动中,应当遵守的由国家提倡的道德规范;另一方面是在人们日常的公共活动中,应当遵守、维护的公共利益、公共秩序、公共安全、公共卫生等守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