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莫扎特传观后感2000字

莫扎特传观后感2000字

莫扎特传观后感2000字《莫扎特传》观后感影片以宫廷作曲家萨列里自杀为起点,以他向神父和上帝忏悔的方式回顾了30多年前,他是如何心狠手毒地用种种阴谋把莫扎特置于死地的过程。

故事由一个在世的宫廷音乐家萨列里在疯人院里自杀未遂引出,一位年轻的神父倾听着他第一次在人前,在事件发生了32年后,说出的藏在他心里的秘密。

萨列里是维也纳当时有名的宫廷御用音乐师,他在当时备受奥地利皇帝的宠爱。

当时已在欧洲非常出名的莫扎特来到了维也纳,他从莫扎特那里听到了真正的音乐,并深受振动,但同时也感到很受威胁。

这位人称4岁写协奏曲,7岁写交响乐,11岁写大型歌剧的大音乐家莫扎特的音乐才华很快被皇帝赏识,皇帝让他在宫廷演奏,为乐队指挥。

萨列里非常忌恨,尤其是在他看到莫扎特生活上放荡不羁,极为轻浮后,他更觉得这是上帝的不公,上帝把最精髓的音乐天份给了一个他认为极为不配的人身上。

于是,计谋开始实行。

他一方面在莫扎特面前表示友好,显示他是对莫扎特的音乐极为欣赏;一方面又在皇帝大臣面前挑拨。

大臣们古板僵化,他们本身对莫扎特已经颇感厌恶,所以很快所有宫廷大臣都对莫扎特尤其苛刻,莫扎特在宫廷的日子变得拘束无理,他的歌剧被大量删改,只因其中涉及皇室所订的“禁令”,而这些“禁令”实在是荒谬可笑。

萨列里又在经济上给了莫扎特难题,因他的“作用”,莫扎特的歌剧只能上演很少的几场,这些歌剧精彩绝伦,却很少人可以看到。

且他与宫廷的关系越来越僵(萨里埃利花的力量可不小)。

萨列里还派人时刻监视莫扎特的行动,并使莫扎特渐渐陷入了贫困艰难的境地。

并收买女佣,叫她从莫扎特家里偷走正在创作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部分乐谱。

想在里面找到对付莫扎特的内容。

宫廷似乎已经不是一个音乐的地方,他们的斗争令莫扎特厌倦。

宫廷大臣总会挑出他的毛病,皇帝总有他认为都对的事情。

莫扎特除了能据理力争外,一点也不能左右自己的命运。

莫扎特对他的父亲其实非常敬爱。

在他父亲死后,他极度沉痛。

萨列里抓到了机会,他派了一个蒙面黑衣人去莫扎特家,这个蒙面人像极了莫扎特父亲常有的样子,一样的面具。

他在心里上给莫扎特极大煎熬。

蒙面人出高价请他写一首安魂曲,并威逼莫扎特在短期内完成《安魂曲》。

莫扎特不停地赶写,不但要在小剧院写那些只为了取悦观众的歌剧,还要面对着生活上的窘迫,莫扎特带着对父亲的感情写《安魂曲》,而这一切几乎在逐渐耗尽他的心力,在他累倒后,萨列里“好心”送他回家,迫使莫扎特完成那曲子,他来记录,在这里,他再一次感受到了莫扎特绝无仅有的才华,但这并没有在他心里产生怜惜,他甚至没有让他休息一分钟,一首非凡的安魂曲创作出来。

莫扎特也耗尽了他的体力,喘完了他人生中最后一口气。

电影里的莫扎特的人生是没有起落的,从音乐神童到天才作曲家。

年轻的无礼的乐观孩子,笑起来神经质,是为了掩饰不安还是想传达他的意志?莫扎特的葬礼没有鲜花,没有挽联,没有送葬的队伍。

如同一个平凡的贫苦人们一样,只有一个普通的墓,一块不大的现已长满杂草的地。

篇二:莫扎特传-观后感观《莫扎特传》有感首先这部电影的名字叫做《Amadeus》,我们习惯于直接把它翻译为《莫扎特》,实际上,莫扎特的全名为沃尔夫冈·阿马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很明显,本片取了他全名的中间部分,而Amadeus 的由来是:出生受洗时,他被命名为Joannes Chrysost[omus] Wolfgangus Theophilus。

Theophilus 意为“上帝之爱”,这个名字相当于德文的Gottlieb,意大利文Amedeo以及拉丁文Amadeus,但生前却从未有人以此名号称呼他。

现在,我们所认识莫札特的名字Wolfgang Amadeus Mozart 为莫札特在正式场合用的名字。

看完这部影片,我们应该都会被天才的光辉所感动,人们都说音乐是全世界共同的语言,也许正是因为音乐触动的是人类共同的情感。

莫扎特确实是个天才,他六岁便写出小步舞曲,十一岁便完成了第一部歌剧。

就如同那个宫廷作曲家安东尼奥·萨列里在影片中所说:“那充满欢乐和爱的赞歌,是上帝的声音(费加罗的婚礼)。

”上帝选择了莫扎特作为在人间布道的工具。

这部电影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莫扎特爽朗的笑,那种洒脱不拘一格的自由的笑,天才的笑。

迄今为止,很少有的电影留给我的最后的影响是一连串的“哈哈哈哈哈哈哈。

”他的笑声是那么癫狂以及不加掩饰的嚣张,赤裸裸地冲击着每个人的耳膜和神经,足以让任何一个自命不凡的文人雅士反胃。

可我偏偏喜欢这笑声,因为这是天才的笑声,不同凡响。

有些人机关算尽绞尽脑汁也注定碌碌无为;有些人却一出生就能卓尔不群大放异彩令人望尘莫及!这就是庸众和天才的不同之处。

于是天才笑了,笑得那么嚣张刺耳,令所有的庸众都妒火中烧,咬牙切齿:笑吧,尽管嘲笑我的平庸,看到底谁能笑到最后!有人劝告天才:谦虚一点也许对你有好处。

作为回答,天才爆发出一阵更加刺耳的笑声:啊哈哈哈哈哈。

终于有一天,天才总算死了。

他笑得荡气回肠,笑得精疲力尽,却没有笑到最后。

这回轮到庸众们笑了,他们在暗处露出白森森的牙齿,他们得到了一切。

但是正如影片中的萨列里一样,他终于期盼到莫扎特的死讯,可是得到的是什么呢?孤独的精神病院中,苍落的萨列里抚弄着钢琴弹奏着往昔的曲作时,他自己的曾经流行的称颂不绝的曲子无人问津,而莫扎特的曲子仿佛长了翅膀的蒲公英飞向世界扎根在世人的心里。

曾经看到的一个句子“几乎所有的艺术家都是在死后出名的”。

历数看看也的确如此,大多伟人都不被时代所接受,疯狂的如尼采、庄子,他们在多少年后才被我们这群后知后觉的人当作圣人。

后人给予莫扎特的评价是卓越的天才作曲家,他的死就像一曲华丽的乐章到达了高潮之处戛然而止,看不到完满的收尾,因为不可能存在,他死后,他的名声葬在天边的白云丛里,无暇的纯净,没有尘世的一丝沾染,静静地躺在那里安息。

纵观全片,从少不更事却名声鹊起的宫廷乐师童星开始,到第一次见到的那个胆大妄为行为乖张的青年,又到壮志凌云的作曲家指挥家,人生的舞台刚刚展开华丽的篇章,却激流而下一泻千里。

后半段的灰暗色调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失意悲伤穷困潦倒的作曲家,为钱不停奔波,酗酒嗑药,身患疾病,还伴有精神恍惚。

既便如此,他仍带着一种狂热的拼死劲儿创作,那是他的最后一部作品——《安魂曲》,他摆脱不了这部“为死亡而作的弥撒曲”。

终于,一颗乐坛最闪耀的明星卸下所有光环离开这声色犬马之地,带着他的荣耀和他骄傲的气质,也带着世人对他的怀念。

莫扎特的一生如此多舛,但他的音乐却典雅秀丽,如同珍珠般玲珑剔透,又似阳光般热情温暖,洋溢着青春的生命力。

就像莫奈一样,心中的太阳高高升起,不管生活对我多么不公平,我都会昂首挺胸,千金散尽无法复来,但才华于我确实经世之宝,价值连城。

这即是《莫扎特传》给予我之影响,寥寥数言无法详尽表达我对莫兄才华的赞扬以及天才英年早逝的感慨,或与不必这么伤感,他是坠落人间的天使,给人间留下美妙乐章后,然后回归了他原本的世界。

篇三:《莫扎特传》观后感《莫扎特传》观后感看完《莫扎特传》,我心情伤感中带着激动,这是一部莫扎特的传记电影,更是一个音乐巨匠在人间被摧残的记录,又是一类人的缩影,他不是一个人,他是那么多英雄的化身,他们让人类的生活充满趣味和色彩,却又让凡人们感到惊惶失措,他们的才华和性格造就了他们的成就,同时也让他们陷入轮回般的天才折翅的故事中。

这部电影是生活在维也纳一位御曲大师萨列里的回忆录,如泰坦尼克号一样,影片采用了回忆的手法。

十八世纪后期,维也纳作为当时的欧洲文化艺术中心,一位作曲家如果能征服维也纳也就能政府整个欧洲,征服全世界。

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年仅26岁的莫扎特谢绝别了萨尔茨堡大主教的挽留,只身来到维也纳,其绝世才华立即惊动了整个奥地利宫廷,也引起了宫廷首席乐师萨列里的嫉妒。

萨列里心胸狭隘,为人自负,自诩是维也纳音乐界第一人。

莫扎特的才华既令他惊叹,也使他陷入深深的绝望之中。

萨列里由嫉转恨,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毁灭掉这个强大而可怕的“对手”。

莫扎特的音乐造诣自然天成,超凡脱俗,然而在生活中却是不懂谦虚,行为恣肆。

在萨列里的挑唆之下,保守、刻板的维也纳主流音乐界视他为“异端”,处处为他设坎施绊,使得莫扎特的作品无法在剧院上演,莫扎特也因此没有音乐家教,生活日渐困窘。

莫扎特的父亲突然去世使莫扎特悲痛万分,他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身体一落千丈。

萨列里知道自己的机会终于来了。

他戴上莫扎特父亲生前用过的“阴阳面具”,敲开莫扎特的家门,以信使的身份,要他谱写一篇《安魂曲》。

莫扎特在恐惧和疾病的双重折磨下夜以继日地工作。

《安魂曲》写成了,他自己也终于油枯灯尽,气绝身亡,死时年仅35岁。

萨列里的阴谋得逞之后,自感莫扎特的冤魂日夜索命不休,最后精神失常,被送进疯人院。

时光流逝,曾经炫赫一时的萨列里渐渐被人遗忘,莫扎特的作品却成为人类音乐殿堂里的瑰宝,在世间永远传唱??本片没有过分去列举莫扎特的成就,而是表现这他的性格和生活,我们看到了一个顽皮、单纯、桀骜不逊、恃才放旷的莫扎特,你可以将任何形容一个人天才而又不通人情世故的词儿放这个大男孩身上。

他少年成才,让很多尚未见其真人的人都以为这是个那种出场会风度翩翩乃至笼罩神秘光芒的人物,就如萨列里起初想象的一般,可是实际上这是个和女友在高贵场合不得体的打闹、在一帮矜持的大人物面前不得体的咧嘴怪笑的孩子,但是就是这个看起来有些粗俗的孩子,创造了美妙的音乐,用片中他自己的话来说,“我这人可能很粗俗,但是我的音乐不粗俗”。

我们不能简单否定萨列里们的成就,他们在当时的歌剧领域同样名作颇多,但是莫扎特是这样一个人,他以惊人的才华,带着更惊人的生活态度和姿态,创造了一系列出色,但是同时具有爆炸性的作品,他刺激着很多同道中人的神经,无论从价值观还是从利益层面。

而对于谦虚之类的劝告,他从不在乎,他直率的批评着他眼中的平庸作品,同时他又直率的向他人表达他的尊敬,当这个不知阴谋诡计为何物的人走进宫廷,走入上流社会,同时又与很多规矩格格不入时,我们就已经可以预料他前路将何其凶险。

单纯的人,往往以单纯的心去揣测他人,所以莫扎特到死都很尊敬萨列里,在他眼中,这是个值得尊敬的前辈和同僚,当他遇到困难时,总是首先去找萨列里帮忙。

而实际上,萨列里却是个复杂的人,他心底里比他那些更保守的同僚们更认可莫扎特的才华,却又更对之嫉妒和痛恨,一次次的,他面对莫扎特的求助,口头承诺,暗地使坏,甚至派女佣前往莫扎特家中监视他的一举一动。

更甚的莫过于他扮作黑衣人,从精神上摧残当时生活上已经陷入困顿,身体上已经无比虚弱的莫扎特,为了那《安魂曲》,莫扎特一边写“庸俗的”作品过活,一般带着已经严重透支的体力写一部将要从精神上折磨他的作品,一部关于死亡的作品,一部最终为他“安魂”的作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