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统计师经济学基础知识第一章需求、供给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一、需要分析在经济中,需要受到价格、收入以及偏好等因素的影响。
需求法则:需求和价格呈反向变动关系,即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格越高,对商品的需求越低,反之则反。
需求曲线可能表现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斜率为负。
需求法则存在的原因:收入效应;替代效应。
吉芬商品就是需求法则的例外,所谓吉芬商品,是指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价格上升(下降)引起需求量的增加(减少)的物品。
一种商品只有同时具备“是劣等品”和“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这两个条件时,才可以被称之为吉芬商品。
需求变动的主要因素: 1.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 2.消费者的偏好; 3.相关商品的价格; 4.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预测。
此外,还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对商品的需求,如消费信贷条件的改变、政府的消费政策以及厂商推销费用的变化等。
恩格尔系数被用来衡量国家和地区的富裕程度:恩格尔系数=消费者用于购买食品的支出/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
需求分为个人需求和市场需求。
个人需求是指单个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市场需求是指所有个人需求的加总。
由此可知,某种商品的市场需求是每一价格水平上所有消费者的需求量之和。
二、供给分析供给法则:供给与价格同方向变动。
供给曲线可能表现为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斜率为正。
土地、古董和文物、劳动(时间)等都是供给法则的例外。
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有: 1.投入要素的成本; 2.技术水平; 3.厂商对未来商品的价格预期。
供给分为厂商供给和行业供给两方面。
三、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商品市场的均衡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供给法则或供求定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1.供给不变,需求变动的影响:需求增加,则均衡价格、均衡数量均增加;需求减少,则均衡价格、均衡数量减少;2.需求不变,供给变动的影响:供给增加,则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增加;供给减少,则均衡价格增加,均衡数量减少。
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手段主要再现为价格控制。
价格控制是指政府运用强制力直接规定某种产品的价格界限,既可以是规定产品的最低价格,即制定制定支付价格;也可以是规定产品的市场最高价格,即制定限制价格。
无论采取哪种价格控制措施,政府对市场的干预都会破坏市场自发形成的均衡,从而造成经济效率低下的局面。
第二章市场失灵与政府的微观经济政策一、一般均衡与帕累托最优状态所谓帕累托最优状态,是指资源配置的某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
如果改变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可以使至少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称这种改变为帕累托改进。
一般说,达到帕累托最优时,会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交换最优;生产最优;交换和生产最优。
二、市场失灵导致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包括外部性、垄断、公共物品和信息不充分。
外部性:分有正的外部性和负的外部性。
正的外部性:当市场主体的活动对其他成员的影响为下面影响,即其他成员从中获得好处时,这种活动导致的外部性称谓正外部性。
市场主体承担的私人成本高于外部的社会成本,而其收益低于外部的社会收益,此即为外部性的特征。
负的外部性:当市场主体的活动对其他成员的影响为负面影响,即其他成员因此而受到损失时,这种活动导致的外部性称谓负外部性。
市场主体承担的私人成本低于外部的社会成本,而其收益高于外部的社会收益,此即为外部性的特征。
外部性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与产权不明晰有关,而对产权的明确界定,市场机制通常无能为力。
显然,市场机制在外部性面前推动了或部分推动了自己的作用,市场失灵在所难免。
垄断形成的原因主要有:1.对关键资源或关键原材料的控制或占有;2.专利制度;3.规模经济;4.准入制度。
在垄断条件下:一方面,消费者支付了较高的价格,却消费了较少的产品数量;另一方面,垄断者虽然实现了利润最大化,但是其生产能力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当然,在某些条件下,垄断也可以带来一些有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垄断者可以投入雄厚的人力与物力进行科技创新;垄断者往往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有更强的竞争力。
公共物品:排他性:指如果一个人消费某种物品,其他人就无法同时消费该物品;竞争性:指当一个人消费一个物品时,就减少了他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量。
即有排他性又有竞争性的物品称为私人物品;既无排他性又无竞争性的物品是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划分为纯公共物品与准公共物品。
纯公共物品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如国防和公海上的航标灯;准公共物品只具有部分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如高速公路和公海上捕鱼。
个人不出资负担公共物品生产的成本,而依赖别人生产公共产品以便自己不花任何代价地消费的现象,称为“搭便车”问题。
信息不完全:在现实生活中,供求双方的信息通常具有不对称性或不完全性。
信息不完全导致的后果通常包括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和委托代理问题。
逆向选择是指由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出现调拨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道德风险是指人们在习了全额保险后不再采取预防行动,甚至采取更为冒险的行为,使发生风险的概率增大。
如购买了医疗保险的人要求医生开一些不必要的贵重药品,买了火灾保险的业主不再费心检查火灾隐患,以及领取失业救济金的人不再积极找工作等;委托代理问题是指所有者(委托人)与经营者(代理人)的预期目标不一致,从而导致两者的行为准则、价值取向不和谐甚至相互冲突。
委托代理问题产生的条件是:委托人利益的实现取决于代理人工作的努力程度;委托人所要实现的目标不同于代理人利益的实现取决于代理人工作的努力程度;委托人掌握的信息少于代理人掌握的信息。
三、政府的微观经济政策1.消除外部性的微观经济政策主要包括:使用税收和补贴手段、合并相关企业以明晰产权。
明晰产权是消除外部性的最重要的举措。
2.对垄断进行公共管制的微观经济政策:一是控制市场结构,避免垄断的市场结构产生;二是对垄断企业的产品价格进行管制;三是对垄断企业进行税收调节;四是制定反垄断法或反托拉斯法;五是对自然垄断企业实行国有化。
3.公共物品供给的微观经济政策:由政府来生产公共物品应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4.规范市场信息的微观经济政策:规范和经常检查企业发布的广告信息和上市的财务信息,对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企业贪污进行严厉的打击,或者采用各种方式增加市场的透明度等等。
有时,通过某些有效的制度安排或者适当的措施,也可以消除信息不充分所造成的影响。
比如,通过建立汽车、耐用消费品等产品的质量保证制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产品的逆向选择问题;在保险市场上,保险公司可以建立投保人自我约束制度来解决道德风险问题;一般来说,企业外部的竞争(例如企业间的收购和兼并)、经理市场的建立、企业内部约束机制的建立以及股东“用脚投票”(即抛售股票)的行为,都会对企业的经营者造成一种压力,迫使经营者为企业利润最大化而努力工作。
但上述手段毕竟只是一种外在压力,为了使代理人所追求的目标在最大程度上与委托人所追求的利润最大化目标相一致,设计合理的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例如利润分享制度,是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一种有效措施。
政府干预微观经济运行的根本目的:一方面要保证市场机制能够正常运转,发挥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又能消除市场失灵所产生的消极后果,保证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大市场”和“小政府”是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合理的选择。
第三章宏观经济运行与生产总量的衡量市场经济中以家庭和企业为单位进行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活动即是微观经济;经济总体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总量和结构就构成了宏观经济。
一、宏观经济运行与宏观经济的均衡(四部门:家庭、企业、政府、国外部门)一个经济体的宏观经济运行的均衡条件有两种表达方式:1.是要素市场的货币流动等于产品市场的货币流动; 2.“漏出”等于“注入”。
二、经济活动水平的衡量和收入总量衡量常住单位:指一个经济体的经济领土内长期从事活动的单位。
经济领土与地理领土的区别在于经济领土包括那些不在一经济体的地理领土内,但是属于该经济体的领土飞地(如驻外领馆),而不包括那些在该经济体的地理领土内,但是不属于该经济体的领土飞地(如外国驻本国的使领馆)。
1.生产GDP:GDP=∑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消耗)国内生产净值NDP=GDP—固定资本的转移价值(即折旧)2.收入GDP:GDP=∑增加值=∑(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3.支出GDP:GDP=∑最终产品=∑(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也可写作:GDP=∑最终产品=∑(私人消费+私人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如果以当年市场价格来测算GDP,则得到的是名义GDP。
名义GDP和实际GDP的判别所反映的实际上是不同时期物价水平的差异程度,即通货膨胀的程度。
GDP缩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用绝对量表示的GDP缺口:GDP缺口=实际GDP—潜在GDP用相对量表示的GDP缺口:GDP缺口=(实际GDP—潜在GDP)/ 潜在GDPGDP缺口为正值,表明经济增长过快,资源已经被过度利用,此时可能会出现资源短缺和通货膨胀,即所谓的“经济过热”;GDP缺口为负值,则意味着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存在失业,还可能出现通货膨胀紧缩,即所谓“经济过冷”。
国民总收入GNI=GDP+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国民收入净值NNI=NDP+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国民可支配收入NDI=GNI+来自国外的无偿转移—付给国外的无偿转移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主要指标有:根据GDP增长率计算的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国际收支平衡。
以GDP为核心的国民收入核算体系局限性表现:一是不能反映经济发展对资源的耗减和对环境的破坏;二是不能全面反映经济社会福利的变化;三是不能准确反映国民财富的变化。
第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与国民收入的决定一、产品市场的均衡和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国民收入的均衡条件用公式表示为:Y=AD=C+I+G+(X—M)Y表示总供给,即国民收入,AD表示总需求。
C:消费需求,I:投资需要,G:政府需要,(X—M):净出口。
可支配收等于零时的消费支出与可支配收无关称为自发消费;随着可支配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消费叫引致消费。
C=C0+cYC表示消费支出,Y d表示可支配收,C0与c均为常数,C0>0,0<c<1。
平均消费倾向指消费支出与可支配收入的比率:APC=CY d=C0Yd+c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平均消费倾向递减。
平均消费倾向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1。
边际消费倾向指每增加一单位可支配收入所增加的消费量:MPC=△C△Y d=c边际消费倾向总是大于零而小于1,边际消费倾向具有递减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