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解读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解读

• • • • 1.初唐四杰 2.盛唐:李杜,王孟 3.中唐:韩愈、孟郊、元白、刘禹锡 4.晚唐:小李杜、温庭筠
• 四.宋,重筋骨义理
• 杨万里、陆游
• 词出现
• • • • • • 1.花间词 2.冯延巳,李煜 3.柳永 4.苏轼 5.李清照 6.南宋:陆游、辛弃疾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 一.先秦散文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 赏析指导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 自主赏析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登岳阳楼》、 韦庄《菩萨蛮》 • 推荐作品 从王维到纳兰性德等诗人的五首 推荐诗词。
• 单元学习目标: • ①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发挥想象,品味诗 境; • ②引导学生根据诗歌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 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 诗境。
• 1.先秦诸子(哲学) • 2.《春秋》《左传》(史学)
• 二.汉代散文
• 1.史传文《史记》 • 2.政论文 贾谊《论积贮疏》《过秦论》 • 3.赋
• 三.魏晋南北朝
• 1.王羲之《兰亭集序》 • 2.辞赋,重抒情《洛神赋》《归去来兮辞》
• 四.唐宋
• 1.骈体文《滕王阁序》《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 • 2.古文运动《师说》《祭十二郎文》 • 韩愈、欧阳修、苏轼、王安石
劝君终日酩酊醉, 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散文之部
1、第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单元自主赏析三 课全上 2、第五单元(六、伶、 陶) 3.第六单元推荐作品自 读
从《庖丁解牛》看庄子
《六国论》《过秦论》 《阿房宫赋》比较
《陶庵梦忆序》与《湖 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
•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 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 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 • 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 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 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 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 • 人无痴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单元编排体例有别于传统
1.按鉴赏角度、鉴赏方法设置 单元 2.每个单元三个层次:赏析示例, 自主赏析,推荐作品
• 不可忽视的弥补 •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 一.两个源头《诗经》《楚辞》 • 二.建安、魏晋南北朝 • 曹操、陶渊明、民歌 • 三.唐(四个阶段)
化繁为简,不把教学难点当重点
1.《梦游天姆吟留别》课后探究讨论第二第三题 (艺术手法,思想)
2.《扬州慢》典故的运用 3.《长相思》宏阔中见细腻
第三单元 1.李白的《将进酒》 补充李贺的《将进酒》
2.李贺《李凭箜篌引》 琉璃钟,琥珀浓, 小槽酒滴真珠红。 ①抓住音乐描写的艺术手法 烹龙炮凤玉脂泣, 罗帏绣幕围香风。 ②李贺奇崛冷艳的诗风 吹龙笛,击鼍鼓; 皓齿歌,细腰舞。 ③联系必修4《李贺小传》 况是青春日将暮, 桃花乱落如红雨。
3.第三单元,因声求气、涵 咏诗韵对应试的意义有限
第一单元
• 《拟行路难》与《行路难》的比较阅读
• (表达感情的方式)
• 课后探究讨论第一题与相关链接第二题 • 《蜀相》与《书愤》比较阅读 • 《书愤》课后探究讨论第一题第3小题 • 《苏台览古》与《越中览古》比较阅读 • 在写法上的异同
第二单元《登岳阳楼》 《旅夜书怀》 第三单元《阁夜》
• 五.明清
• • • • • 1.明初《卖柑者言》 2.明中期,前七子后七子 3.明晚期,《陶庵梦忆》 4.清桐城派 5.鸦片战争前后,《病梅馆记》
• 与高考语文有着相当高的关联度
1.重新确定教学目标 2.整合重组,比较阅读
一、重新定位单元目标
1.第一单元,知人论世有实 际作用
2.第二单元,缘景明情要落 到情与景的关系上(2009高考)
《夜归鹿门歌》与 《积雨辋川庄作》 (王孟的整合)
《菩萨蛮》韦温的 整合,同题同流派, 知同辨异
• 温庭筠的词意象稠密,华丽繁复。一句词 里包含多层意思。 • 韦庄的词稀疏,意象之间是连贯的,脉络 分明,有散文的意趣,
• 感情的表达方式: • 温庭筠写词是把自己隐藏在他笔下的女子 的后面,通过对女子的描写,曲折的反应 自己内心的苦闷。 • 韦庄的词直抒胸臆,哀愁、相思和盘托出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解读
福建师大附中语文组 陈琳
从鉴赏角度引导阅读古代诗歌散文
• 全书共六章,诗歌、散文各三章 • 诗、文集中编排
诗歌
•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探究诗旨) •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把握诗境) • “因声求气、涵咏诗韵”(体会声韵)
散文,
• “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理解散文的形象性 ) •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把握散文的逻辑性 和抒情性) • “文无定格,贵在鲜活”(体会散文的灵活性 和趣味性)
《菩萨蛮》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 “还乡”一句,五个字有三层意义的转折。“还乡” 是一层意思,“莫”是第二层意思,又加上“未老” 二字,是第三层意思,因为人没有老,在外漂泊 几年也没有关系。 • 作者写得很旷达,但却没有用“不”字,用的是有 叮嘱口吻的“莫”字,这样一来,说“莫还乡”实则 正由于想到了还乡,从而委婉地流露了有乡不能 还的苦衷,表现出了一种极深婉而沉痛的情意.所 以后面他说“还乡须断肠”,因为你回到那弥漫着 战乱烽火的故乡,只会有断肠的悲哀。 • 这样,全词就体现了韦庄词"似达而郁"的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