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角和补角》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了解余角、补角的概念,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性质。
教学重难点:余角与补角的概念及性质
教学流程:
1、概念:
①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就说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符号语言:如果∠α+∠β=,那么∠α和∠β互为。
反之:如果∠α与∠β互为余角,那么∠α+∠β=。
②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就说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符号语言:如果∠α+∠β=,那么∠α和∠β互为。
反之:如果∠α与∠β互为补角,那么∠α+∠β=。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互为余角和互为补角的概念,并会用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表示。
温馨提示:互为余角、互为补角的两个角只与有关,与无关。
2、试一试:
(1)判断:
①∠1+∠2=90°,则∠1是余角()
②∠1+∠2+∠3=90°,则∠1、∠2、∠3互为余角。
()
③如果一个角有补角,那么这个角一定是钝角。
()
④钝角没有余角,但一定有补角。
()
(2)找朋友:图中给出的各角,哪些互为余角?哪些互为补角?
10°30°50°| 10°30°60°80°
60°40°80°| 100°120°150°170°
(3)已知∠α的余角是∠α的两倍,则∠α的度数是度。
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对余角和补角的概念有更加深化的了解和应用,并且使学生学会用方程思想来解决问题。
3、性质①等角的补角;②等角的余角。
思考题:
如果∠1与∠2互余,∠3与∠4互余,且∠1=∠3。
那么∠2与∠4相等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这道题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解答来证明互为余角的性质。
着重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思考过程,并归纳性质,培养学生由具体问题抽象出几何命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使我感受最深的是……
我感到最困难的是……
我学会了什么
达标检测:
1、如果∠1+∠2=90°,∠2+∠3=90°,那么∠1=∠3的理由是;
2、已知:∠A=72°,那么∠A的余角=;∠A的补角=;
附加题:已知一个角的补角是这个角的余角的3倍,则这个角等于度。
设计意图:使教师得到反馈信息,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能按时做对达标检测就达到学习目标,做到了“堂堂清”,并且将所学知识通过训练,内化为解题能力。
课后反思,设计意图:最后学案中安排学生写课后反思,这样可以使学生对照学习目标,知道自己哪些方面没有学透,以便课下及时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