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哲学思考——老子和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张朝霞今天我选择的这个题目和我学中文有很大关系,我喜欢在古籍经典中找寻精神营养的供给,在历史悠长的车辙中去寻根溯源,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我在上次和大家交流“道德课堂”的时候就曾说过这样一件事,第一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瑞典科学家汉内斯·阿尔文博士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其实老子的思想在世界各国也产生了重要影响,美国高能物理学家卡泼勒认为:“中国老子的哲学思想提供了能够适应现代物理学新理念的一个哲学框架,中国哲学思想的‘道’和量子学‘场’的概念有惊人的类似”之处。
1987年,美国总统里根在“国情咨文”中引用《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使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受到西方的广泛的重视。
全世界被翻译发行量最大的第一本书是圣经,全世界被翻译发行量最大的第二本书是老子道德经。
当然也不是说得到了外国人认可的东西就是好东西,而是在读《论语》和《道德经》的过程中,我找到了困惑我很久的教育问题的根源。
大家都知道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写的一篇文章《为生命发展奠基》,我们各位教研员去学校教研,或者出去学习考察,经常可以在一所学校的非常显眼的位置上看到这样的话,“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很多校长也把这样的话作为办学理念。
我自己当老师的时候也经常用这样的观念和学生交流。
我们都觉得没什么不对的。
后来我看一篇文章叫《教育的哲学思考》,谈到了卢梭提出的观点,教育就是生长。
杜威又进一步解释了这句话的内涵,生长本身就是目的,并不是在生长的前头另外还有一个目的,比如说将来适应社会、谋求职业、做出成就这类。
再后来我又读了《周国平论教育》这本书,他说:“用生长的眼光看,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自身的价值,每个阶断的价值都应该得到实现。
有一种流行的错误观点,就是把学生时代仅仅看作人生的一个准备阶段,它的全部价值似乎只是为将来走上社会做准备。
我们今天的教育基本上是在这个错误观点的支配之下,以未来的名义无情地剥夺孩子们的童年和青春。
两种完全对立的教育思想让我觉得书读的越多越迷糊。
都是教育专家,这听谁的,不听谁的呢,作为语文教师,我是有目的性地加强训练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呢,还是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自己喜欢的书呢。
我们家先生有时讽刺我说,莫言幸亏只念到小学四年级,如果读书的经历再长一点,再碰上你这样一个使劲教的老师肯定就不能获诺贝尔文学奖了。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在这样两种极具冲突的教育观念中挣扎。
在读了很多对《论语》和《道德经》的解读文章之后,我才有了些许领悟,前一种教育观念是由孔子的教育思想衍生出来的,而后一种教育观念是由老子的教育思想衍生而来的。
老子和孔子是什么关系呢?历史上有很多说法,但大多认为他们是师生关系,老子是孔子的老师。
或者说,他们有师生之谊,孔子曾向老子请教问题。
在电影孔子中,也是采用了这样的说法。
大家看一段电影片段。
中国文化是儒家和道家互补的文化,实际上也就是孔子和老子学说思想互补的文化,如果说孔子的学说为阳,那麼,老子的学说即为阴。
阴阳相济,不可分离,孔子学说不同於老子学说,孔子学说又不能脱离老子学说。
两者互成对比、陪衬,互为补充、支撑,只有这样,中国文化才完整、动人、充实、神秘。
我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原则四个方面谈二者对于中国教育的影响自己学习的体会。
教学目标无论何家学派在进行教育活动中都是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一种方式,而培养的对象就是能够协助他或是代替他完成政治理想的人才。
大家都知道“仁慈”这个词,这原来是两个词,“仁”是儒家思想体系的基本纲领和核心范畴, 孔子教育的目的是要为统治阶级培养具有“仁”这种思想的从政人才。
“慈”是老子的三宝之一,是他培养教育对象的目标,也是他政治理想的体现。
具体解释一下。
孔子认为统治阶级要实行仁政,这种对老百姓好是为了让老百姓不造反,君主对老百姓好是有条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就是说,君主就是君主,臣子就是臣子,臣子就得听君主的。
儿子就得听父亲的,后来所说的师德尊严实际上就是强调了这样一种等级和伦理制度,老师的话就是对的,就得听。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意思是:对于老百姓,只能使他们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
”孔子教育理论下培养的忠义之士陷入一种愚忠,君主说的话、做的事错了也要听之任之,后人这种等级观念在教育上的体现,老师错了学生也不能反驳。
老子的三宝之一“慈”,体现着关爱自然、关爱万物、关爱他人以及关爱自身的宽广胸怀,强调以博爱的心胸去包容一切、善待他人、善待他物。
“慈”首先要求爱人, 希望管理者能“爱民治国”,而不要任意妄为, 老子说“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明”不是聪明之意,意思是:不要教导人民知晓智巧伪诈,而是教导人民淳厚朴实。
“老子认为政治的好环,常系于统治者的处心和做法。
统治者若是真诚朴质,才能引导出良好的政风,社会才能趋于安宁;如果统治者机巧黠滑,就会产生败坏的政风。
保留自己的本心本性,人懂得如何去顺应自然,克服私欲,既能积极地投身于社会建设和发展,又能努力追寻着自己的精神自由和人格完善,做到自然而然地自由存在。
所以从教育对象培养的目标上看,孔子强调人与社会的关系,老子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后来“仁”“慈”之所以成为一个词,就是因为,后人把老子和孔子的思想相融合。
我们当代的教育理念是兼容了这样两种教育观念,培养学生要学会与他人合作,与集体共荣,作为社会人的一种能力。
同时,在课程的设置上,开始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加了环境保护、资源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两种观念如果可以深度融合,经过这样教育的一代成长起来之后,就会尽量少的出现因为短期的社会经济利益而破坏环境的事情发成,人类也会从更长远的角度去规划和设计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根据《论语》, 可以将孔子的教学内容概括为:1、“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以文学、品行、忠诚和信实教育学生, 是指教学内容包括四个基本方面;2、“礼、乐、射、御、书、数, 是指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3、《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书, 是孔子使用的基本教材。
礼,就是秩序,上至朝廷君臣的礼仪,尊贵卑鄙的次序,下至黎民百姓的车马、衣服、住房、饮食以及婚丧嫁娶制度的等级划分;乐,文艺、艺术;射,射箭;御,驾车、骑马;书,书法;数,算术。
总之, 孔子的教学内容就当时的社会现状和科学发展水平而言是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
我们印象中,孔子应该是一介文弱书生,但史料记载,孔子是一个身高在一米八以上,身材魁梧的壮汉。
我们看周润发扮演的孔子,应该是形象比较接近的。
而且孔子也不仅仅是讲经说道,他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
在孔子这部电影当中有一段是孔子与人比射箭的情节。
从这些我们不难看出,孔子的教育是一种博雅教育,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素质教育,是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建国后,我们国家吸纳的孔子的这种教育理念,也有很成功的案例,六十年代的大学生毕业生,很多既是科学领域的专家,又可以琴棋书画、吟诗作赋。
清华大学校庆时,很多科学家多写诗抒发情感。
我摘录了一首是汽车机械专家林祖鑫表达“师恩难忘学谊长存”的诗:庭途纵改古国非,宅舍依然唤我回。
迭代文人同荟萃,一池水木竞峨眉。
遥思倍感师恩重,阔别初惊众鬓衰。
却愧瓯潮弄细浪,何曾菲薄报春晖。
意思是:虽然故地重游的路途已经大为改变了,但曾经的故居依然让我归心似箭。
很多届的学友都回到母校,清华园的池水清澈,树木繁茂,景色堪比峨眉。
总是思念恩师,倍感师恩的厚重,和阔别多年的同窗相见,都已经两鬓斑白了。
很惭愧,自己只能在时代的大潮中成绩很小。
但从来也不敢妄自菲薄,不曾忘记要回报母校的培养。
可以看出老一代的专家既是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又有着相当丰厚的人文情怀。
可以说,孔子的教学体系还是有着他优长的地方。
老子在教学内容方面没有孔子这样系统,没有具体的教材,所以后人多认同老子哲学家、思想家的地位,有人就因此不认同他教育家的地位。
但黑格尔对老子的评价很高,读完《道德经》后曾感慨:世界哲学的故乡在中国!黑格尔对孔子评价不高,他认为,孔子没有一点哲学思维。
《论语》中只有一些善良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
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
我们后人给孔子的定位是思想家、教育家。
老子说:“绝圣弃智, 民利百倍;绝仁弃义, 民复孝慈;绝巧弃利, 盗贼无有。
抛弃所谓的圣贤智慧,人民将获得百倍的利益;抛弃所谓的仁义誉名,人民将恢复孝慈的本性;抛弃贪取巧利之风,盗贼将会绝迹。
道家的“绝学无忧”的意思就是,放弃学习孔子的“礼乐仁义”就可以没有忧虑了。
实质上是反对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教育,反对封建等级制度,是比较早的自由民主的思想,王炳照先生认为,道家老子所主张的`为学' , 并非是指追求现实的知识的学习, 而是指进行减损私欲、邪念、妄见, 返朴归真, 复归于自然。
”老子还反对孔子在六艺中所提出的“技巧”的训练,老子说“绝巧弃利”实质是反对人为了利益巧取豪夺的手段。
没有了这些,人的欲望就会降到最低,过简单而质朴的生活。
现代人越来越认识到老子思想的大智慧,很多人开始反思欲壑难平、争名逐利最后的结果,所以现在很多贪官在监狱里看《道德经》。
教育方法在教育方法方面表面看起来孔子比老子也是略胜一筹,因为孔子总结的教育教学的方法很多,耳熟能详、我们经常用的就很多。
比如,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
类似教育方法在《道德经》很难找到。
老子强调“不言之教”。
这和孔子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句话在内涵上有相似之处,自身品行端正,不用下命令,别人就会跟着行动起来;倘若自身品行不端正,纵然三令五申,别人也不会服从的。
“不言之教”还包含了更为深刻的含义,主张教师少说话,避免教师的过多干预,受教育者独立、主动、自由地发展,老子教育思想中重视人性的自然发展,强调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自觉性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我看过关于魏书生先生的一个案例:魏书生出名以后,山东十几个校长跑到辽宁盘锦去听魏书生老师的课。
校方很热情,安排他们听魏老师上课。
校长们想,看看魏书生的课有多厉害!上课铃响了,魏老师走进来,一句话没说,只是在学生中间转来转去,瞧瞧这个,看看那个,时而和学生交流几句。
校长们沉不住气,跑到跟前去看学生在干什么。
学生一边看书、一边讨论,写写画画,一会儿下课铃响了,魏书生悄悄地走出了教室,学生还是该干啥就干啥。
回去的路上,校长们悻悻然。
有的说:“跑了这么远,啥也没看到。
什么也没有听到”,也有的说:“魏书生一句话“正经话”也没说,这算什么课?!”现在用老子的教育观念看,“这才是真正的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