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大题所在章节整理第7章抗胆碱酯酶药和胆碱酯酶复活药试述新斯的明的作用、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禁忌证。
新斯的明为易逆性抗AChE药,可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而发挥拟胆碱作用,可兴奋M、N 胆碱受体,其对腺体、眼、心血管及支气管平滑肌作用弱,对骨骼肌及胃肠平滑肌兴奋作用强。
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重症肌无力,还可用于减轻由手术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腹气胀及尿潴留、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竞争性神经肌肉阻滞药过量时的解救。
禁忌证:①机械性肠梗阻②尿路梗阻③支气管哮喘。
易逆性抗AChE药(新斯的明、毒扁豆碱)【药理】①眼部应用:缩瞳、调节痉挛、降低眼内压②兴奋胃肠道平滑肌③兴奋骨骼肌:兴奋N-R;直接激动骨骼肌运动终板上的N2R;促进运动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④其他作用:对于腺体、心血管系统、中枢系统、支气管及输尿管平滑肌也有一定作用。
【临床】①治疗重症肌无力②治疗腹气涨和尿潴留③治疗青光眼④竞争性肌松药过量解毒⑤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
【不良】①腹痛、多汗、唾液增多、肌肉颤动、肌无力加重②胆碱能危象:剂量过大,神经-肌肉接头持久去极化而阻断受体作用。
有机磷酸酯类中毒时的中毒机制、中毒表现、治疗原则。
中毒机制:有机磷酸酯类与AChE牢固结合,形成难以水解的磷酰化AChE,使AChE失去水解Ach的能力,造成体内ACh大量积聚而引起一系列中毒症状。
中毒表现:①毒蕈碱样症状:瞳孔缩小,视力模糊,泪腺、汗腺等腺体分泌增加,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严重者出现呼吸困难、大小便失禁、心率减慢、血压下降等综合效应,症状出现的先后与组织接触有机磷酸酯类的先后有关②烟碱样症状:肌无力,不自主肌束抽搐、震颤,严重者引起呼吸肌麻痹③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先兴奋、不安,继而出现惊厥,后转为抑制,出现反射消失、昏迷、血压下降、中枢性呼吸麻痹等。
治疗原则:①迅速消除毒物避免继续吸收②使用解毒药物:A.阿托品:及早、足量、反复地注射阿托品,能迅速解除有机磷酸酯类中毒时大量乙酰胆碱(ACh)产生的M样症状,但对N 样症状几无作用,且无复活胆碱酯酶(AChE)的作用。
B.胆碱酯酶复活药(碘解磷定):可使AChE复活,及时地水解积聚的ACh,消除ACh过量引起的症状,对阿托品不能制止的骨骼肌震颤亦有效。
③解毒药物运用应联合用药、尽早用药、足量用药、重复用药。
④对症治疗减轻中毒症状:保持气道通畅、补液、抗惊厥、抗休克。
第10章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去甲肾上腺素(NA)【药理】主要兴奋α受体,对β1作用较弱,对β2受体几无作用。
①血管:兴奋血管的α1受体,使小动脉、小静脉收缩,皮肤粘膜血管>肾、肠系膜、脑和肝血管>骨骼肌血管,冠状动脉舒张。
②心脏:兴奋β1受体,使心肌收缩力加强,传导加速,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
在整体情况下,心率减慢。
大量时可出现心律失常。
③血压:因使血管收缩,故有较强的升压作用。
【临床】神经性休克早期、药物中毒性低血压及上消化道出血。
【不良】局部组织缺血坏死及急性肾功能衰竭;忌用于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症、器质性心脏病及少尿、无尿严重微循环障碍、孕妇。
肾上腺素(AD)【药理】肾上腺素主要激动α、β受体。
①心脏:作用于β受体,加强心肌收缩性,加速传导,加快心率,提高心肌兴奋性,正性缩率作用②血管:激动血管α受体,小动脉及毛细血管、皮肤、粘膜、胃肠道和肾血管收缩;激动β2受体,骨骼肌和肝脏血管舒张;冠状血管舒张③血压:小剂量-收缩压升高,舒张压不变或下降,脉压差加大;较大剂量-收缩压、舒张压均升高,双相反应,先迅速出现升压作用,后微弱降压反应④平滑肌:激动支气管平滑肌的β2受体,发挥舒张作用;抑制肥大细胞释放过敏性物质如组胺,支气管粘膜血管收缩,有利于消除支气管粘膜水肿⑤代谢:提高机体代谢,升高血糖,加速脂肪分解。
【临床】①心脏骤停②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休克、支气管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及血清病③与局麻药配伍及局部止血④治疗青光眼。
【不良】心悸,烦躁,头痛和血压升高,甚至脑出血,能引起心律失常,心室纤颤。
禁用于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器质性心脏病、糖尿病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
异丙肾上腺素(ISO)【药理】激动β受体作用强,对α受体几无作用。
①心脏:激动β1受体,正性缩率作用,心肌收缩性↑,传导↑,HR↑,心输出量↑②血管和血压:激动β2受体,舒张血管,收缩压升高或不变而舒张压略下降,脉压增大③平滑肌:对支气管平滑肌的舒张作用强,抑制组胺及其他炎症介质释放的作用④促进代谢。
【临床】临床用于支气管哮喘、房室传导阻滞、心搏骤停及感染性休克。
【不良】常见有心悸、头痛、皮肤潮红等,过量可致心律失常甚至室颤。
禁用于冠心病、心肌炎和甲状腺功能亢进。
多巴胺【药理】激动α和β受体以及外周靶细胞上的DA受体①心脏:激动β1受体,具有较强的正性肌力作用,使心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心率加快②血管:低剂量激动D1受体,舒张血管,大剂量激动α1受体,收缩血管③肾:具有排钠利尿作用,低剂量肾血流量增加,大剂量肾血管收缩。
【临床】①主要用于治疗各种休克,如心源性休克、感染中毒性休克等②DA与利尿药联合应用于急性肾功能衰竭。
肾上腺素治疗过敏性休克的机制、注意事项。
①肾上腺素激动α受体,收缩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②激动β受体可改善心功能,缓解支气管痉挛③减少过敏介质释放,扩张冠状动脉,可迅速缓解过敏性休克的临床症状,挽救病人生命,为治疗过敏性休克的首选药。
注意事项:稀释后缓慢注射以防止心率失常。
解释释肾上腺素治疗支气管哮喘的药理学机制。
①肾上腺素可以激动α受体和β受体;②激动α受体可收缩支气管黏膜下血管,减少腺体分泌,使支气管内液体减少,有利于呼吸通畅;③激动β受体可松弛支气管平滑肌,使支气管舒张,有利于通气。
④使肥大细胞释放过敏介质减少,解除平滑肌痉挛。
说明肾上腺素的后降压及其发生机制。
①应用肾上腺素后,初期血压上升,后期血压下降,即肾上腺素的后降压;②肾上腺素激动可血管的α受体和β受体。
激动α受体使血管收缩,激动β受体使血管舒张;③血管以α受体占优势,因此,应用肾上腺素后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但β受体对肾上腺素敏感性高,当肾上腺素经代谢浓度降低时,α作用减弱,β作用增强,血压降低。
解释肾上腺素升压作用的翻转。
如预先给予α受体阻滞剂(酚妥拉明)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可翻转为降压。
由于肾上腺素激动α受体及β受体引起的血压变化是以升压为主的双向曲线,升压作用是激动-受体产生的,α受体阻滞剂阻断α受体,升压作用被取消,β-受体兴奋作用占优,血压下降。
麻黄碱临床应用及作用持久的药理学机制。
麻黄碱可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荨麻疹等,外用可治疗鼻炎等,也可用于巴比妥类药中毒解救,本品中毒可用巴比妥类药物解救。
作用持久的因素:①麻黄碱为非儿茶酚胺类②R2位无羟基③不易被COMT破坏④α位碳原子的氢被甲基取代⑤不易被MAO氧化。
作用弱的因素:麻黄碱的内在活性较NA小。
多巴胺对哪种类型的休克疗效好,为什么?多巴胺对伴有心收缩性减弱及尿量减少的休克疗效好。
因为多巴胺可作用于心脏β1受体,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心排出量增加。
可增加收缩压和脉压,但对舒张压无明显影响或轻微增加。
由于心排出量增加,而肾和肠系膜血管阻力下降,肾血流增加。
有排钠利尿的作用。
肾上腺素与局麻药配伍的原因?因为其收缩局部血管,可延缓局部麻醉药的吸收,延长麻醉时间,减少吸收中毒可能性(但远肢部位禁止,防局部坏死)第18章抗精神失常药氯丙嗪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答:药理作用(1)中枢神经作用①安定作用;②抗精神作用:用于精神分裂症;③镇吐作用:除晕车外的各种呕吐;④影响体温调节:用药后体温随环境温度而升降(与哌嘧啶,异丙嗪组合成“冬眠合剂”);⑤加强中枢抑制药的作用(2)自主神经系统阻断α·M受体。
(3)内分泌系统作用:催乳素分泌增加,可致乳房肿大泌乳,而促性腺激素、生长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减少。
临床应用(1)精神分裂症:首选药,急性好慢性差。
(2)躁狂症:可用于治疗狂躁症及伴有兴奋·紧张·妄想·幻觉等症状(3)神经病:小剂量可治疗神经病症,消除焦虑·紧张等症状(4)呕吐:治疗顽固性呕逆,但对晕动性呕吐无效(5)低温麻醉及人工冬眠:用于严重感染·高热惊厥及甲状腺危象。
与哌嘧啶,异丙嗪组合成“冬眠合剂”氯丙嗪的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有哪些?发生的原因以及可能解救措施。
(课本144页)(1)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面容呆板、动作迟缓、肌肉震颤、流涎等。
(2)静坐不能:坐立不安、反复徘徊。
(3)急性肌张力障碍:阻断黑质-纹状体通路的D2受体(4)迟发型运动障碍:长期大量应用所致。
解救措施:按疗程给药,定期观察。
改用氯氮平,作用于D4受体,不引起锥体外系反应。
减少药量、停药来消除或减轻症状,也可以用抗胆碱药加以缓解。
简述氯丙嗪镇吐作用的特点及机制。
答:机制:小剂量阻断延脑催吐化学感受区D2受体,大剂量则直接抑制呕吐中枢特点:不能对抗前庭刺激引起的呕吐,对顽固性呃逆有效3.简述阿司匹林与氯丙嗪(chlorpromazine)对体温影响的不同。
答:阿司匹林:降低发热患者的体温至正常水平,而对于正常人的体温没有影响氯丙嗪: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节失灵,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升降,降温特点:不但降低发热者体温,还能降低正常人体温从受体角度分析氯丙嗪的药理作用和不良反应。
1、氯丙嗪可拮抗DA受体,产生抗精神病作用。
1)阻断中脑-边缘系统的DA受体——抗精神病作用2)阻断中脑-皮质通路的DA受体——抗精神病作用3)阻断黑质-纹状体通路DA受体——锥体外系反应4)阻断结节-漏斗通路的DA受体——影响内分泌2、抑制延髓CTZ——镇吐作用3、阻断α受体——血管扩张,血压下降5、阻断M受体——口干,便秘及视力模糊第20章解热镇痛抗炎药阿司匹林【药理及临用】①解热镇痛抗风湿:通过抑制中枢PG合成酶,减少PG的合成,从而减轻疼痛,使体温调定点恢复正常,常用于感冒发热及头痛、牙痛、肌肉痛、痛经等慢性钝痛。
抗炎抗风湿作用较强。
②抑制血小板聚集:小剂量能抑制血小板聚集,临床上常用于预防血栓形成。
③儿科用于川崎病的治疗。
【不良】小剂量或短期应用不良反应较少,长期大剂量应用治疗风湿病则不良反应较多。
①胃肠反应②加重出血倾向③水杨酸反应④过敏反应(阿司匹林哮喘)⑤瑞夷综合征⑥对少数人、老年人肾功能损伤。
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基本作用是什么?(1)抑制前列腺素合成(2)解热作用:促进散热,与抑制PGE2有关。
(3)镇痛作用:缓解轻中度炎症有关的疼痛。
(4)抗炎作用:缓解红肿、疼痛等炎症症状。
(5)其他:小剂量阿司匹林有抗血栓形成作用。
试述阿司匹林哮喘产生的机制及其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