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理学重点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药理学重点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名词解释
1.受体激动药:对受体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存活性的药物。

2.治疗指数:LD50/ED50的比值。

3.不良反应: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4.抗菌后效应:去除细菌培养基内抗菌药后的一定时间范围内,细
菌繁殖不能恢复正常的现象。

5.最低杀菌浓度: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

6.Pharmacokinetics:即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
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

7.T1/2:即消除半衰期,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时所需要的时间。

8.PAE:即抗菌后效应,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抗生素浓度下降,
低于MIC或者消失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9.Bioavailability:即生物利用度,指经任何给药途径给予一定剂量的
药物后到达全身血循环内药物的百分比。

10.A dverse reaction:即不良反应,指在正常的用法和用量时由药物引
起的有害和不期望产生的效应。

11.T I:即治疗指数,LD50/ED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用以表示药物的
安全性,治疗指数大的药物相对较治疗指数小的药物安全。

12.P lacebo:即安慰剂,一般指本身没有特殊药理活性的中性物质制
成的外形似药的物质。

13.成瘾性:反复用药对身体适应状态产生欣快感,一旦中断用药,
可出现强烈的戒断综合征。

14.首剂效应:部分病人首次服用哌唑嗪后可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心
悸,晕厥等,称为首剂效应。

15.血浆半衰期:药物血浆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16.受体拮抗药:对受体只有亲和力,而没有内在活性的药物。

简答题
1.弱酸性药物(巴比妥)中毒,采用何措施加快药物排泄?
碱化体液:可使肾小管内尿液PH值升高,弱酸性药物解离度增加,重吸收减少,排泄加快。

应用利尿药:通过增加尿量加快药物排泄。

2.阿托品的药理作用。

抑制腺体分泌;对眼的作用:扩瞳,升血压,调节麻痹;松弛内脏平滑肌;对心脏的作用:加快心律,加快房室传导;对血管的作用:大剂量扩张血管;中枢兴奋作用。

3.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

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

4.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

对物质代谢的影响;允许作用;抗炎作用;抗过敏;抗休克;其他作用:退热作用,中枢兴奋,对骨骼的影响。

5.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特点。

对革兰氏阴性菌作用不及第一、二代;对革兰氏阴性菌及厌氧菌作用较强;对β内酰胺酶有较高的稳定性;无肾脏毒性。

6.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药物有哪类。

(1)强心苷类:地高辛(2)非强心苷类正性肌力药:米力农(3)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4)血管扩张药:硝酸甘油,肼屈嗪,硝普钠(5)利尿药:氢氯噻嗪(6)β受体阻断药:普萘诺尔
7.人工冬眠常用哪些药物?
冬眠合剂,由氯丙嗪、哌替啶、异丙嗪组成。

氯丙嗪可以抑制体温调节中枢,配合物理降温,使体温降低;哌替啶、异丙嗪具有中枢抑制作用,能增强氯丙嗪的中枢抑制;三药合用可使患者深睡,体温、基础代谢率下降,组织耗氧量降低,器官活动减少,患者对缺氧的耐受力提高。

7.比较零级消除动力学和一级消除动力学的特点。

按照零级消除动力学消除的药物属于恒量消除,药物半衰期不恒定,消除药物量与血药浓度无关;按照一级消除动力学消除的药物属于恒比消除,药物清除半衰期恒定不变,消除药物量与血药浓度成正比,经五个半衰期药物在体内基本被消除。

8.阿司匹林常见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

胃肠道反应:餐后服药或同服抗酸药;加重出血倾向:严重肝病、有出血倾向的疾病禁用;水杨酸反应:停药、静滴碳酸氢钠溶液碱化尿液;过敏反应:阿司匹林哮喘用抗组胺药和糖皮质激素治疗;瑞夷综合征:病毒感染患儿不宜用,可用对乙酰氨基酚代替。

9.药物的不良反应有哪些?
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效应;继发反应;撤药反应;变态反应;
特异质反应;耐受性;依赖性。

10.氨基苷类的共同特点。

(1)水溶性好,性质稳定,化学机构基本相似,均由氨基糖加苷元组成;(2)抗菌谱相似,均主要作用于G杆菌,而且均为杀菌药;(3)抗菌作用机制相同,均为抑制敏感菌蛋白合成的全过程;
(4)药动学过程相似,口服均较难吸收,与血浆蛋白结合少,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几乎不被肝脏代谢,主要以原形经肾脏排出;
(5)可引起耳毒性、肾毒性、神经肌肉接头阻断作用、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

11.β受体阻断药临床用途。

快速性心律失常;原发性高血压;慢性心功能不全;冠心病;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治疗甲亢。

12.抗心绞痛药分类。

硝酸酯类:硝酸甘油;β受体阻断药:普萘诺尔;钙通道阻滞药:硝苯地平,维拉帕米。

13.钙拮抗药的临床应用。

防治心绞痛;治疗心律失常;抗高血压;治疗心肌梗死;治疗充血性心率衰竭;治疗肥厚性心肌病;抗动脉粥样硬化;防治脑血管疾病、周围血管性疾病;防治呼吸系统疾病。

14.药物的体内过程包括哪些内容。

药物的吸收,药物的分布,药物的生物转化,药物的排泄。

15.喹诺酮类的抗菌作用机制及其主要的不良反应。

作用机制:抑制DNA回旋酶;抑制拓扑异构酶IV。

不良反应:肠道反应;中枢神经系统毒性;皮肤反应及光敏反应;软骨损坏;心脏毒性。

16.简述阿托品的作用机制、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答:阿托品的作用机制为竞争性地拮抗ACH对M受体的激动作用。

阿托品的药理作用广泛,主要有抑制各种外分泌腺体分泌;扩瞳、升高眼压和调节麻痹;缓解平滑肌痉挛;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加速心率;扩血管,改善微循环;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等。

其临床应用为:(1)全麻前给药,防止呼吸道分泌物阻塞及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缓解流涎症、盗汗症;(2)治疗虹膜睫状体炎,眼光配镜,查眼底;(3)解除胃肠绞痛及膀胱刺激症,亦可用于遗尿症的治疗;(4)治疗患慢型心律失常;(5)抗休克(6)解除有机磷酸酯类中毒
17.吗啡为什么可治疗心源性哮喘,而禁用于支气管哮喘?
答:(1)抑制呼吸中枢。

使哮喘得以缓解。

(2)扩张外周血管,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担,有利肺水肿缓解。

(3)镇静作用,消除了患者的焦虑恐惧,间接减轻心脏负担。

因此可治疗心源性哮喘。

但是吗啡抑制呼吸及咳嗽反射,释放组胺而致支气管收缩,故禁用于支气管哮喘。

18.比较阿司匹林与氯丙嗪对体温的影响?
答:(1)降温特点:氯丙嗪配以物理降温,对发热和正常体温均有降低作用,使体温随外界环境温度的升降而变化;阿司匹林仅降温发热
者的体温,对正常体温无影响,不受物理降温的影响,仅能降低正常;(2)降温机制:氯丙嗪直接抑制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节失灵;阿司匹林通过抑制PG的合成,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

(3)临床应用:氯丙嗪用于热工冬眠和低温麻醉;阿司匹林用于发热患者的退热。

19.试述强心苷中毒的临床表现及其防治措施
答:强心苷中毒表现:(1)胃肠道反应:厌食,恶心,呕吐,腹泻等;(2)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和视觉障碍:眩晕,头痛,失眠及黄视、绿视、视力模糊等;(3)心脏反应表现为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异位节律点的自律性增加,如早搏,二联律,三联律,心动过速,室颤;一直窦房结产生窦性心动过缓;一直房室传导引起部分或完全房室传导阻滞。

中毒的防治:(1)明确停药指证,即时停药;(2)避免各种诱发中毒因素,如低钾、高钙低镁、心肌缺血和缺氧等。

(3)出现快速型心律失常应采用钾盐、苯妥英钠、利多卡因等药物治疗;出现过缓型心律失常或传导阻滞者应用阿托品,严重中毒者可应用地高辛抗体的Fab 片段。

20.试述氯丙嗪中枢系统的药理作用
①抗精神病,对各种精神分裂症、躁狂症有效;②镇吐,但对晕动病呕吐无效;③对体温的调节作用,配合物理降温可使体温降低;④加强中枢抑制药的作用;⑤对精神活动和行为的影响:镇静,安定,淡漠,易入睡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