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学传统

中国文学传统

一.抒情的智慧1.与西方诗歌的根本区别:抒情诗传统与史诗传统的不同2.源头:西方是由《荷马史诗》开始,中国是由《诗经》开始,3.内容:西方是注重表现英雄,神,妖怪即超凡越俗的世界;而中国是以日常生活为素材,原则上不表现英雄,唯一的例外是后稷这一农业英雄。

4.原因:1)哲学观不同。

西方哲学,世界被分成现象世界和本体世界这两个部分,同时认为本体世界高于现象世界,是有价值的。

而中国哲学没有区分,并且现实世界的问题是其主流。

5.中国抒情诗告诉我们空想是建立在现实经验之上时,现实中也有美好的世界。

6.中国抒情诗特点:1)由偶然的事件激起,表现个人经验,通过叙写个别事例而广泛地提出社会问题而非像西方史诗把握客体的全部。

但是同时也有着普遍性的意义,蕴含于个人经验的表象之中,具体的共相。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2)形式短小。

因为中国人往往注重选取最有感发意义的瞬间,表达自己的看法,而不是面面俱到,像汉大赋一样3)含蓄。

力求引起言外之意,暗示文外曲致。

4)1)的原因:○1时空意识的导入○2含蓄的写法,模糊了人物,地点○3语言特征,不指名人物和主语,没有时态变化。

二.意象的智慧1.中国诗歌的形象性和具体性;原因:中国诗人具有通过感觉把握事物的倾向。

2.单一意象与复合意象。

单一意象运用较多,是一个字或一个词。

3.意象的凝练性。

直接表现事物的中心。

重准确的描写,突出事物中心。

柳色黄金嫩。

4.意象的丰富性。

不是指铺陈细节而是指若干意向的巧妙组合。

5.意象的并置叠加。

楼船夜雪瓜州渡。

不需要语法联系,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可以直接接触到事物本身,留下鲜明的感觉。

6.常见地名人名的意象。

通过语言唤起某种视觉效果。

7.象征:在意象的运用中,常赋予其象征意义。

8。

人格象征意义:各种植物的象征。

三.时间观的智慧1.只有既有生命又有思想的人类,才能既处于变化的过程当中,又能意识到这种变化的过程,从而产生时间意识。

2.时间意识乃是人类独有的东西3.时间是客观的,因为万物和人的变化过程是客观存在的4.时间也是主观的,当人们意识到自己也处于从过去经现在到未来的时间过程当中,应经进入了主观性时间意识当中。

5.从客观性时间到主观性时间的变化在中西方是不同的中国:在形象的诗歌领域中进行的西方:在抽象的思辨领域中进行并完成的6.1)时间是一种会迅速带来死亡的东西(不断流逝性,一去不复返性),对时间强烈的流逝之感(今者不乐,逝者其耋)担心时间的不断流失还会使理想和抱负化为泡影。

2)及时意识的产生,珍惜时间,珍惜青春,珍惜年华(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3)时间是一种会突如其来带走幸福带来不幸的东西相聚与别离(昔为鸳与鸯,今为参与辰);成功与失败;过去的友谊恩爱今天的背弃;过去的走红与现在的冷落4)因为时间会突然带来不幸,因此常常对未来带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对未来的不安意识(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5)对未来的不详,使得现在也蒙上了一层阴影。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但使得当下痛苦的同时,也会使得当下的快乐更加珍贵6)时间也会带来幸福,对时间抱着希望与信任,处于不幸之中,遥想今后的幸福。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四.季节观的智慧1.这一特色,大抵来源于中国的风土影响,因为中国的季风气候,使得四季分明。

2.也与中国诗人的时间意识与人生意识特别发达有关。

从季节的变迁中,看到了时间的推移与生命的流逝。

3.春天。

1)是过渡,变化的季节。

中国诗人往往感动于春天的变化,感动于时间的流逝,感动于人生的流逝(开到荼縻花事了,丝丝天棘出莓墙)2)春天象征着新的一年的开始,也象征着人生新的流逝的开始(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3)对春天失去的惋惜(惜春)(人生几何春已夏)4.秋天1)秋天向下的变化也能使诗人感到时间的流逝。

2)悲秋(满地芦花和我老)5.四季与人生的变化是平行的又是对照的。

季节循环不已,而人生一去不复返(日出入安穷,时世不与人同,故春非我春,夏非我夏,秋非我秋,冬非我冬)六.人生观的智慧1.遵循世间万物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终的规律。

人类遵循着他,也意识到了这条规律。

2.人类作为整体,和世间万物一样,也是生生不息,循环不已的。

3.但是作为个体的生命确实短促的,有限的。

这种个体意识产生了对死亡的恐惧。

这种意识的产生和时间意识的确立是同步的4.死亡的解脱之道1)追求荣名,精神财富较物质财富更容易流传下去。

追求文化上的延续性,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使精神生命超过肉体生命的局限。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对于中国诗人来说,立言的诱惑更大。

,文章乃不朽之盛事。

但是中国诗人仍抱有怀疑精神。

对不朽的名声感到了怀疑。

因为这条解脱之道是在精神生命方面完成的,对于肉体生命的局限没有什么功效。

荣名正是因为死亡而失去意义的。

2)服食求神仙,追求肉体上的长生不老。

魏晋时,皇帝与民间老百姓一起寻求长生不老之药和羽化登仙之术,出现了很多描写对于神仙长生的渴望的作品。

(步出夏门行)但也出现了对此的怀疑。

,中国诗人也是不敢相信其存在的,因为这不符合一般的常识与理性。

3)追求爱情人内心深处都有对于生命的不安感,这种不安感谁都不能理解时,就会产生寂寞感。

因此需要寻求知音。

爱情更多的被看作是解脱孤独的道路。

(思为双飞燕)但是中国诗人对于理想的爱情能否真的解脱因恐惧死亡而产生的孤独是有怀疑的。

一是分离会破坏爱情,相似的可怕(思君令人老)二是理想的爱情只能缓解孤独。

因为人终将只身死去。

4)谋求权力(先据要路津),并在接近权力与避开权力之间,中国诗人形成了矛盾的心理特征。

5)为乐当及时。

(何以忘忧,弹筝酒歌)但同时也隐藏着一种担忧,这种享乐是不会长久的。

6)顺应自然,委之大化。

但其实这也不能真正解决生死问题(纵浪大化中7)由于缺乏真正的宗教信仰,因而中国人在面对死亡的恐惧时,只能正面面对。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痛苦旷达,无奈超脱六.历史观的智慧1)历史意识是时间意识和人生意识的结合。

诗人用历史来表现自己的生活意识。

2)自然的循环不已与无情,与人类历史的一去不复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产生了历史的悲哀。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3)历史上的荣华,文治武功王道霸业都是过眼云烟(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4)历史于今天的现实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出现了明显的反讽(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5)所有的恩怨,都会变成人们笑谈的话题(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6)关注历史,感慨历史,也就是关注自己,感慨自己。

意识到自己也会成为历史(因为每个人都生活在世间之流上,为时间之流所带走,因而才会对曾经在时间之流上出现的人和事表现出强烈的关注)七.乡土观的智慧1.人们在故乡感到自己是环境的主人,有一种熟悉感,安定感和安全感。

2.这也给了人们历史延续感和生命延续感3.客游生活的不安定感,寄人篱下之感,孤独寂寞之感常常使诗人感慨,只有身处异乡,才会产生思乡之情,只有体会了异乡的不便,在会动的故乡的好处。

同时,也正是因为对故乡的眷恋,才会使游子对异乡生活做出微妙的反应。

4.到了节日时分,诗人们的思乡之情会更加强烈(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每逢佳节倍思亲)5.秋天和黄昏时分最容易触发乡情。

发现了人生与自然的微妙联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6.月亮与思乡有着特殊的联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但是西方却把月亮看作是不祥之物7.近乡情更怯(由于久别重返本身造成的,以及其造成的违和感)8.长期客居之地会被看做是第二故乡。

对于一个长期客居之地的感情,往往要通过离开才能感受到。

9.中国诗人有些喜欢旅行,为了人生不断的充实与更新。

只有身在旅途,才能获得新的感受。

八.爱情观的智慧1.中国诗歌中具有强大的吟咏男性友谊的传统,使得吟咏异性爱情的传统不像在西方那么引人注目,中国诗歌的爱情表现比较曲折含蓄。

2.西方诗歌的爱情常常是理想化的,神化的,精神性的。

而中国诗歌中的爱情常常是现实的,人间性的,灵肉不分的。

3.原因:1)来生观念的不同2)中国诗人喜欢将爱情置入自然背景中来表现。

诗人在表现爱情时,常会写一些曾与恋人有关的自然景物,通过景物的依旧与恋人的消失为对照。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使得爱情相比之下更容易失落,造成现世性的感受4.喜欢用委婉含蓄的方式来表达爱情(无题)5.内容主要是表现相似的苦恼与相间的欣喜,有日常和朴实的性质。

6.闺怨与宮怨诗极多。

大多以男性诗人用第三人称客观态度表现女性对于男性的相思与苦恼。

九.生活观的智慧1.中国诗人是世界上最擅长表现对于生活的热爱的诗人。

2.在悠闲和平和的生活观念的指导下,发现了生活的种种生趣与美丽。

3.中国人认为只有在自然中,才有安居之地,只有在自然中,才存在着真正的美。

(陶渊明)4.生活要与家人一起享受天伦之乐。

不拒绝充满温情的人际交往。

且人际交往往往是回避利害关系,没有功利目的的。

交往中,最频繁的就是请客吃饭了(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5.中国诗人的人际交往讲究尽兴,把看望朋友看作是最愉快的事情之一。

看重兴致而非效果(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6.生活中睡眠的乐趣春宵不适合睡觉,而春晨适于睡觉。

因为春晨常伴有一种慵懒的氛围。

秋天适于卧听的是压板的雨声。

夏日午睡是一种生活艺术。

冬日睡觉的乐趣在于拥不起。

7.中国诗人把酒看作是人际交往之物。

用酒来增进友情。

(陶渊明)多人饮酒,共有的酩酊感觉,产生群体的协调感。

两人对酌,产生两人之间的亲密感。

酒逢知己千杯少十.自然观的智慧1.中国人爱好自然,中国文学擅长表现自然。

2.中国诗人把自然当做独立的审美对象。

3.中国诗人把自然看作是与人生同一的东西,自然本身就是有生命的,而西方诗人把自然看作是与人生对立的东西,自然是无生命的。

4.原因:西方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分离中国强调天地人的三位一体。

5.中国诗歌中,描写人生的变化,常常伴随着描写自然的变化,通过描写自然的变化,加深了对于人生变化的必然性的感悟。

人事的变化与自然的变化也有统一性,(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6.自然最为人生的对照物的一面。

7.把自然当做人来看,移情,使自然拟人化人格化。

(已是黄昏独自愁)因为诗人把人和自然看作是相通的。

8.自然的变化也会引起诗人的情感的变化。

(闺中少妇不知愁,闺中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9.中国诗人体会到了艺术与自然的关系,诗人以自然为“美学沉思的对象和艺术创作的灵感”(春江有佳句)10.自然的双重性:从自然整体来看,呈现出永恒循环的特性,而从每一部分来看,又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当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