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电脑公司战略分析报告
2、经济环境
经济大环境良好。经济环境由影响消费者
购买能力和支出模式的各种因素构成,分析 我国当前的经济环境,我们得到如下结论:
金融危机导致整个经济环境缩紧,但电脑连 锁行业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国家经济宏观 调控、物价上涨、自然灾害等客观因素,对 电脑行业的增长确实有一定的影响。但宏观 经济环境的短期震荡没有从根本上影响到电 脑市场,电脑市场整体增长趋势的基本面并 没有发生变化。
(7)数码科技技术的大量应用,将更加刺激 消费者更换电脑和购买电脑。这同时也要求联 想能生产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四)威胁(T)
(1)台湾企业宏基迅速崛起。宏碁并购欧洲PC厂 商Packard Bell打开通往欧洲PC市场的路,并购 GateWay也加速了宏碁在美国市场的扩张,2010年 第一季度荣登全球笔记本销量排名榜首。这显然 对联想公司在欧洲和美国市场的扩张计划构成了 威胁。
(4)PC上游原材料价格上升,特别是LCD液 晶屏等,未来保持产品低成本运作很难。
(5)联想PC出货量大受影响:金融危机影响 仍未完全消除,全球商业PC市场还在下滑,使 得依赖商业PC市场的联想PC出货量大受影响 ;
(6)中国市场的增长潜力接近极限:联想 最为仰仗的国内PC市场已经深入到五六级 城市。
些难度。可能的进入者少。
潜在进入者的进入障碍
1.规模经济:PC市场的规模效应很明显,因为有庞 大的费用待摊,这也有效遏制了潜在的进入者。
2.产品差异壁垒:PC市场需求几乎都已满足,论个 性,有苹果,论实用,有IBM,论便宜,有神州。进 入者难以通过改变偏好来占有市场。
3.资金需求壁垒:PC行业对资金的需求大,其进入 障碍高。R&D研发所需资金;广告和促销的大量投资
(二)微观环境
在分析微观营销 环境时,以竞争 为主线展开,引 入波特五力分析 模型,该模型中 涉及的五种力量 包括:新的竞争 对手入侵,替代 品的威胁,买方 议价能力,卖方 议价能力以及现 存竞争者之间的 竞争。
1、行业潜在新加入者的威胁
新的竞争者进入某个细分市场,会增加新的 生产能力和大量资源,并争夺市场占有率。 关键的问题在于新的竞争者能否轻易地进入 这个细分市场。这方面主要受到规模经济、 渠道建设、预期的报复等因素的影响。
社会 (Society) 技术
(Technology)
1、 政治环境
联想的政治背景雄厚,国家支持。联想集 团是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投资创 办的,而香港联想公司是由中国科学院联 想集团与香港企业合资创办的。中国科学 院计算所拥有1 800 多名各类计算机专业人 才,技术实力雄厚,在计算机技术研究领 域代表国家最高水平,被称为中国计算机 技术的“发源地”。
(4)中国广大农村市场的发展机会:2009年中 国政府发起“家电下乡”运动,农民对于电脑PC 开始有较强的需求,可以抓住机会进入中国广 大农村市场。
(5)国内电脑市场发展迅速,购买电脑消费 者越来越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品牌电 脑将成为消费时尚,逐步取代组装机。
(6)竞争加剧,一些运营能力不足的厂家将 被淘汰。联想集团应该抓住机遇增强实力,完 成自身的飞跃。
3、社会和人文
社会有产品需求,中国乃至全球仍有很大的购买力。 一旦企业进入轨道,企业的价值也就体现出来了。
4、技术环境
联想集团是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投资创办 的,而香港联想公司是由中国科学院联想集团与香 港企业合资创办的。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拥有1 800多 名各类计算机专业人才,技术实力雄厚,在计算机 技术研究领域代表国家最高水平,被称为中国计算 机技术的“发源地”。
(2)消费市场面临惠普、戴尔强有力竞争对手的 挑战。惠普就是借助在消PC上的成功得到全球第 一的宝座,戴尔也打破多年的单一直销走进零售 卖场。2010年,消费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联想 公司将面临惠普、戴尔等大厂的挑战。
(3)大量新型品牌电脑厂商产生造成市场混 乱。笔记本行业采用代工生产, 进入门槛低,笔 记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和巨大潜力更吸引着新的 投资者不断涌入,造成市场混乱.
(二)劣势(W)
(1)重叠的产品定位,价格体系的落差,可能会 使联想笔记本在短期内出现产品线模糊,定位不 清的问题: IdeaPad的推出,使得联想公司原有 三大自主品牌、IdeaPad、ThinkPad三大系类品 牌共存,对联想笔记本品牌线划分可能会有一定 的影响。Thinkpad新推出的SL系列笔记本,定位 于低端消费机,不仅价格和IdeaPad相当,更模糊 了原有ThinkPad中高端定位。
(2)联想PC成本偏高:PC核心组件操作系统、 处理器、硬盘,液晶显示器等均由进口或者其他 供应商提供,导致PC定价不能完全自主,特别是 在应对材料涨价情况,最终导致联想PC成本偏高 ;
(3) 除了中国市场外,海外市场,尤其是北美 市场增长乏力:通过IBM PC的收购才真正进入到 国际级公司的行列,国际化的运作经验与戴尔和 惠普存在着差距,表现为形式上虽然国际化,但 体制上还未达到。
(7)竞争更为激烈:随着我国加入WTO, 市场逐步开放,国外公司更容易进入我国 市场。PC机以外的产品没有竞争能力。
返回
四、联想笔记本营销存在的问题
1、产品布局模糊
(1)笔记本开发缺乏创新 。联想自并购IBM PC事业 部后,过于依赖ThinkPad的品牌和市场,加上ThinkPad 的研发创新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使得消费笔记本的开发 受到限制,缺乏创新。
(2)笔记本售后服务不统一。原来联想公司的服务 优势在于完善的服务政策和流程,以及覆盖广泛的服务 网络;而ThinkPad的服务优势则在于优良技术保障下的 高质量服务以及贴近商业客户需求的个性化服务。两者 结合后,服务体系还没有完成融合,以至于顾客对联想 公司的服务颇有微词。
(3)产品线覆盖重叠。联想笔记本产品是ThinkPad系列, IdeaPad系列,联想三大自主品牌的三大产品组合。将客户清 晰地划分为个人家庭、中小企业、政教及大型企业。但是在 低端,中端和高端的市场上界限划分不清,一方面使顾客困 惑,不知道自己要买电脑需要选择哪个系列哪款机器;另一 方面,导致很多定位不清晰的区域资源严重浪费,没有达到 最优化的市场效果。
(2)消费PC市场的发展机会:据有关资料预 计,伴随笔记本市场的兴起以及PC的普及,个 人消费市场每年将呈几何级数增长。这无疑将 给联想笔记本在消费市场的发展提供良好契机 。
(3)品牌形象的发展机会:全球销量第一的 惠普2010年遭遇3.15“质量门”事件,品牌认知度 迅速下降,笔记本的销量务必大幅度下降。这 无疑给联想笔记本品牌形象提供了机会。
联想战略分析报告
小组成员:彭博 周佩佩 樊丹 丹丽雯 郑倩倩 刘丹霞
目录
一、背景 二、外部环境分析 三、笔记本业务SWOT分析 四、联想笔记本营销存在的问题 五、联想笔记本战略规划及解决对策
一、 背景
自从中国加入WTO后,很多中国电脑品牌走 出了中国同时很多世界大品牌进入中国,使 中国电脑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种情况 下联想等中国品牌脱颖而出。
返回
二、外部环境分析
(一)宏观环境
宏观的外部环境对于联想集团的发展 有着重要的影响,融入和适应宏观政 策与社会经济环境,能够确保联想集 团在长期战略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好 。
分析模型与方法
PEST分析(总 体环境分析) ,即企业外部 环境分析:
政治(Politics) 经济
(Economics)
5、购买商讨价还价的能力
一、顾客的讨价还价能力:对于低价品,顾客讨价 还价能力越强,就如中国国产电脑,薄利多销,以 价格作为竞争优势。对于高价品,顾客讨价还价能 力弱,多为价格的接受者,但会在性能满意度等其 他方面进行改进。
二、顾客的购买行为和特性分析:主流PC市场顾客 多为商务人士,IBM的成功是因为耐用的商务机。三 星PC时尚,索尼娱乐,戴尔大众,而惠普质量最好, 返修率低。不同的顾客选择不同的PC。而在中国, 商务机多为联想。因为中国庞大的市场,使联想成 为强大竞争力的厂商。
(4)与DELL、HP等国际PC巨头相比,联想技 术研发处于劣势: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在收购IBM PC后,情况有所改观;
(5)行业整合不充分:虽然并购了IBM的个人 PC业务,但没有进行充分的整合,对联想整体的 发展并无太大的促进。
(三)机会(O)
(1)“Idea新品牌+奥运”和世博会赞助为联想 公司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提供机会:Idea品牌 的推出,再加上奥运和世博会的影响,将进一 步拓展联想笔记本在全球市场的业务。
返回
三、笔记本业务SWOT分析
(一)优势(S)
(1)市场份额:联想笔记本统领着整个亚洲市 场,市场份额高于其他竞争对手。根据2010年 第一季度数第一位。
(2)本土品牌的经验及区域优势:联想在中 国本土有十年的经验,对本土消费者需求能准 确把握,这是其他品牌所不具有的优势力量。
4.顾客转换成本:中国市场不同细分市场有固定的 偏好,让进入者难以短期回收资金。
5.专利和专有技术:这是所有高科技产业的壁垒, PC行业也不例外。这个壁垒限制了绝大多数的进入 者。
2、现有企业间竞争
决定现有企业竞争激烈程度的因素: (1)行业集中度高,增长速度快,随着技术
的进步,成本并没有过多变化。 (2)各产品有着明确的定位,用户转变通常
(3)品牌优势:在PC市场,联想品牌的领导力
在中国市场已经超过众多竞争对手,处于行业领 导者的地位。品牌影响力正在逐步提升,随着联 想公司赞助奥运会、NBA以及F1赛事及世博会, 联想笔记本的品牌效应正在堆积。
(4) 商业模式:联想笔记本业务与其他PC厂商 最大的区别在于,具有独特的产品模式和客户模 式T/R双模式营销。通过深化双模式,可以提高 外部设备与主营PC业务的协同配比率,满足客户 的应用需求,促进成长型业务的销售快速增长。
基于对于现有品牌的失望。 (3)行业内生产能力提高。 (4)电脑行业应是高利润高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