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河北大学801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一、名词解释(共15分,每题5分。
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否则无效。
)1.原子运动答:原子运动是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提出的著名学说。
他认为原子具有能动性,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最后单位,并否认原子受其他东西的支配,而主张原子本来就在运动的观点。
他把运动看作是原子的固有属性,无数原子在宇宙中形成旋涡运动,重的凝结成大地,轻的被抛向外层空间。
原子在旋转中相互碰撞,不同形状的原子或因相互勾连、纠缠而结合,或因错开、脱落而分离。
世间万物因原子的结合而产生,因原子的分离而消失。
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的漩涡运动是必然的,说“万物都根据必然性生成”,“没有什么事物是任意产生的”。
2.启蒙运动答:启蒙运动是18世纪兴起于欧洲的思想解放和历史进步的运动,这场运动以哲学为核心且声势浩大。
“启蒙”是用光明驱散黑暗,以理性代替蒙昧的意思。
启蒙理性是17世纪的哲学与科学精神的继续,是乐观主义的历史进步观,是现代理性。
启蒙主义的纲领就是现代主义和现代化的纲领。
启蒙运动是遍及全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有苏格兰、德国等国的启蒙运动,但法国的启蒙运动最为彻底,影响最大,法国大革命是它的直接结果。
法国的启蒙学者可分为以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为代表的温和论者和以百科全书派为代表的激进论者。
启蒙运动启迪了人们的思想,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基础。
3.物自体答:物自体,又称“自在之物”,是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的重要哲学概念。
物自体有以下含义:①客观存在着的物。
它作为我们感觉经验的来源,是存在于我们以外的物;②超感性的理念—上帝、世界和灵魂。
它作为理性的先验理念,是我们永远追求而又不能认识的思维存在体。
他认为先验理念是现象背后的本质、总原因和总根据,存在于思想中的纯粹观念;③伦理学中的理想目标。
它作为实践理性的主体,在实践上力图实现而又一直不能实现的理想目标,即对人的道德行为做出规定的先天准则,这就是最高的、无条件的至善,是幸福与道德的统一。
二、简答题(共45分,每题15分。
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否则无效。
)1.巴门尼德关于“存在”的思想。
答:(1)思想来源巴门尼德关于“存在”的思想来源于克塞诺芬尼的不变不动、独一无二和不生不灭的“神”的哲学概念;虽然两者都表示“不变的一”,但“存在”概念具有更高的概括性和思辨性,更适用于理性论辩,他关于“存在”的学说包含着我们在早期希腊哲学典籍中可以见到的最缜密的哲学论辩。
(2)基本内容①“存在”是表示世界本原的一个概念,但它不是抽象的原则,而是时间和空间中的实在,并且有固定的形体,是滚圆的球体。
“非存在”是一切处于运动流变之中的事物。
②巴门尼德认为哲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确立“存在”与“非存在”之间的根本区别。
面对这个根本性问题,巴门尼德明确指出了“真理之路”与“意见之路”之间的分歧:a.存在物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
这是确信的途径,因为它遵循真理。
b.存在物不存在,这个不存在必然存在。
不存在物你是既不能认识,也不能说出的。
(3)性质①“存在”既不产生、也不消灭。
“它没有过去和未来,因为它整个在现在,作为完整、统一、联系的(连续的)东西。
”②“存在”是“一”。
它没有部分,不可分割,其意义包括两个方面:连续的一和整体的一;“存在”是不变的其意义也包括两个方面:不生不灭和静止不动。
总的来说,存在是不动的一。
③“存在”是不变不动的。
“存在物是不动的,被巨大的锁链捆着,它是同一的,永远在同一个地方,居留在自身之内。
”④“存在”虽然是无始无终的,但是它却不是无边际的或无定形的,强大的必然性从四面八方围绕着它。
巴门尼德认为“存在”在各方面都是锁闭的,“好像一个滚圆的球形”,从中心到球面上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2.笛卡尔“我思故我在”思想及其意义。
答:(1)主要思想①结论的得出笛卡尔的普遍怀疑把“清楚分明”的理性确立为判定真理的唯一标准。
他首先对感觉进行了怀疑。
但他又认为,虽然我们可以对一切存在物进行怀疑,但“我在怀疑”这件事本身却是不可怀疑的。
因为即使对“我在怀疑”进行怀疑,仍然证明了“我在怀疑”。
怀疑就是思想,思想必然就会有一个思想者即“我”存在,这样笛卡尔就从他的普遍怀疑中引出了再也不可怀疑的第一原理,即“我思故我在”。
②哲学的绝对起点这个命题有两个部分:“我思”和“我在”。
“我思”指思想活动,包括一切意识活动,不管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或是情感的。
而“我”是指一个思想的主体。
思想是“我”的一种本质属性,“我”思想多久,就存在多久,“我”只要停止思想,自身也就不复存在了。
笛卡尔把思维的“我”确立为哲学的绝对起点,表现了近代哲学中自我意识的觉醒。
③本质与实体笛卡儿说,思想的主体和反思的主体是同一个主体,主体就是实体。
“我思”和“我在”之“我”是同一个实体。
“我思故我在”中的“故”表示的不是两个实体之问的因果关系,而是本质和实体之间的必然联系。
从逻辑上说,“故”也不表示从已知到未知的推理。
“我思”是该实体的本质,“我在”是该实体的存在。
笛卡儿认为,人们只能通过属性来认识实体,每一个实体都有一个特殊的属性,这就是它的本质。
从自我的思想活动,我们可以得到自我必然存在的结论。
就是说,“自我”是一个这样的实体,“这个实体的全部本质或本性只是思想”。
(2)意义“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尔哲学的第一原理。
这一理论被视为他全部认识论哲学的起点,又作为他“普遍怀疑”的终点,从而确证了人类知识的合法性。
他以此为根基构建起整个形而上学体系。
笛卡尔承认“存在”不是通过三段论法从思维中推出来的,只不过通过直觉的活动承认一个简单的给与的事实。
由此可见,唯理论哲学在一开始就是建立在某种理智直观之上的,这种直观往往又被看作是一种内在的“经验”。
3.卢梭的契约论思想。
答:卢梭的契约论思想集中体现在1762出版的《社会契约论》一书中。
(1)社会契约社会契约不是在进入社会之前的自然状态中制定的,而是在社会中制定的。
人们两次制定契约:第一次是在不平等的情况下制定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国家政权,其结果是加深了社会的不平等;第二次是在平等的条件下制定的,目的是建立一个能够保障人们自由和平等的国家政权。
只有第二次制定的契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契约,即,社会的全体成员在平等的条件下的自由选择。
(2)权利的转让社会契约的核心是权利的转让。
在转让什么、转让给谁等关键问题上,卢梭认为一切人把一切权利转让给一切人。
卢梭说,只有这种转让才是对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每一个人都没有把自己奉献给任何一个人,反而从所有订约者那里获得了与自己转让给他们同样多的权利,并没有失去自由的权利,却反而得到了更多的东西,那就是,自由权不会被任何人的权利剥夺。
(3)公意“公意”是一个社会的一切人(公民)的共同意志,“众意”则只是个别人或一部分人的意志,它们是不可能完全一致的。
卢梭认为,不平等发展到极端必将导致新的平等,奴隶将变成主人,暴君必将被推翻,问题只在于要找到一种社会形式来保障每一个人天赋的自由权利。
于是卢梭提出“公意”作为新的社会契约的基础。
通常认为民主制就是“少数服从多数”,其实这在卢梭看来只是“众意”的原则,这条原则的基础和前提应当是“公意”。
所以新的社会契约就是每个人把自己的自由交给了一切人,而他交出去的自由又从每个别人那里收回了。
(4)政治主张卢梭反对洛克和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的观点,认为既然人民是相互在订立契约而不是与政府部门订立契约,那么所有公民的立法权是唯一的主权,它只受自身的制约,行政权和司法权不能制约它,而只是它行使自身权力的工具而已。
所以卢梭主张主权在民,权力不可分割,也不可由别人代表。
因而他反对君主立宪制,鼓吹民主共和制,认为执政者只是公仆而不是主人,可以随时撤换。
(5)评价卢梭意识到民主共和制在现实中几乎是不可行的,他也承认中等国家比较适合于君主立宪制,大国则适合于君主专制。
但卢梭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着眼于人类自我完善化的可能性。
在他看来,只有民主共和制这种形式的社会契约才有可能保证每个人的自由,这种自由已不再是自然状态中原始的自由平等,而是法律上的平等,每个人服从法律就是服从自己的意志。
这种社会理想成为了法国革命的直接纲领和战斗旗帜,这种理想的资产阶级性质是非常明显的。
三、论述题(共90分,每题30分。
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否则无效。
)1.苏格拉底的主要哲学思想。
答: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对西方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道德圣贤。
其主要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认识你自己”、“德性即知识”、“苏格拉底方法—助产术”这三个方面。
(1)认识你自己①基本内涵苏格拉底要求首先研究人自身,通过审视人自身的心灵的途径研究自然。
他认为人的心灵内部已经包含着一些与世界本原相符合的原则,主张首先在心灵中寻找这些内在原则,然后再依照这些原则规定外部世界。
同样,灵魂是人认识外部事物的中介。
苏格拉底认为要使灵魂不致盲目,必须求助于灵魂内的原则去发现事物的真理。
②意义与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