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管理会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摘要:本文探讨了精益管理会计产生的背景,指出越来越多的精益制造企业发现传统制造假设下的会计方法不再适用。
分析了目前对精益管理会计两种不同观点的异同,通过对国内外精益会计文献的比较研究,认为国内外关于精益会计的研究,并没有形成一套比较健全的、系统的介绍精益管理会计的整体内容的文章,指出了值得关注的研究领域。
关键词精益管理会计研究现状
在经济高速增长、企业顺利发展时期,企业可以利用“规模效应”降低成本,但是在当今生产力过剩和全球竞争的时期,传统的依靠大规模效应来降低成本的方式已经失效。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以日本的丰田公司为代表掀起了一场精益生产的大革命,其中的“精”体现在质量上,即消除一切失误,追求“尽善尽美”、“精益求精”。
“益”体现在成本上,表示利益、效益。
随着《改变世界的机器》一书的出版,许多企业开始学着实施精益生产,精益管理源于精益生产,其核心在于最大限度地降低各种形式的浪费,不断提升企业价值。
1996年琼斯教授的《精益思维》出版后,全球更是形成了“精益”热,精益管理已向各行业推广,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高效模式。
同样,在中国,生产能力过剩、竞争剧烈基于价值管理理论的精益管理会计研究给制造领域带来了很多问题,如家电、电脑和汽车制造领域,精益制造正是解救他们走出困境的出路。
精益生产在中国的起步并不晚, 早在1979 年我国的参考消息首先介绍了丰田生产方式的概要内容,80年代末北航与北京油泵油嘴厂合作技改。
90年代初像长春第一汽车厂的精益生产改造在全国叫得很响,这和美国的精益生产所解决的问题(增加品种、提高生产率)是类似的.90 年代北航发表的“现代生产模型”不仅总结了这种生产模式的特点,而且更可贵地运用了成组技术组成成组流水线,大大提高了生产率,90年代初在贵阳航空液压件厂的实践,就是它的体现,这说明我们已经把精益生产用于非大量生产行业而获得成功.90 年代中,我们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航空部的支持,立题立项对精益生产进行研究.我们对国内外精益生产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进行了考察和学习,还对过去成组技术中的案例进行了反思,发现过去的实践有忽略了精益的,也有不自觉地进入了精益的案例.这样一面学习一面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实践,逐步提出了其精益屋模型.经过几次变迁,不断深化,到现在为止可以全面地总结出一套关于精益生产的理论,它和90 年代初国外提出的精益理论相比,已经大大地扩大和提高了,实际上其中也已结合进不少其它高新技术的内容. 我国有些研究人员则认为LP 是以“人”为中心,以“简化”为手段,以“尽善尽美”为最终目标等。
越来越多的精益制造企业发现传统制造假设下的会计方法不再适用。
在综合准时生产制(JIT)、约束理论方法、六西格玛、价值流管理、作业管理法和目标成本法等管理方法的基础上,美国管理学家对此现象进行了全面研究,于1990年将其总结提升为一种较完整的生产经营管理理论——精益管理会计。
[46]由此产生的精益管理会计则是与精益生产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可视为修正传统
的管理会计以促进精益生产方式实施的管理活动。
[47]
目前对精益管理会计(Lean Accounting)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指如何应用精益概念消除管理会计职能中所有多余活动的集合体,二是指如何修正传统管理会计以促进精益生产方式(Lean Production/Lean Manufacturing)实施的各种活动。
以上两种理解都说明了一点:精益管理会计与精益生产方式之间相互关联并相互作用。
国外实践证明,随着精益生产方式的广泛应用,精益管理会计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但是,二者在国内被认知的程度并不对称,精益生产方式已经广泛传播,而精益管理会计却鲜为人知。
在国外,Brian H.Maskell 在“Lean Accounting &Activity-based Costing”中,指出罗伯特·卡普兰教授在1988 年“损失:管理会计的升降1”中,向美国商业界介绍了ABC 法。
2003 年,Bruce L.Baggaley 在”SOLVING THE STANDARD COSTING PROBLEM”中,从消除浪费的角度仔细分析了标准成本法与精益生产不适应带来的问题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把标准成本法与价值流成本法进行了对比,介绍了精益成本方式——没有标准成本法的条件下,价值流成本如何帮助企业制定决策,提出了精益管理会计这样一种能正确的指导精益生产的会计管理方法。
2004 年11 月出版的“夏威夷商业回顾2”这篇文章中,卡普兰教授承认这种方法在商业领域已经被认知了很长一段时间。
他说,ABC,对一个企业来说,需要利用和维持很长一段时间,而且工作太多、太复杂。
他特别指出,ABC 并不适合复杂的、混合的模型环境,“给予时间和能力”这篇文章随即又提出了一种新的ABC,他建议的这种方法与应用在精益会计中的方法极其相似,他提出了一种基于“在产品整个流动所花费的时间”上的产品成本的方法。
他也认识到必须要理解“流动”的能力如何。
他提出产品的“特点和特性”被用来组成“混合模型流”中的复杂程序。
由此可见,这种新的ABC 法就是精益会计的雏形,但当时没有被明确提出。
2004 年,David Drickhamer 在“lean accounting :Novel Numer Cruching”中,主要从精益角度把标准成本法与精益管理会计的方法进行了对比,指出精益管理会计利用价值流图法进行分析,其利润报告不必对成本项目进行细分,降低了成本核算的工作量;48]Brian H.Maskell,President,BMA Inc.和Bruce L.Baggaley,Senior Partner 在“Lean Management Accounting”中对“什么是精益思想,什么是精益管理会计,精益管理会计的基本要素及其实施方法有了进一步的介绍。
[49]
Brian H.Maskell,Presiden BMA Inc 在“when you go lean, remember that the demon waste lurs within your finance and accounting process”中,从消除财务和会计流程的角度对精益会计进行了介绍,包括对价值流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应用的介绍。
另外,有一些文章如“Creatingthe Course and Tools for a Lean Accounting
System”研究了精益管理会计的实施过程和所应用的工具,从精益会计的先决条件、单元和价值流业绩评价、持续改进及价值流图、分类统计表、目标成本法等精益会计工具作了介绍,提出用价值流来衡量企业绩效及关于精益管理会计事务的一些想法。
在国内,精益生产已广泛传播,精益思想也逐渐被人们接受,但是精益管理会计却鲜为人知,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很少。
白胜[50]发表在财务通讯上的“论精益管理会计”较笼统的介绍了精益管理会计产生的背景、基本内容、并预测了实施过程中会面临的各种障碍。
《供应链成本管理》将成本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结合起来,深入探讨了供应链成本管理方面的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着重阐述了如何将目标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或平衡记分卡应用于供应链管理,书中也有一节介绍精益管理会计理论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
陈明坤编著的《精益会计》,深入、细致地探讨了精益会计的实施过程,指出了实施中应予注意的细节,同时提供了翔实的数据和生动的案例,精益会计的实施始于精益会计论断,即识别组织处在精益会计成熟路径的哪一阶段。
明确了组织的现状后,即应着手绘制当前状况下的价值流图,识别价值流中存在浪费的环节,同时还应确定组织的未来愿景,编制未来状况下的价值流图。
在此过程中,组织应进行价值流成本分析,制定价值流业绩指标,以此为基础确定需要加以改善的价值流环节。
李蓓在“浅谈精益管理会计的内容和原则”中进一步将精益管理会计的原则总结为小组工作、自我负责、经常性改进原则。
唐大鹏在《精益会计问题研究》中,很好的阐述了精益生产与精益管理会计的关系,并简要描述了精益管理会计的实施步骤。
综上所述,国内外关于精益会计的研究,大部分都只是紧紧抓住运用精益思想,消除会计流程中的浪费,进而指导精益生产,消除生产流程中的浪费,并没有形成一套比较健全的、系统的介绍精益管理会计的整体内容的文章。
本文
值得关注的研究领域在于,怎样以一种价值视角,从整个企业战略管理的层次发挥精益会计的管理职能,强调在消除浪费的同时不可忽视通过价值管理使企业提高效率,从预算、控制、成本核算到指导企业的决策,在这整个过程中以价值管理为框架,贯穿精益思想,发挥精益管理会计的优势,并且结合国内企业案例,探索性的把精益管理会计运用到精益企业中,研究精益管理会计是如何展现精益改进的结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