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球概论习题

地球概论习题

1、地球在绕日公转的轨道上, 1月初过近日点,7 月初过远日点。

2、标准时制度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标准时区和日界线。

3、地球自转真正一周(360°)我们称作恒星日,平时我们计算时间所用的是太阳日。

4、地内行星的逆行发生在下合前后,地外行星的逆行发生在冲日前后。

5、彗星由冰物质组成,一个发育完全的彗星由、彗核;彗发;彗尾、和三部分组成。

6、太阳大气包括光球、色球、日冕三层。

7、地球自转的速度除两极点为 0 外,角速度全球相等,线速度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少,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大。

8、地轴进动的发生与地球的形状、黄赤交角和地球自转三个因素有关。

六、计算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织女星(天琴座α)的视星等为0.1,若其距离增加为10倍,这时,它的星等将是几等?肉眼还能看到它吗?2、设某行星距太阳为25天文单位,那么,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应有多长?设某小行星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8年,问: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是多少?3、9月23日,一根竖直的杆子,在正午时的影长与杆高恰好相等,试确定该地的地理纬度。

4、在30°N的地方,测得正午太阳高度为36°34′,问:这次观测是在何日进行的?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1、恒星的自行:恒星的空间速度,可以分成两个分量,即视向速度和切向速度,切向速度表现为恒星在天球上的位移,称为自行。

2、地轴进动:南北天极在天球上的移动,反映了地轴在宇宙空间的运动,叫地轴进动,它是指地轴绕黄轴的圆锥形运动。

3、黄道:地球公转轨道面的无限扩大,同天球相割而成的天球大圆。

4、潮汐现象:海水周期性的涨落现象。

白天的海水上涨为潮,夜间的海水上涨为汐,合称潮汐。

5、地理纬度:地面法线与地球赤道面的交角。

2、下表列出1998年夏历(戊寅年)各月初一和有关中气的公历日期,试定各该月份的月序和大小月(按中气定月序,据两朔间隔日数定前月的大小)。

六、计算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织女星(天琴座α)的视星等为0.1,若其距离增加为10倍,这时,它的星等将是几等?肉眼还能看到它吗?解:M=m+5-5lg(d);(2分)故0.1+5-5lg(d)=m+5-lg(10d);M=5.1(等)(2分)肉眼可见。

(2分)2、设某行星距太阳为25天文单位,那么,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应有多长?设某小行星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8年,问: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是多少?解:(1)(3分)(2)(3分)3、9月23日,一根竖直的杆子,在正午时的影长与杆高恰好相等,试确定该地的地理纬度。

解:在正午时的影长与杆高恰好相等,正午太阳高度为45度;9月23日,太阳赤纬为0度;H=90°-φ+δ;(2分) 45°=90°-φ+0°;φ=45°(2分)故该地的地理纬度为南北纬45度。

(2分)4、在30°N的地方,测得正午太阳高度为36°34′,问:这次观测是在何日进行的?解:H=90°-φ+δ(3分) 36°34′=90°-30°+δδ=-23°26′(2分)故这次观测是在冬至日进行的。

(1分)名词解释(每小题、历法2、朔望月、太阳常数4、太阳日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1、根据赫罗图,大多数恒星温度越高,光度越大。

2、夏秋之交,银河从东北方向越过头顶,分二支平行地伸向西南方向3、根据质量、大小和化学组成的不同,行星可分为类地行星和类木行星。

4、极移的结果引起各地纬度和经度的微小变化。

5、造成太阳每日赤经差的季节变化,有两方面原因,即:黄赤交角和地球的椭圆轨道。

6、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是恒星年,季节变化周期是回归年。

7、影响昼夜长短的主要因素是太阳赤纬和地理纬度,次要因素有太阳视半径、大气折光作用和眼高差。

8、根据不同需要,晨昏蒙影分为三级:民用晨昏蒙影、航海晨昏蒙影和天文晨昏蒙影。

9、逢朔望时,太阳潮最大程度加强了太阴潮,形成大潮,也叫朔望潮,逢上下弦时,则相反,太阳潮最大程度地削弱了太阴潮,形成小潮,又叫方照潮。

10、地壳和地幔之间的界面称为莫霍面,地幔和外核之间的界面称古登堡界面,外核和内核的界面称利曼界面。

五、绘图题(12)除春秋二分外,全球的昼长可分为四个纬度带,请以北半球夏至日为例绘图说明。

要求绘出地轴及两极、晨昏圈、昼夜半球、赤道、太阳直射点、昼夜长短的四个纬度地带及其纬度界限值。

六、计算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求赤道、北回归线及北极点所见的恒显星区、恒隐星区和出没星区的范围。

2、根据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把各月1日按北京的昼长排列次序(从长到短):1/1,1/2,…,1/12。

3、当北京的恒星时为8h45m时,某地的恒星钟指在5时30分,问:该地的经度是多少?4、据史书记载,公元1054年天空出现一颗新星,其亮度为-6等,距离为2000秒差距,求:⑴其绝对星等是多少?⑵其实际爆炸时间距今多少年?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8分)1、历法:如何方便地协调回归年、朔望月、太阳日三种时间单位的方法,安排年、月、日的法则。

2、朔望月:月球连续两次合朔的时间间隔,即月相变化周期,称为朔望月。

3、太阳常数:在日地平均距离处,太阳光垂直照射并排除大气影响的条件下,地面上单位面积(cm2)上每分钟所接受的太阳热量为8.16焦耳,即8.16J/(cm2·min)这个数据被称为太阳常数。

4、太阳日:太阳连续两次在某地上中天的时间间隔,即昼夜交替周期,称为太阳日。

5、地理纬度:地面法线与地球赤道面的交角。

2、根据我国旧历节月填写相应中气的名称及太阳黄经。

1分,共4分)六、计算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求赤道、北回归线及北极点所见的恒显星区、恒隐星区和出没星区的范围。

解:赤道上,恒显星区:无恒隐星区:无出没星区:δ(90°~-90°)北回归线上,恒显星区:δ(66°34′~90°)恒隐星区:δ(-66°34′~-90°)出没星区:δ(-66°34′~66°34′)(2分)北极点上,恒显星区:δ(0°~90°)恒隐星区:δ(0°~-90°)出没星区:无2、根据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把各月1日按北京的昼长排列次序(从长到短):1/1,1/2,…,1/12。

解:北京夏至日时昼最长,因此,根据各月1日离夏至日的长短即可判断其昼长规律,按从长到短排序为:1/7,1/6,1/8,1/5,1/9,1/4,1/10,1/3,1/11,1/2,1/12,1/1。

(每个0.5分)3、当北京(1 16°19′E)的恒星时为8h45m时,某地的恒星钟指在5时30分,问:该地的经度是多少?解:两地地方时之差等于经度差。

两地恒星时之差为8h45m-5h30m=3 h15m又由于该地恒星钟时刻晚于北京的恒星时,因此该地在北京的西边,故其经度为:116°19′E-3h15m=116°19′E-48°45′=67°34′E (3分)4、据史书记载,公元1054年天空出现一颗新星,其亮度为-6等,距离为2000秒差距,求:⑴其绝对星等是多少⑵其实际爆炸时间距今多少年?解:⑴M = m+5-5lgdM = -6+5-5lg2000 = -23.5 (公式1分,计算2分)(2)由于1秒差距=3.26光年;(1分)因此该天体的距离为2000×3.26 = 6520光年;(1分)故其实际爆炸时间距今(2007-1054)+ 6520 = 7473年(1分)四、计算题(4×6=24分)⒈ 某恒星的周年视差为0.1″,其视星等为0.1等,那么,它的距离为多少秒差距?它的绝对星等是几等?⒉ 一艘航轮在10月21日(星期三)早晨驶离西雅图,恰恰经过16个昼夜抵达天津新港。

问该船到达之日是几月几日星期几?⒊ 简要说明地球自转线速度怎样因纬度和高度而不同?在纬度60°处,自转的速度减为多少?⒋ 试求北极圈上,夏至日和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

三、填表题(30×0.5=15分) ⒈ 举出下列天球大圆的两极:⒉ 填写月相变化过程表:四、计算题(4×6=24分)⒈ 解:因恒星周年视差与距离成反比,故距离为(秒差距)------(3分)设恒星视星等为m,绝对星等为M,恒星距离为d,------(3分)⒉解:因航行中要自东向西跨越日界线,跨日界线时,加1天,因此航轮到达天津时为11月7日,星期六。

⒊答:地球自转线速度随纬度增大而减小,随高度增大而增大。

设海平面的自转线速度,则在纬度60°处,自转速度减为⒋解:纬度与阳光直射点纬度相差多少,正午太阳高度就相差多少,根据此原理可知:北极圈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46°52′,昼长:24h北极圈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0,昼长:0h一、名词解释(引潮力太阳的回归运动食限天文单位太阳常数四、计算题(每小题6分,共12分)⒈织女星(天琴座α)的视星等为0.1,若其距离增加为10倍,这时,它的星等将是几等?⒉由观察得知,太阳的最大视直径,最小的视直径,据此,确定地球轨道的偏心率e的大小(提示:太阳视直径的大小与日地距离成反比)。

五、简答题(共24分)⒈简要说明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

(6分)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⒈引潮力:在地球上引起潮汐现象的力。

它是由于月球(或太阳)对地表各处的引力差异而产生的。

⒉太阳的回归运动:太阳以回归年为周期,来回于天赤道南北侧的往返运动。

⒊食限:日月食的发生,要求日月相合(或相冲)与黄白交点或其附近。

这个“附近”有一定的限度,它就是食限。

⒋天文单位:即日地平均距离,是地球绕太阳公转轨道的半长轴,距离为1.496亿千米。

⒌太阳常数:在日地平均距离处,太阳光直射并排除大气的影响的条件下,地面上单位面积(cm2)每分钟所接受的太阳热量,即8.16J/(cm2·min)。

三、填表(第1题8分,第2题9分,共17分)⒈四、计算题(每小题6分,共12分)⒈解:,答:略⒉解:设地球轨道半长轴为a,半焦距为c,则根据题意可知⒈简要说明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

(6分)答:开普勒经过对前人观测记录的严密分析,提出了著名的行星运动三定律,即:开普勒第一定律:所有行星分别在大小不同的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动,太阳位于行星椭圆轨道的二个焦点之一。

开普勒第二定律:在同样的时间内,行星向径在其轨道平面上扫过的面积相等,即面积速度不变。

开普勒第三定律:任何两个行星绕太阳公转的周期的平方之比,等于它们与太阳的距离的立方之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