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法理学绪论(一)法学的概念与研究对象法学,是以法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其研究对象包括法律规范、法律的运作、法律的原理、法律的历史等。
(二)法学体系的概念与划分1.法学体系的概念:是在一定法学思想和原则指导下,由所属的各个分支学科构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整体或系统。
2.法学体系的划分:理论法学;应用法学;法律史学;比较法学;边缘法学等。
第一章法的概念第一节法的定义一、法的定义法是由国家专门机关创制的,以权利义务为调整机制并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的调整行为关系的规范。
二、法与法律的区别法律:广义的法律,是一切法律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狭义的法律,在我国仅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法:一般意义上的法指广义的法律。
第二节法的特征一、法是调整行为的规范二、法是由国家专门机关制定、认可的社会规范,具有普遍拘束力。
三、法采取权利义务双向调整机制四、法具有程序性五、法的实施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第三节法的本质一、法是统治阶级的意志(阶级性)二、法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国家意志性)三、法以物质生活条件为基础(物质制约性)第四节法的作用一、法的作用概念与分类法的作用,是指法对人( 行为)以及最终对社会(关系)的影响。
二、法的规范作用指法对人的作用,属于手段性质的作用。
(一)指引作用(二)评价作用(三)预测作用(四)教育作用(五)强制作用三、社会作用(一)法的政治统治作用(二)社会公共职能四、法的作用的局限性(一)对法的作用的错误认识1、法律虚无主义2、法律万能论(二)法的作用的局限性1、作用领域的局限性2、法律本身具有抽象性3、法的实施需要外在的环境思考题:1、法的概念、基本特征、本质2、法的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第二章法律规范与法律体系第一节法的要素一、法的要素概述法的要素,是指构成法律的基本元素。
法的要素包括法律概念、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
法律概念,是指相关的法律术语。
法律规则是指法律中明确赋予一种事实状态以法律意义的一般性规定。
法律原则:是指关于法律的基础性原理与准则。
二、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假定:适用规则的前提条件。
处理(行为模式):具体要求人们作什么或禁止作什么。
法律后果:遵守或违反行为模式的法律反应。
第二节法律体系与法律部门一、法律体系的概念与特征法律体系:是指一国现行法律规范分类而成的有机整体。
法律体系的特征:地域性、时间性、体系化、完整性。
二、法律部门的概念与划分法律部门:是指按一定标准和原则所划分的同类法律规范的总和。
在我国,法律部门划分的标准是按照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对象)和调整方式进行划分。
主要的法律部门有:宪法、民法、商法、民事诉讼法、行政法、财政法、行政诉讼法、经济法、劳动法、社会保障法、刑法等。
思考题:法律规则的概念、逻辑结构、分类法律体系的概念、特征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法律体系与相关概念的关系第三章法的形式与效力第一节法的渊源一、法的渊源的概念法的渊源是法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即由不同国家机关根据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的各种具有不同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
法的渊源主要有制定法、判例法、习惯法、法理、国际条约。
二、当代中国法的渊源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特别行政区的规范性文件、经济特区的规范性文件、国际条约和惯例等。
第二节法的分类一、法的一般分类1、成文法与不成文法2、实体法与程序法3、根本法与普通法4、一般法与特别法5、国际法与国内法二、法的特殊分类(一)公法与私法:这是是大陆法系国家关于法的一种分类。
(二)普通法与衡平法:这是英美法系国家关于法的一种分类。
(三)联邦法与联邦成员法第三节法的效力一、法的效力概念法的效力,指法律的生效范围,即法律对什么人、什么地方和什么时间适用的效力。
包括法的对人的效力、空间效力、时间效力。
二、法的效力层次法的效力层次:指一个国家法律体系中,不同渊源的法,所具有的效力等级或效力阶位。
法的效力原则: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上一级法的效力均高于下一级法的效力。
(“新法优于旧法、特别法优于一般法”)三、法的溯及力法的溯及力:指新法生效后,对其生效之前的事件和行为是否有效。
法律原则上不应当溯及既往。
思考题1、法的渊源的概念2、当代中国法的渊源3、法的分类4、法的效力层次原则5、法的效力范围第四章法律历史一、原始社会规范与法的比较从产生的情况看: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原始社会规范是在共同生活中自发形成的。
从体现的意志性质看:法是统治阶级的工具(阶级性)。
原始规范没有阶级性。
从保证实施的方式与手段看:法依靠国家强制力;原始规范靠氏族成员自觉遵守。
从适用范围看:法以地域为界线(属地原则)。
原始规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施管辖。
二、法律起源的一般规律1、跟随生产力发展进程渐变的规律。
2、与国家同步产生的规律3、与宗教、道德从融合到分化的规律4、法律的产生经历了由习惯到习惯法再到成文法的漫长过程。
三、法律发展的一般规律1、不断进步规律2、法律发展受经济条件制约规律3、法律历史类型的更替与继承规律法律历史类型:依照法律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及其所体现的阶级本质所做的分类。
分为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社会主义法4、依赖于革命或改革而发展规律四、法系(一)法系的概念和划分概念:根据法的历史渊源、传统、继受关系、法律制度的相似性和不变性为标准,对现存和历史上存在过的法律制度所作的分类,更多的是表达一种法律传统,是跨越历史和国界的。
(二)大陆法系概念:指以古代罗马法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法律的总称。
代表国家:法国、德国。
(三)英美法系概念:以中世纪英国普通法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法律的统称。
(四)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的比较1.法律渊源不同2.法官的权限不同3.对实体法和程序法的重视程度不同4.对理论和经验的重视程度不同5.法的划分方法不同思考题1、原始社会规范与法的比较2、法的起源的一般规律3、法的历史类型4、古代法、资本主义法、社会主义法的特征5、英美法系、大陆法系的特点及其比较第五章法律关系第一节法律关系概述一、法律关系的概念、特征法律关系,指法律规则在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法律关系的特征是 1、以法律规范为前提;2、以权利义务为纽带; 3、以国家强制力为保障。
二、法律关系的种类(一)平权型法律关系与隶属型法律关系依据:主体相互关系范围:平权性多发生在私法领域;隶属性多在公法领域。
意义:对不同法律关系采取不同的调整方式,体现私法自治原则与公法的强制原则。
(三)绝对法律关系与相对法律关系依据:法律关系当事人的范围(从权利义务对人的效力范围分)概念:存在于特定权利与义务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为相对法律关系;存在于非特定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为绝对法律关系。
对应于绝对权利义务与相对权利义务绝对权利义务(一般权利义务、对世的权利义务)例:物权、生命权、肖像权;相对权利义务(特殊权利义务、对人的权利义务)例:债权、要求抚养权、继承权第二节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一、法律关系主体(一)概念: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或承担义务的人。
通常又称为权利主体或义务主体。
(二)种类:自然人、法人、国家、国家机关(三)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1、权利能力:法律所确认的法律关系主体享有权利与承担义务的资格。
2.行为能力:法律承认的,法律关系主体通过自己的行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能力。
二、法律关系客体(一)概念:法律关系主体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二)客体具备的条件人不能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
(三)种类:物、行为、智力成果、人身利益。
第三节法律事实一、法律事实的概念概念:法律规则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或现象。
二、法律事实的种类(一)法律事件法律规则规定的,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引起法律关系的形成、变更或消灭的客观事实。
分为:社会事件:社会革命、战争和自然事件:生、老、病死、自然灾害(二)法律行为1、概念:指与当事人意志有关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形成、变更或消灭的作为或不作为。
第六章法制与法治国家一、法制的含义及内容(一)含义法制是指一个国家有法律制度而又得到普遍遵守和执行及其所出现的秩序状态。
它包含三方面的含义:其一,法律制度,即规范体系的存在;其二,守法、执法、司法、法制监督的过程,即法制的动态环节。
其三,法律秩序,即法制的要求已在或正在社会中实现。
(二)内容: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二、法的实现(一)概念:法的要求在社会生活中被转化为现实。
(二)法的实现的基本形式法的遵守、法的执行、法的适用1、法的遵守(守法):公民和其他社会关系主体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从而使法律得以实现的活动。
2、法的执行(执法):指国家行政机关通过制定、实施行政法规以及将法律的一般规定适用于行政相对人或事件的贯彻宪法和法律的活动。
3、法的适用(司法):国家司法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适用法律处理案件的活动。
司法的基本原则:以事实为根据,依法为准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
第二节法治国家一、法治的概念1、亚里士多德——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良法。
2、法治是一种宏观的治国方略;一二、法治与法制的关系(一)联系:法治是民主的法制模式。
(二)区别1、法治主要是治理国家的一种理论、原则;法制的核心是法律制度。
2、法治关注的是权力的设置和行使的民主化,法制关注的焦点是秩序。
3、法治只存在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法制存在于任何历史类型的国家中。
三、法治国家的标准和要求1、法律具有极大的权威性:法治国家最直接的标志。
2、有健全的法律运行机制:法治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条件。
3、全力保障与权力制约的统一:法治国家的保证。
4、先进的法学理论及公民良好的法律意识:法治国家的文化基础。
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途径1、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2、普遍有效的法律规则3、严格公正的执法制度4、专门化的法律职业第三节违法与法律责任一、违法(一)违法的概念及其构成1、概念:国家机关、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或公民,违法法律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2、违法的构成要件:(1)人们违反法律规定的一种行为。
(2)侵犯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
(3)必须是行为人出于故意和过失而为的行为。
(4)违法主体必须是具有法定责任能力的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
(二)违法的种类:刑事违法民事违法行政违法违宪行为:国家机关在一般性立法中的内容与宪法相抵触;国家领导人在行使职权中的行为与宪法的原则和内容相抵触。
二、法律责任(一)概念:因损害法律上的义务关系而产生的损害者与被损害者之间的特殊关系,及相对于被损害者所应承担的法定强制的不利后果。
(二)法律责任的特点1、以法律义务的存在为前提2、以损害法律义务的行为为原因3、具有法定性4、以国家强制力为潜在保障(三)法律责任的种类1、惩罚性责任与补偿性责任2、违宪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民事责任3、过错责任、无过错责任、公平责任根据责任产生的主观过错基础划分过错责任:以行为人主观过错为产生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