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新文化运动》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新文化运动》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维护专制制度 五常:通常指仁、义、礼、智、信。
君为臣纲,则民于君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 父为子纲,则子于父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 夫为妻纲,则妻于夫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
——陈独秀(1916年《青年杂志》1卷5号 )
新道德:指资产阶级的道德,追求自由、平等。
第一桩西式离婚案
1922年11月8日《新浙江》登载 了大诗人徐志摩和妻子张幼仪的离 婚声明。徐志摩爱上了林徽因,于 是选择了和家庭包办的妻子张幼仪 离婚。离婚后的张幼仪开始学习德 语,后单担任苏州大学德语教授, 并投身金融界,成为中国银行第一 位女总裁。
意义 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五四运动北京学生的愤怒
动纪念馆。
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 中国培养人才。
代表人物
他们认为, 辛亥革命所建立 的民主共和只是 个虚假的形式, 要使中国真正成 为一个民主共和 国,就必须用民 主和科学来救治 中国在政治上、 道德上、学术上、 思想上一切的黑 暗。
鲁迅
胡适
陈独秀
李大钊
内容
① 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旧道德:主要指以三纲五常为中 心的孔子之道儒家伦理学说。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 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 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节选自鲁迅《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号召人民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
鲁迅以他坚定清醒的现实主 义立场和坚忍持久的战斗精神, 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流砥柱和 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精神代表。
C
B.李大钊 D.胡适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 )
A.《新青年》 C.《民报》
A
B.《中外纪闻》 D.《申报》
3、某校排练了一部历史剧,其中一句台词是:“请 ‘民主’和‘科学’两位先生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 德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据此判断,在这部历史 剧中表现了( )
A.太平天国运动 1851
材料 1919年6月20日,来中国访问的杜威在写给 他女儿的信中说:“要使我们国家14岁多的孩子领导 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 行各业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他们的队伍,那是难以想 像的。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
意义 促进了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 洗礼,为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 的作用。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课堂小结
兴起
时间:1915年《青年杂志》 代表人物、主要阵地、口号
新
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文
化 内容 提倡民主和科学
运
动
倡导文学革命பைடு நூலகம்
意义
随堂练习
1、把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革命内容,同新文学
的形式结合起来,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的是( )
A.陈独秀 C.鲁迅
B.辛亥革命 1911 C.新文化运动 1915 D.北伐战争 1926
----- 陈独秀
DEMOCRACY--民主
SCIENCE--科学
内容 ③倡导文学革命。(推倒旧文学, 建设新文学, 倡导白话文)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旧观念 重形式 难理解
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 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新思想 重内容 好理解
近代化的探索
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开 端
洋务运动
技术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制度
新文化运动 思想文化
这是一个思想自由,人才辈出的时代,这是中国近 代史上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知识分子的目光转向思想 启蒙,唤起了国民的觉醒。民众受到了一次民主与科学 的洗礼,新的主义、新的信仰在中国大地传播开来。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1917年初,陈独秀接受新任北 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聘请,出任北 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杂志 不久也迁往北京。《新青年》的主 要撰稿人大多任教于北京大学。
主要阵地 北京大学
北大红楼:
蔡元培,字鹤卿,中
是1916年至1952
国近代革命家、教育家,
年期间,北京大
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
学的主要校舍所
原因
①政治上:北洋军阀实行专制独裁统治; ②思想上: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③经济上: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资产阶
级民主政治,反对封建军阀统治。
开始标志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兴起。
主要阵地
《新青年》
这些知识分子在《新青年》上 发表一系列文章,号召打倒孔家 店,向尊孔复古的逆流展开猛烈 进攻。由于他们的文章均发表在 《新青年》上,所以《新青年》 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 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的”。“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 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 乱”。 ——陈独秀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钱玄同认为“惟有将中国书籍一概束 之高阁一法”,才能避免“中毒”,甚至要“废灭汉文”、 采用世界语。
意义 新文化运动过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片面性。
大学校长。他并不是新
在地之一。整座
文化运动的发起人,但
建筑通体用红砖 砌筑,红瓦铺顶, 故名“红楼”。
却是这场运动最有力的 支持者。他秉持教育救
始建于1916年,
蔡元培
国的理念,希望能通过
(1868-1940)浙江绍兴人
1918年落成。现
改造一所堕落的大学,
为北京新文化运
囊括大典 网罗众家 用教育和启蒙的方式为
胡适 陈独秀
电影《建党伟业》有关新文化运动的片段
意义
材料 “古来女人的位置,不过是男子的器具与奴隶,中古 时代,教会里还曾讨论女子有无灵魂,算不算得一个人。儿童 过去也只是父母的所有品,被当作具体而微的成人,因此不知 演了多少家庭与教育的悲剧。”
---1918年12月,周作人《人的文学》
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陈独秀
内容
②提倡民主与科学。(口号) 民主 指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科学
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也包从西方传入的社 会科学理论。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 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 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艺术 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