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1.中文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2.英文名称: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二、学时学分总学时:58学时学分:4学分三、开课学期第1、2学期四、课程考核方式考试五、课程概述本课程是高等院校播音与主持、广播电视编导、广告学、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

它的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和规律,掌握其基本知识;了解我国现代重要作家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道路,理解他们代表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提高阅读、评析各类文学作品的能力,受到积极的思想熏陶。

六、适用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广告学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

七、课程教学要求和学时分配第一节绪论中国现代文学概述(2学时)(1)中国现代文学的源流。

(2)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特征。

(3)中国现代文学的三大发展时期:五四文学(1917——1927)、30年代文学文学(1927——1937)、40年代文学(1937——1949)。

(4)五四文学发展概况。

(5)30年代文学发展概况。

(6)40年代文学发展概况。

本节教学重点: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特征;三大发展时期的文学发展概况。

第二节鲁迅与《狂人日记》(2学时)(1)鲁迅生平及作品简介(2)鲁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3)解读《狂人日记》:创作背景、对“狂人”的几种不同的认识、“狂人”形象分析、《狂人日记》的主题、《狂人日记》艺术特色本节教学重点:鲁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狂人日记》中“狂人”形象分析;《狂人日记》的主题。

第三节《阿Q正传》解读(2学时)(1)改造民族灵魂的代表作(2)不同时代对阿Q形象的不同认识辛亥革命时期落后农民的典型;国民性弱点的集中体现者;落后农民的典型;生存困境与“精神胜利法”等。

(3)艺术特点以喜剧风格表现悲剧内容;出色的讽刺艺术;创新的传记体小说。

本节教学重点:不同时代对阿Q形象的不同认识。

第四节郭沫若与《女神》(2学时)(1)郭沫若生平、思想概述简介生活经历;受泛神论影响;文学成就。

(2)《女神》的思想内容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反帝反封建精神;大胆叛逆,追求个性解放的自我抒情形象;破旧创新,追求光明;崇敬劳动人民,讴歌十月革命;赞美自然、科学文明。

(3)《女神》的重要意义和局限(4)《凤凰涅槃》解读讲析诗歌内容。

艺术特色:革命浪漫主义之花;泛神论色彩;新颖的自由体诗。

本节教学重点:《女神》的思想内容;《凤凰涅槃》的艺术特色第五节郁达夫与《沉沦》(2课时)(1)作家及创作概况(2)自叙体小说:中国小说的现代形态(3)郁达夫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4)《沉沦》解读:作品产生的背景、《沉沦》文本梗概、主人公形象分析、如何认识《沉沦》的意义与价值本节教学重点:《沉沦》中主人公形象分析;《沉沦》的意义与价值。

第六节闻一多、徐志摩及新月派诗歌(2学时)(1)关于新月诗派(2)闻一多的诗生平和诗歌创作概述《死水》解析讲析诗歌内容:以一沟死水象征旧中国社会,表现诗人不满现实又找不到正确出路的复杂思想感情。

“三美”论的全面体现。

(3)徐志摩的诗生平和诗歌创作概述《再别康桥》解析讲析诗歌:即景抒情,诗人抒发了对康桥的深情眷恋、赞美,也流露出理想不能实现的愁绪。

艺术特色:一首新格律诗,均齐而又有规律地变化的诗行;善于描绘动态美;想象丰富,比喻恰切,意境优美;富有音乐美。

本节教学重点:“三美”论;《再别康桥》的艺术特色。

第七节茅盾与《子夜》(2学时)(1)生平和创作(2)《子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3)《子夜》的思想内容以吴荪甫与赵伯韬的矛盾斗争为主线,辅以吴荪甫与工人、农民、中小资本家等的矛盾冲突,反映了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全景式地再现了社会全貌。

吴荪甫的悲剧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悲剧命运,表明当时的中国还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4)《子夜》中吴荪甫形象吴荪甫是三十年代初中国民族工业资本家的典型,其二重性的复杂性格体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本质。

(5)《子夜》的艺术特色“社会剖析小说”的代表作,体现茅盾创作的理性色彩;多线索多层次的网状结构;人物的塑造;景物描写。

本节教学重点:《子夜》的文学史地位;“社会剖析小说”。

第八节巴金建国前的创作(2学时)(1)巴金的生平与创作概况(2)《灭亡》和《爱情三部曲》(3)《激流三部曲》觉新、觉慧的形象分析《激流三部曲》的艺术成就本节教学重点:觉新、觉慧形象分析。

第九节老舍与《骆驼祥子》(2学时)(1)老舍生平和创作概述(2)《骆驼祥子》解读主题:祥子三起三落的悲剧反映了旧中国城市贫民的悲惨命运,控诉了旧社会制度的罪恶,否定了个人奋斗的道路。

祥子形象分析:祥子是旧中国人力车夫的典型,他的悲剧是社会悲剧,又是性格悲剧。

虎妞形象分析:虎妞是一个矛盾性的悲剧人物。

艺术特色:结构单纯严谨;丰富生动的心理描写;富有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语言朴实、生动、俗而能雅。

本节教学重点:《骆驼祥子》的主题分析;虎妞形象分析。

第十节曹禺的话剧创作(2学时)(1)生平、创作及历史地位(2)《雷雨》解读文学史地位、主题、内涵、人物关系、人物形象分析、艺术特色等。

(3)《日出》解读写作背景、故事梗概、主题思想、各色人物形象、《日出》的不足等。

本节教学重点:《雷雨》的文学史地位;蘩漪形象认识。

第十一讲沈从文与《边城》(2学时)(1)沈从文生平和创作概述(2)《边城》思想内容小说以川湘边境为背景,以翠翠与傩送的爱情为主线,描绘了湘西的社会人生风貌和自然风光。

这不是20世纪初湘西生活的如实再现,也非作家心造的幻影。

作家表现人性美、人情美,是想让民族美德在现实中发扬。

(3)艺术特色写实与梦幻、象征结合,创造诗的意境;以抒情笔调描绘山光水色、风俗人情,富有浓郁的湘西地方色彩;语言简练、明净、古朴而活泼。

(4)翠翠形象讨论本节教学重点:《边城》的艺术特色;翠翠形象分析。

第十二节赵树理、孙犁(2学时)赵树理:(1)赵树理出现的文学史意义(2)变革中农民形象的塑造(3)评书体小说形式(4)赵树理小说的民俗学色彩孙犁:(1)孙犁的生活经历及文学创作(2)孙犁作品的特点:清新而细腻的艺术风格。

侧重于从人的心灵、情感和生活的诗意层面上表现人物性格的丰富与优美,善于写在艰难奋斗中寻找诗意、创造幸福的人性美,从劳动人民艰难困苦环境中乐观、健康、纯洁的人情美、人性美。

本节教学重点:赵树理的文学史意义;赵树理小说的民俗学色彩;孙犁作品中的人情美、人性美。

第十三节张爱玲(2学时)(1)张爱玲生平和小说创作概述(2)关于“张爱玲热”的现象(3)张爱玲作品与影视剧(4)《传奇》评析(5)《金锁记》解读文本梗概。

曹七巧形象:曹七巧是黄金枷锁囚禁的奴隶,也是封建家族制度的传人,一个被金钱腐蚀后丧失人性、心理严重变态的妇女。

艺术特色:细腻深刻的两性心理描写;融合中西小说技法,兼具情节小说、性格小说之长;蕴涵丰厚的新奇意象。

(6)张爱玲作品中对女性命运的描写:本节教学重点:两次“张爱玲热”出现的原因;曹七巧形象认识;张爱玲作品中对女性命运的描写及其原因。

第十四讲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概况(3学时)介绍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概况、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注重整体把握,使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

(1)中国当代文学的源流(2)中国当代文学的时间概念和性质概念(3)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及其发展概况(4)中国当代文学的特征本节教学重点:中国当代文学的特征。

第十五节茹志鹃的《百合花》(2学时)(1)茹志鹃简介(2)文本人物分析:“我”、小通讯员、新媳妇(3)情节结构分析:护送、借被、献身、献被(4)主题意蕴:军民鱼水情;人情美、人性美;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5)艺术特色:细节描写(留馒头、步枪筒里的树枝和野菊花、小通讯员肩头撕破的布片等);侧面描写(回避的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环境描写(意境美:竹林、诗情画意的描写)本节教学重点:《百合花》的主题意蕴;《百合花》中的细节描写。

第十六节张洁——“爱情信仰的建立”到“爱情神话的解构”(2学时)(1)张洁简介“用生命去创作的人”“视文字为生命的人”(2)作品简介:《爱是不能忘记的》、《祖母绿》、《方舟》、《无字》(3)“爱情信仰的建立”到“爱情神话的解构”本节教学重点:理解张洁作品从“爱情信仰的建立”到“爱情神话的解构”。

第十七节路遥的诗意(3学时)(1)路遥其人及创作概述“用生命写作的人”“从土里出生的人”(2)《平凡的世界》:文本梗概、主要人物形象分析、《平凡的世界》中的两类爱情、女性形象分析(3)《人生》:高加林的人生经历、高加林形象分析、《人生》中的爱情悲剧、高加林与孙少平比较分析、《人生》的主题意蕴(4)路遥小说的特征:对人生的执着,对他所热爱故乡的钟情,以及对他现实主义写作手法的自信,这一切构成路遥小说的基本特征。

本节教学重点:《人生》中高加林形象分析;路遥小说的特征。

第十八节汪曾祺及其创作(2学时)(1)汪曾祺的文学史地位:承前启后(2)汪曾祺美好的童年记忆及其文学创作(3)《受戒》解读:作品中的人物、主题意蕴、故事情节、环境本节教学重点:汪曾祺的文学史地位;《受戒》的主题意蕴。

第十九节余华及其《许三观卖血记》(2学时)(1)先锋小说的发展概况(2)余华的人生经历(3)余华创作简介以创作内容(4)《许三观卖血记》解读:文本梗概;情节线索(许三观的十一次卖血经历);许三观形象探讨(中国传统男人的代表);主题意蕴(人性的寓言、父爱的伟大、含泪的微笑);艺术特色(个性化的语言、重复叙事、非理性与荒诞幽默的喜剧模式)本节教学重点:许三观形象探讨;《许三观卖血记》的主题意蕴。

第二十节莫言与《红高粱》(2学时)(1)回忆概述以往战争题材小说、新历史小说(2)莫言其人:生不逢时、饥饿的童年和少年、求学的艰辛、大学梦的破灭、作家梦想、参军之路、进入军艺圆大学之梦。

(3)《红高粱家族》的创作动机(4)《红高粱》故事梗概(5)《红高粱》在与以往战争题材小说的不同(6)人物形象分析:“我奶奶”与“我爷爷”形象分析(7)《红高粱》的创新之处本节教学重点:“我奶奶”与“我爷爷”形象分析;《红高粱》的创新之处。

第二十一节寻根小说与《白鹿原》(2学时)(1)寻根小说发展概况(2)陈忠实简介:艰苦的童年、错失上大学的遗憾(3)《白鹿原》问世的背景(4)《白鹿原》文本梗概(5)《白鹿原》的文化因素:宗法观念、生殖繁衍、权势、谶兆预言(6)文本人物形象分析:白嘉轩(新样式的地主形象、儒家传统伦理文化的执行者和牺牲者);田小娥(宗法制度的牺牲者和反叛者形象);白灵(白鹿精魂的形象)。

(7)《白鹿原》的艺术成就:以虚构的话语来讲述历史,强调野史,主题多元;神话意识;语言特殊,大气磅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