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时代下微电影的传播模式分析

微时代下微电影的传播模式分析

微时代下微电影的传播模式分析
摘要:2011年,“微”字当选海峡两岸年度汉字,他们认为,“微”是诸多重要事情的发端。

微时代下的微电影发端于“微”,处处凸显“微特征”,以新媒体为播映渠道,改变受众的观影方式,符合当下受众的消费电影的需求。

本文将使用5w传播模式对微电影的制作者、传播内容、播放平台、受众及传播效果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微时代微电影传播模式
微博客是新媒介典型的代表,也是微时代的开启者。

它具有短小精悍、传播速度快等特点。

其传播影响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

140字的微博流行促进微时代的发展。

进入微时代,人们发现它催生了更多的微文化,微电影便是其中之一。

2010年下半年,优酷视频开播的“十一度青春”微电影系列,其中《老男孩》引发无数人的慨叹,也使曾经的草根组合筷子兄弟一炮而红。

微电影掀起了一股热潮,呈现井喷态势,俨然已经成为当下的热门话题。

一、微电影概念界定及传播模式
(一)概念界定
微电影发展蔚然成风,许多作品已广为人知,如筷子兄弟的《老男孩》《赢家》《66号公路》以及桔子水晶酒店的十二星座微电影等。

微电影是伴随着微博客而产生的新生事物,对于微电影的定义,目前没有通用的定义,但是在众多的阐述中可以发现微电影的一些特殊的特征。

其一便是它的“三微”,即微时,短则30秒长则45分钟;微周期,微电影的制作周期很短暂,有些剧作几天就能制作完
成,最长制作周期不会超过一个月;微投资,微电影的投资遵循着成本低廉的原则,几千元到数千数万元不等;其二是微电影的播放平台,微电影的播放平台主要选择包括移动终端设备(3g手机等)在内的一些新媒体,原因在于新媒体具有便于接受、随时观看的优势。

其三是微电影的内容方面。

微电影的内容拥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融合现代的叙事方式,将幽默搞怪、时尚与商业元素结合,以独立的形式或系列剧的方式呈现。

(二)传播模式
多伊奇指出,模式是“各种符号和操作规则的一种结构,用来联系已有结构或过程中的相关要点”。

一种模式可以为研究问题提供一种考虑问题的框架。

在传播学领域已经存在很多久经考验的传播模式。

其中最基本的模式便是拉斯韦尔的5w模式,也是应用范围最广的一种传播模式。

5w模式是拉斯韦尔在1948年发表的《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明确提出。

该模式有5个基本的要素,谁(who),说什么(what),对谁(to whom)说,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也就是后来的传播学者概括的“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以及“效果分析”。

本文中将借鉴这一经典模式对微电影的传播进行简要的分析。

二、微电影的传播模式
1、传播主体
微电影的制作团队除去草根阶层外,一般有这样几类具备专业水准的团队,其一是视频网站,如优酷推出《十一度青春》等,以及爱奇艺推出的《城市映像》。

其二是企业将微电影作为他们阐释品牌内涵的方式,以广告的形式在新媒体上投放,如桔子水晶酒店的《十二星座微电影》,以及辉煌热水器《那一夜,辉煌》都属于这一类。

最后一类是传统媒体加入,典型的代表是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爱电影》在龙年来临之际重磅推出的微电影贺岁活动“爱优微”。

2、内容表达
微电影的“微”特征决定了它必须在短时间内吸引观众继续观看的兴趣,因此,对于微电影的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内容上不仅要有创意,注重趣味性,还有契合观众所关注的某些话题,运用网络诙谐幽默的语言传递出来。

微电影的内容不能像传统电影那样设置复杂的悬念以及矛盾纠葛,它必须单刀直入,直切主题,简单明白的交代故事情节。

以“有意思”作为出发点,使用流行元素,让观众在短暂的欣赏微电影的过程中获得感官和精神上的满足。

微电影的内容简洁明朗,是吸引观众的一大优势,但是,往往会造成微电影的表达主题单一化和浅显化。

缺乏沉淀和积累的微电影很难对一些深刻的主题进行探讨、挖掘,这成为制约微电影内容的重要因素。

3、传播渠道
传统电影院线传播,微电影则主要利用新媒体进行传播。

微电
影选择新媒体为播放平台,一方面是由于新媒体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受众随时随地都能观影。

另一方面,3g技术的普及让每个受众都能更加轻易的获取、接收和观看微电影。

比如桔子水晶酒店的十二星座微电影利用新浪和土豆网进行播放,其主要传播阵地是新浪微博。

《@爱》则是在人民视讯手机平台进行播放。

对于广大观众来说,快节奏的生活,使时间短、故事内容完整、免费的微电影更容易成为他们的消遣娱乐的方式。

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在各种场合、各种交通工具上看完一整部微电影,以此来消磨碎片化的时间,放松心情,缓解压力。

4、受众群
微电影的传播平台的特殊性使它的主要受众群集中在80、90后之中。

微电影的出现满足了年轻人对于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在微电影中得到颠覆的快感,去中心化的碎片叙事模式,让他们体验到另类的电影奇观。

在观看微电影过程中努力寻求认同,释放压抑的情感达到宣泄和愉悦的目的。

另一层面,微电影能够让年轻的受众找到共鸣。

如《老男孩》中表现的青春以及对于梦想的追求,让成长一代的80、90后受众完成了与《老男孩》共同的成长经历、情感感受。

共鸣产生的影响力持续时间更久,微电影的影响时间也就更长。

5、传播效果
微电影成本低、流量高,能够帮助视频网站实现盈利。

具有商业气息的微电影,传播效果自然有所要求。

网站加专业电影制作让
微电影成为商业大片式的广告,一方面满足观众免费观看制作精致影片的需要,同时也制作出了网友喜爱的一种广告形式,从而达到更完美的广告效果。

如《66号公路》等。

广告与微电影巧妙的结合,受众在观看广告微电影时不会产生强迫感,通过简短精湛的故事演绎,诠释广告主的品牌内涵,同时也为商品宣传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沃纳·j·塞弗林、小詹姆士·w·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郭镇之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2]王长武.《微电影的传播特征与市场前景展望》中国电影市场,2011年第9期
[3]孟志军,微电影的传播学解析[j],新闻界,2011年第8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