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法律风险防范课件
关于国企高管犯罪的情况总结起来大致存在两种:一种是为了企业和个人利 益,积极主动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另一种陷入刑事风险则是被动的、无意的 。很多时候,企业高管们虽然能坚决杜绝第一种情况的发生,但是由于他们认 识上的偏差和法律意识的淡薄,忽视了可能给自己引发牢狱之灾,或者给企业 带来灭顶之灾的法律风险。
二、与履行企业职务相关的刑事犯罪
(一)合同诈骗罪Biblioteka 《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 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 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 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企业所面临的法律风险体现在刑事法律风险、民事法律风险、行政处罚法律风险和单方权益丧失 四个方面。
刑事处罚、行政处罚法律风险比较容易理解,是指由于企业行为与法律强制性规定相抵触而受到 来自公权力权构的惩罚。
民事法律风险则主要是由于违约或侵权而引起,不利后果是承担民事责任。
单方权益丧失是指由于法律风险主体单方的原因所造成的权益丧失。在这类法律风险中,没有任 何一方会向法律内险主体主张处罚或主张权利,不利后果完全由其自行造成并承担。例如:由于管 理上的漏洞而导致某些合法权益无法主张。
企业法律风险防范
立丰律师事务所 LI FENG LAW OFFICE
陈亮律师 湖北立丰律师事务所 2015年8月
什么是企业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是指在特定的法律环境下,当人们的作为或不作为与法律的要求或合同的约定相偏离时 ,行为主体就存在因违反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而承担不利后果的可能性,或由于未能充分利用法律 所赋予的权利而承担不利后果的可能性,这些可能性就是法律风险。
全国人大2014年4月24日立法解释,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等单位实施刑法规定 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刑法分则和其他法律未规定追究单位的刑事责任的,对组织、策划、直接实施 该危害社会行为的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对单位犯罪中直接负责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的认定
2001年1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中对单位犯罪中直 接负责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的认定作出了规定。
个人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设立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实施犯罪活动,或者公司、企业、 事业单位设立后,以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的,不以单位犯罪论。
盗用单位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由实施犯罪的个人私分的,按自然人犯罪处罚
(二)单位犯罪的处罚: 《刑法》第31条: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 人员判处刑罚。本法分则和其他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目前企业的法律顾问和法务部门,主要关注的是诸如知识产权等民商事法律 风险,对刑事的法律风险往往疏于防范。
一、单位犯罪
(一)单位犯罪的概念 1、以单位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归单位所有的,是单位犯罪。 《刑法》第30条: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 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2、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既包括国有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也包括依法设立的合资经营 、合作经营企业和具有法人资格的独资、私营公司、企业、事业单位。
(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 (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 (三)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 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 (四)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 (五)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 前款的规定处罚。
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规定: 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律规定,向社会公众(包括单位和个人)吸收资金的行为,同时具备下 列四个条件的,除刑法另有规定的以外,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规定的“非法吸收公众 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 (一)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或者借用合法经营的形式吸收资金; (二)通过媒体、推介会、传单、手机短信等途径向社会公开宣传; (三)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股权等方式还本付息或者给付回报; (四)向社会公众即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 未向社会公开宣传,在亲友或者单位内部针对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不属于非法吸收或者变相
1、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是在单位实施的犯罪中起决定、批准、授意、纵容、指挥等作用的人 员,一般是单位的主管负责人,包括法定代表人。
2、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是在单位犯罪中具体实施犯罪并起较大作用的人员,既可以是单位的经 营管理人员,也可以是单位的职工,包括聘任、雇佣的人员。
3、应当注意的是,在单位犯罪中,对于受单位领导指派或奉命而参与实施了一定犯罪行为的人 员,一般不宜作为直接责任人员追究刑事责任。对单位犯罪中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 任人员,应根据其在单位犯罪中的地位、作用和犯罪情节,分别处以相应的刑罚,主管人员与直接 责任人员,在个案中,不是当然的主、从犯关系,有的案件,主管人员与直接责任人员在实施犯罪 行为的主从关系不明显的,可不分主、从犯。但具体案件可以分清主、从犯,且不分清主、从犯, 在同一法定刑档次、幅度内量刑无法做到罪刑相适应的,应当分清主、从犯,依法处罚。
案例:陆某某涉嫌合同诈骗罪(诈骗罪)
(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是指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
《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处三年 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 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
目录
一、企业刑事法律风险防范
(一)单位犯罪 (二)与履行企业职务相关的刑事犯罪
二、企业行政法律风险防范
(一)行政处罚法 (二)企业行政法律风险提示和救济
三、企业民事法律风险防范
(一)招投标法律法规 (二)合同中相关条款的起草 (三)土地管理法
四、单方权益丧失
一、企业刑事法律风险防范
企业刑事法律风险是企业最高法律风险,企业家认为离得远,其实经常发 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