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调查研究调查时间:10月22日—11月22日调查地点:杨凌新华府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杨凌康农菌业有限公司摘要:随着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各行各业也同时取得飞速发展,人们的质量也不断提高,食用菌产业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其发展也令人拭目以待。
目前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状况是产量高、栽培品种较多、栽培模式多样、从业人员众多,日益重视品种开发、审定,同时存在产品质量问题,其发展呈现出对循环经济模式达成共识、南菇北移之势强劲、品种审定和保护制度相继出台、深加工多样化起步的态势和特点。
食用菌生产在我国的高效农业、立体农业、生态农业、创汇农业乃至整个大农业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发展食用茵产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文通过与实习公司的接触与调查,探讨了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食用菌发展现状趋势1 前言“民以食为天”。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基础。
随着社会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的需求不再以温饱为首要条件,更多的是考虑食品安全以及营养素合理搭配。
食用菌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植物性蛋白和营养要素来源之一,其保健药用价值倍受重视,是21世纪的一项新兴朝阳产业,食用菌产品质量好坏将直接影响该产业的未来发展。
我国是利用和人工栽培食用菌最早的国家,黑木耳、香菇栽培分别于1400年前和800年前起源于我国,银耳、草菇人工栽培也起源于我国。
食用菌一直是我国的传统出口商品。
近年来,我国食用菌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成为世界食用菌生产和出口大国,食用菌产品成为我国农副产品出口创汇的主要商品。
这样,我国作为食用菌栽培历史最悠久、栽培种类最多、栽培技术最全面、产量和消费最多、从业人员最多的产业大国,已经成为全球食用菌产业转移的主战场,在未来10-20年内将不仅仅是个食用菌产业大国,而必将成为食用菌强国。
2 食用菌产业的历史和现状2.1 食用菌的认识和利用历史中国是世界认识和利用食用菌最早的国家,最早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
数千年来,我国人民在和大自然相处过程中对大型真菌的形态、生境、习性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创造了丰富的词汇,并作过许多描述,记载于历史、小说、农书、本草等各类书籍文献中,还以这些野生食用菌为题材,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词、歌、赋等。
公元前475一221年战国时期的《列子》一书就有“朽壤之上,有菌芝者”的记载;公元前239年的《吕氏春秋》中记载了香菇的美味“味之美者,越骆之菌”,越骆即当今的浙江省香菇主产区,菌即香菇;从理论上阐明了菌类入馔的特点。
晋朝王嘉(-390年)《拾遗记》有“种耨芝草”。
古农书中关于种菌法的最早记载可以追溯到唐代韩鄂所著的《四时纂要》中“种菌子”的一段:“取烂构木及叶,于地埋之。
常以泔浇令湿,两三日即生。
”黑木耳、香菇、草菇等多种食用菌栽培都是起源于我国。
据考证,东南亚的草菇和日本的香菇栽培技术都是经由我国华侨和僧人传入。
我国虽然是人工栽培食用菌最早的国家,但是,应用科学方法栽培起步较晚。
人工栽培食用菌大约起源予公元600年,是我国的木耳人工栽培,食用菌栽培的科学化是法国从1902年用组织分离法培育双孢磨菇菌种获得成功开始的。
多少年来,直至20世纪70年代,我国主要栽培的基本都是木腐菌—香菇、黑木耳、银耳。
但多为砍树砍花自然接种的半人工栽培。
7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人工接种栽培。
1978年统计全国食用菌产量仅6万吨(数据来自中国食用菌协会统计)。
2.2 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现状近几十年来,人们逐渐认识了食用菌的生长规律,改进了古老的依靠孢子、菌丝自然传播的生产方式。
人工培养栽培种的菌丝,加快了食用菌的繁殖速度和获得高产的可能性。
有些国家还建成了年产鲜菇千吨以上的工厂。
近年来,还发展了既供观赏又供食品的家庭种菇和用菌丝体液体发酵生产食品添加剂的技术。
而中国广泛栽培的食用菌有蘑菇、香菇、草菇、木耳、银耳、平菇、滑菇等7类,1982年总产量约15万吨,在掌握选育优良品种、改进制种和栽培技术的基础上,食用菌的发展速度正迅速提高。
科学家们预言,21世纪食用菌将发展成为人类主要的蛋白质食品之一。
因此,研究和开发食用菌产业,对我国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2.1 产量的增长我国食用菌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而迅速发展的,不过是30年的历史。
但是,这30年经历了房前屋后的庭院经济、特种蔬菜生产、成片的集约化和工厂化生产的4大阶段。
目前集约化的规模栽培已经占总产量的80%以上。
产区由70年代的浙江、福建、广州、广西等南方产区逐渐北扩,进入21世纪以来,食用菌生产已经遍及全国大江南北,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
成为世界食用菌生产第一大国,全球总产的70%以上。
根据中国食用菌协会统计,1978年我国食用菌产量5.8万吨,1986年增至58.6万吨,1993年154万吨,1996年为350万吨,2000年663.7万吨,2003年达到1038.7万吨,2006年1474万吨。
2005年我国食用菌的总产量达1200万吨,居世界第一,食用菌产业已成为我国种植业中的一项重要产业;2007年中国食用菌总产量为1400多万吨,总产值600多亿元,出口创汇11.2亿美元。
目前在我国农业经济中,食用菌仅次于粮、棉、油、菜、果居第6位。
食用菌产业也已成为我国很多地方的“再就业工程”、“奔小康工程”、“富民强县工程”首选项目,食用菌产业被誉为21世纪新型的“白色农业”、“生物农业”。
但我国食用菌生产的大规模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只以数量型发展为主,忽视质量,总体感觉是大而不强。
2.2.2 栽培的品种多样化和主要发展区域据统计,目前我国野生食用菌超过2000多种,驯化栽培的食用菌种类超过100种,商品化的种类约为60个,具一定规模生产的有20种以上,年产20万吨以上的有13种,除了占食用菌主要市场份额的香菇、木耳、平菇、双孢菇、草菇、金针菇等10余个品种外,一系列的珍稀品种也相继驯化栽培成功。
根据中国食用菌协会统计,2007年产量居前9位的种类依次是:平菇、香菇、双孢蘑菇、毛木耳、黑木耳、金针菇、鸡腿菇、草菇、滑菇。
随着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栽培种类不断增多,如白灵菇、杏鲍菇、茶树菇、真姬菇、鸡腿菇、灰树花、灵芝等都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栽培,成为我国食用菌产业新的增长点,极大地丰富了国内国际食用菌市场,为我国食用菌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是我国成为世界上食用菌栽培种类最多的国家。
我国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遍及大江南北,从南到北,从山区到平原,食用菌产业在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我国食用菌区域间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中国食用菌协会统计结果表明,产量超百万吨的省有河南、福建、山东、河北、江苏、四川、黑龙江等7省,占全国总产的63%;50~100万吨的有广东、浙江、湖南、湖北、江西、广西、辽宁、吉林、安徽等9省。
这16省的产量占全国总产的93.8%。
2.2.2 栽培的模式和加工技术多样化我国从事现代栽培技术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70年代初,木耳、香菇、银耳的纯菌种生产的制种技术获得突破,并广泛用于栽培。
在基质利用方面的开发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多种农业(如农作物的秸秆、玉米芯、麦秸、稻草、豆秸、麦麸、米糠等)、林业(如枯木、木屑、落叶等)和轻工业的废弃物(如发酵酒精、造纸等)用于食用菌栽培,特别是棉籽壳的利用,居世界领先水平。
我国的食用菌以袋料栽培为主,常用的园艺设施有日光温室、各类塑料棚。
为了利于控温控湿,较干燥的北方常建造半地下菇棚,有时为了充分利用空间、提高产量而实行层架式栽培方式。
大型人工气候式生产和多效控温机械化生产在广东省的开发和研究已经取得很大的进展,并且在丰顺和清新建立了示范工程基地。
同时,多效调控反季节菇田实验的成功也为自然条件下延长食用菌生产季节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食用菌的加工技术与以往相比,有了较大的发展。
鲜品是国内市场食用菌产品的最主要流通形式,干品、腌制品、罐头是我国食用菌在国际市场的主要商品形式。
食用菌的加工已进入了机械化阶段,主要加工形式是机械热风干燥、冷藏保鲜、浸渍和制罐加工。
食用菌产品除了以往的脱水烘干制品、罐头制品、腌制品外,已经开发了速冻制品、真空包装制品、饮料、调味品(香菇方便汤料、金针菇精、蘑菇酱油等),方便食品(蘑菇泡菜、香菇脯、冰花银耳、茯苓糕、平菇什锦菜、食用菌蜜饯,等),保健品(虫草冲剂、灰树花保健胶囊、灵芝保健酒,等)、药品(云芝糖肽、香菇多糖的针剂、片剂等)。
3 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趋势自八十年代初期以来,我国食用菌产业已经历了30年的快速发展,完成了规模扩张,达到了周年有菇,市场供需平衡,食用菌已经成为我国的大众蔬菜。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国内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外市场对食用菌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我国食用菌产业经济的发展已经到了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食用菌栽培做为一项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的致富好项目在我国得以迅猛发展,食用菌产品曾一度供不应求,卖价不菲。
食用菌产业是一项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短平快农村经济发展项目,食用菌又是一类有机、营养、保健的绿色食品,发展食用菌产业符合人们消费增长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农民快速致富的有效途径。
3.1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传统农业产业模式是由“作物生产+动物生产”二维要素构成,这是一种极不平衡的消耗性产业模式。
农业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农业废弃物(稻草、麦秸、豆秆、玉米芯等)和畜禽粪便(猪粪、鸡粪、牛粪等)对农村环境造成极大压力,是目前我国农业立体污染难以根治的原因所在。
由“作物生产+动物生产+食用菌生产”三维要素构成的农业经济,表现出“资源一生产一消费一再生资源(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的物质和能量循环流动的循环经济产业模式,形成了一个多物种的物质和能量体系,这一体系不仅加速了自然的物质循环、能量循环,更有利于形成符合3R(Reduce减量化,Reuse再利用,Recycle再循环)指标体系的真正意义上的循环经济产业群的建设,构成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并促进生态环境的持续、和谐、健康发展,符合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符合目前倡导的发展“可治理污染且零排放”的循环经济模式。
因此,大力发展并真正引入食用菌这一重要环节,构建“作物生产+动物生产+食用菌生产”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是食用菌发展的根本所在,也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
3.2 大力开发种质资源世界上已知可供食用的菇类约1000余种,我国已有700多种,具有开发价值的有300多种,其中已实现人工栽培的近40种。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了全面的食用菌育种技术的研究,新品种不断涌现,育种技术硕果累累。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新食品资源的开发应符合“天然、营养、保健”的原则,即在开发食用菌珍稀品种时,作为新食品来源的珍稀食用菌应具备营养功能、嗜好功能、生理保健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