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详细说明文:把握详细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详细说明文:把握详细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说明文: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考点探寻:说明文考什么?笔者收集到的80余套2006年中考试题中有40个地市涉及到了说明文阅读,经过比较、归类,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基本规律,下面做以简单介绍。

(一)选文关注的题材1、关注生命及仿生。

此类计13篇,占比例最大,约达32.5%,分别是福建南平的《抑郁是把软刀子》,广东佛山的《物种灭绝》,江苏盐城的《人类最后一个染色体喜获破译》,锦州市《令人惊叹的细胞》,山东临沂的《功能仿生建材》,深圳的《运动的新发现》,新疆乌鲁木齐的《人体的最大器官——皮肤》,山东泰州的《微波辐射的危害》,山东潍坊的《神秘的运动常数》,四川乐山的《测谎仪》,浙江宁波的《生命需要等待》,资阳市的《猪链球菌又到人间作孽》,宁波市的《共生:双赢的生存智慧》。

这类题材的文章,从不同角度表现对人类生命的关注。

尤其从该类试题在2006年中考试题中所占的比例来看,明年仍会成为中考命题的重点。

2、关注传统及生活文化。

此类计10篇,约占25%,分别是河南的《说窗》、《谈汉字》,浙江嘉兴的《北京的古柏》,河北的《金字塔之谜新说》,山西太原的《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浙江绍兴的《掀开“巫山人"神秘的面纱》,北京市的《擦去蒙娜丽莎的岁月痕迹》,荆州市的《茶马古道》,兰州市的《汉文化与筷子》,山西的《山西刀削面》。

这类题材的文章,多方位展示了人类传统及生活文化,也是我们应当关注的重点。

需要一提的是,我们河南的中考命题,在经历了地方文化(如《乡音自多情》、《钧瓷》、《内乡县衙》)的热点之后,传统文化的登台应是一种新的命题走向。

3、关注生态及生存环境。

此类计9篇,约占22.5%,分别是江苏苏州的《雪球地球》,江西的《城市给了我们什么》,烟台的《胡杨林》,福建厦门的《海上花园里的生态杀手》,四川成都的《城市视觉污染》,四川攀枝花的《“能吞能吐”的森林》,湖北黄冈的《如何给地球降温》,百色市的《银河系的巨星》,随州市的《请重视“弹性水库”》。

此类题材的文章,是近年来的一个焦点及热点问题,在以后的中考命题中仍会给予一定的关注。

4、关注新兴科技及其应用。

此类计4篇,约占10%,分别是河北课改区的《二维条形码》,江苏淮安的《当航天科技应用于生活》,山东莱西的《绿色塑料》,黔东南州的《电磁武器主宰星球大战》。

科技文阅读一度曾是中考说明文阅读命题的热点,尽管在2006年中考命题中有些变冷,但仍有不小的出现几率,所以仍应适当关注。

5、关注自然景物风光。

此类仅2篇,约占5%,分别是江苏常州的《飞瀑激流》,江苏宿迁的《清清骆马湖》。

随着社会旅游业的发展,此类文章的比例也会适当增加。

6、关注新能源及其开发。

此类也是2篇,约占5%,分别是沈阳的《自给自足的人体生物能发电》,江苏南通的《太阳能的开发及利用》。

关注新能源及其开发利用,已经成为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因此,我们应时刻关注此类文章,只要此方面有新的突破,其文章就有可能走进中考的命题范围。

(二)设题的角度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说明文的文体特征,中考命题往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题。

1、明对象。

重点考查对说明对象及其内容的概括。

如①随州市《请重视“弹性水库”》阅读第22小题: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主要说明它在和方面的功用。

②沈阳市《自给自足的人体生物能发电》阅读第19小题:选文介绍了哪几种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的形式?2、抓特征。

重点考查对说明对象特征的把握。

如①四川乐山《测谎仪》阅读第第17小题:测谎仪记录的有哪三个指标,各有什么特点?②山东临沂《功能仿生建材》阅读第16小题:从文中介绍看,功能仿生建材与常规建材相比,有哪些独特的功能?3、理结构。

重点考查说明的顺序及结构。

如黔东南州课改区《电磁武器主宰星球大战》阅读第13小题:这篇说明文具有怎样的结构特点?随着课改的推进,说明文阅读训练考查的重点也在发生着变化,这类试题慢慢地开始呈现“淡出”趋势,笔者收集到的40篇中考说明文阅读试题中,仅黔东南州涉及到了这一点。

4、析方法。

重点考查说明方法的类型及其作用。

如①广东佛山《物种灭绝》阅读第21小题:第④段除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外,还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简述其作用。

②河南省《说窗》阅读第13小题:第4段中使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请写出一种,结合具体句子说明其作用。

5、品语言。

重点围绕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进行设题。

如①河南省实验区《谈汉字》阅读第15小题:请对画横线的(甲)、(乙)两句的语言特点作具体分析。

(甲句平实,乙句生动,这道题是从说明文语言的生动与平时这个角度来进行考查的。

)②江苏南通《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阅读第9小题: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请从文章两处加点的词语中任选一处,写出它的表达效果。

(这道题是从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个角度来进行考查的。

)一般来讲,说明文阅读的命题,都是围绕这几方面展开的,当然,具体到试题中呈现出来的变式则又多种多样。

在这五类之中,除“理结构”呈现“淡出”趋势之外,其它几类均为说明文阅读必考的内容。

重点题型方法例释:中考说明文阅读常见的有哪些重点题型?如何解答?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试题加以介绍。

1、概括类。

在各类文体的阅读中,其实都会涉及到这一类试题,但是,在说明文阅读中其包含的范围更广,出现的频率更高。

一般涉及到对说明对象的内容、类别、特征、范围、构造、功用等多方面的概括。

不过,做这类试题,仍然可以按照我们在记叙文阅读中提到的“中心句,关键词,精简全面最可行”的基本思路来组织答案。

即在认真阅读文段的基础上,要善于围绕问题抓住相关的中心语、关键词来进行概括,并且要遵循精练、准确、简洁、全面的基本原则。

如深圳市《运动的新发现》阅读第9小题: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运动为什么能改善大脑机能。

做这道题时,我们就可以围绕“运动可以刺激大脑生成神经细胞”这个关键性的句子来回答即可。

2、指代类。

如①山东临沂《功能仿生建材》阅读第18小题:第③段中画横线句中的“这样”,具体指代什么内容?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②江苏淮安《当航天科技应用于生活》阅读第7小题:说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此”指代的具体内容。

①便携式电脑的雏形就此诞生。

答:②但由此引发的电脑技术的高度发达足以回报投入的成本。

答:精点:回首望月找前句,拨草寻蛇细搜求,答案需用原词句,小心错失某一头。

这一类题都是围绕“某一代词”设题,让我们找出其具体指代的内容。

在解答时,应把握住以下三点:①回首望月找前句,拨草寻蛇细搜求。

这一类题的答案,都在“代词”前的句子中,要么是某个词语,要么是整个句子,有的和“代词”紧紧相连,有的还需往前找几个句子,所以一定要认真搜求,不可盲目作答。

②答案需用原词句。

这一类题在作答时,一定要用原文中的词句,或者是根据具体情况借用原词句来概括,不能随意发挥,因为“代词”指代的内容一定在原句之中。

③小心错失某一头。

在做题时,针对一个代词指代多项内容的情况,一定要看仔细,列全面,切不可抓住一点就自认为完事大吉。

3、删词类。

如①百色市《银河系的巨星》阅读第14小题:文段划线句子中的“也许”一词是否可以删除?为什么?②山西太原《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阅读第17小题:“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

”句中的“之一”能否删掉,为什么?精点:说清含义或作用,点明去后何不同,归结语言准确性。

解答这类试题时,首先要说清楚这个“词”在文中的含义或作用,然后角度一转,点明如果去掉后会有什么影响,最后一般要归结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上。

如例②就可这样做答:“之一”不能删掉。

“之一”说明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是中国古代建筑诸多特点中的一个,并非唯一,如果去掉就与客观事实不符,就会破坏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比较类。

如①河南课改区《谈汉字》阅读第15小题:请对画横线的(甲)、(乙)两句的语言特点作具体分析。

(甲)句:(乙)句:②河北课改区《二维条形码》阅读第14小题:二维条形码和一维条形码相比,有哪些进步?精点:定准比较点,析清异同处。

解答这类试题,首先我们应确定一个比较点,如上例①中的比较点就是两句的语言特点,而例②的比较点则可定为两种条形码的特点;接着,我们就需要通过认真阅读文本,弄清比较双方各自的特点;最后,通过比较,析清其异同处,根据题意完成答案。

5、说明方法作用类。

如①山西太原《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阅读第16小题:文章举北京故宫和天坛的例子有什么作用?②河北课改区《二维条形码》阅读第17小题:文章第⑤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意在说明什么?精点:掌握常规格式,了解表达用语。

说明方法的作用一般都可总结为“……的突出(表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我们应掌握这一常规格式,但不同的说明方法,又有其各自相对固定的表达用语,如列数字——准确地;打比方——生动形象地;举例子——用事实具体地;分类别——条理清楚、具体详实;作比较——通过对比鲜明地突出了;做图表——直观准确地……等,只有能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灵活选用恰当的表达用语,变通使用常规作用,我们才能解答好这一类题。

如上例①就可以这样做答:作者以故宫和天坛为例,具体地说明了北方建筑色彩善于运用对比和调和(或鲜明活泼)的特点,以及色彩风格的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6、探究类。

如江西《城市给了我们什么》阅读第26小题:城市化是不可抗拒的世界潮流。

请对下面材料进行探究,围绕“中国城市化中应重视的问题”提出2个观点。

①国内一些地方政府在经营城市时,一味强调的是要“做大做强”,要争做“国际大都市”、“区域中心城市”。

②中国古代筑城设市都是经过精心规划的,因地制宜,不拘一格,各具特色。

③2005年9月,据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介绍,目前全世界20个污染最重的城市有10个在中国。

④我国许多城市都是历史文化名城,国务院先后公布了99座历史名城。

到2000底,我国共有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27处,这些文化和自然遗产都是和城市发展相连的。

⑤发达国家对城市化建设有科学的、理性的认识,但这是他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获得的。

精点:围绕问题,综合材料,不同角度,提炼观点。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探究类问题会逐渐成为说明文阅读中的一个重点。

此类题属于半开放性试题,我们在解答时,既有一定的自主性,又受具体客观条件的限制。

其基本的解题思路可分为两步:①围绕问题,综合材料。

首先要围绕需要探究的问题,认真阅读所提供的材料,并做出综合性分析。

②不同角度,提炼观点。

在认真分析材料的基础上,根据试题要求,从不同角度提炼出符合题意要求的观点。

如上题答案示例:(1)政府须注重城市的科学规划。

(2)城市发展中既要继承民族传统,也要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

(3)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4)处理好城市发展中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问题。

(其它能从材料中引出的合理观点均可给分)7、献策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