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水体公共空间治理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县农村公共空间治理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和相关会议精神,为切实加强我镇河道管理和保护,保障河道功能发挥,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治理目标
水体公共空间治理工作重点是全面排查和清理整治河道“乱占、乱建、乱排”等违规行为,有效保护水利工程,充分利用河长制工作体系,建立河道长效管理机制,促进河道功能正常发挥,河道面貌明显改善,依法、规范、有序利用河道内的水土资源,最大限度实现河道公共空间资源公益化,有力助推乡村振兴,使全镇河道实现“岸绿、水清、景美”的目标。
二、治理范围
水体空间治理以县管骨干河道为重点,带动全镇所有镇级河道、沟渠、河塘等公共空间治理。
1.古泊善后河:背水坡堤塘向外15米;
2.前蔷薇河-卓王河:背水坡提脚向外15米;
3.古泊干渠:背水坡堤脚向外10米。
以上3条县级骨干河道治理范围为水域、滩地和堤防,河床河槽至背水坡堤脚向外管理区域
4.其余县级河道、镇级河道及沟渠、河塘,治理范围为:水域、滩地和堤防,河床河槽至背水坡堤脚。
蓝线范围内的堤防应以植林植草(花)等能够稳固堤防、防止水土流失的绿化、美化措施为主,严禁破堤耕种,禁止扒口、取土、埋莽、毁坏护坡和林木草皮等,堤内外滩地(土地)现状被作为耕地使用的,严禁种植高杆作物。
各村(居)要据此全面治理河道控制蓝线内的乱耕乱种、违法建设、挖掘取土等行为,植林植草(花)、绿化美化,达到岸绿水清景美的效果
三、治理任务
(一)全面排查,形成问题清单。
各村(居)按照查全、查细、查实的要求,对辖区内河道、沟塘逐一排查并建立台账,同时要分级负责分片包干,确保各类违法建设和违法占用以及水土资源利用情况等不遗漏。
(二)认真疏理,制定整治方案。
对排查出的问题,要制定整治方案,逐一落实责任单位,分清类别,明确整治标准、具体措施和进度安排。
对各类问题要坚持以下原则:
1.乱建。
未经批准建设擅自建设的房屋、养殖栅、料场、阻水坝埂、渔网、鱼箱等各类建设及附属建筑物,视为违法占地和违章建筑。
一律依法拆除,原则上不予任何补偿。
2.乱堆、乱排。
在河道管理范围内依法清理倾倒、排放、堆放、填埋矿渣、石渣、煤灰、泥土、泥浆、垃圾等物体;依法封堵和整治入河排污口。
3.乱占
(1)由河道管理单位统一管理签订的承包合同,维持不变,不在本次河道整治范围;
(2)原系镇、村(居)组织确定的承包土地,使用权属不变。
(3)凡是河道管理范围内的土地、水面等,对外承包合同明显显失公平低于市场价格,应当分类解除合同。
(4)未经批准,私自占有水土资源的予以收回,土地性质不变,其它镇级河道及沟渠、河塘等由镇、村集体收回开发利用。
(三)周密布置,全面开展整治。
在前期排查基础上,按照“先易后难、群众受益”原则,对前期排查出的问题分类梳理汇总,深入分析研判,分类别、分阶段、分层次,依法合理处置,确保治理一件,销号一件,不留“尾巴”。
全面清理镇辖区内排查汇总的清单问题,依法收回乱占的公共资源,依法封堵和整治入河排污口,依法清除违法建设。
(四)科学开发,合理利用资源。
对收回的水土资源,服从防洪的总体安排,在不违背相关水利管理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科学有序利用水土资源,合理开发水工用地。
实施植树造林,加强堤防及其护堤
地绿化工作,防止水土流失,美化河道环境。
产生的经济效益用于河道整治和维护,减少公共投入,增加集体收入。
(五)健全机制,长效管控河道。
健全长效机制,落实长效管理,充分结合河长制,强化河道日常监管巡查和空间动态监管,及时发现处置新增河道各类违法行为,同时由水利、公安、农业、国土等部门及时反映查处,立足将问题解决于萌芽状态,在清除违法存量的同时,坚决遏制违法增量。
四、治理步骤
(一)宣传发动和全面排查阶段(2019年5月24日至5月31日)。
各村(居)要尽快召开动员会,建立机构抽调人员,全面排查,建立台帐,分级负责,分片包干,确保河道存在的各类问题不遗漏。
梳理形成违法主体明确、工作量清晰、责任可追溯的问题清单。
对照清单制订具体实施方案,细化分解目标任务,逐一落实责任,明确整治标准、具体措施和进度安排。
排查内容包含所有人、面积、属地、违建性质等。
同时组织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县水利工程管理暂行办法》和相关政策,按照“谁设障、谁清除”的原则自行清理。
(二)全面清理和科学利用阶段(2019年6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
一是制定工作方案,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
二是拆除违法违规行为,对前期排查出的问题分类别、分阶段分层次,依法合理处置。
三是收回乱占土地。
四是科学开发利用。
(三)健全机制和长效管控阶段(2020年12月底前)。
按照河道分级管理原则,有县、镇级河道及沟渠、河塘实行属地管理,水利站负责业务指导,各村(居)是河道管理责任主体,落实管护责任和管护经费。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领导,认真展职。
水体公共空间治理工作由镇统一领导,水利站发挥牵头组织协调职能,各村(居)是水体公共空间治理工作的责任主体,齐心协力推进整治工作。
(二)严格执法,长效管护。
全面排查清理涉水违法行为,始终保持严厉打击涉水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
加强对涉嫌刑事犯罪违法案件的移送和侦办,对破坏水资源、河道水生态等损害公众权益的行为,鼓励社会组织、公民依法提起公益诉讼和民事诉讼。
健全经费保障机制,将专项执法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加强河道水域日常保护管理与监督检查,充分发挥责任单位的作用,抓好长效管护,确保违法违规现象不反弹。
(三)严格考核,强化监督。
建立健全挂牌督办、联合督查、案件会商、定期通报等制度。
对重大水域、重大水事违法案件实施挂牌督办,对巡查发现、群众举报的问题,及时交办、督办、查办。
对执
法监管不履职的,发现违法行为或者接到违法行为举报后查处不及时的,不依法实施行政处罚的,对涉嫌犯罪案件不移送、不受理或推诿执法等监管不作为行为,要依法依纪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对国家工作人员充当保护伞,包庇、纵容违法行为或对违法行为查处不力,涉嫌职务犯罪的,要及时移送纪检司法机关。
严查整治过程中的庸政懒政、失职渎职行为,确保专项行动取得实效。
对自查不清、观望等待、停滞不前、整治不力、纵容包庇的严肃问责,对整治过程中发现的腐败线索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四)强化宣传,营造氛围。
各村(居)要将列入整治范围的项目等信息向社会公告,接受全社会监督,定期向社会通报整治进度,并公开曝光违法典型案件。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条幅、宣传单等媒体,广泛宣传涉及河道管理、水生态、水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提高社会群众依法管水、依法治水、依法开发利用的意识。
及时宣传专项整治进展及成果,利用查办重大典型案件契机,强化宣传引导,努力营造良好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