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分析

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分析

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分析一、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体例现在全国正在使用的高中语文教材大概有人教版、苏教版、鲁人版、语文版和粤教版五种。

这个版本有着各自的特点。

这其中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与其它版本比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三线两结合”。

下面就从这个特点出发谈谈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

1、三线四单元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依照《课程标准》提出的必修课程5个模块,分编5册。

每册按活动、文体、语体三条线索,安排4个单元。

即每册第一单元是活动单元,第二单元是文体单元,第三单元是文体单元,第四单元是语体(古诗文)单元。

具体安排如下表:全套必修课程教科书5册共20个单元,其中5个活动单元、15个阅读单元。

每个单元都包括了活动指导、课文阅读和辅助学习(点击链接)三大部分。

不过活动单元与阅读单元的具体设置也有所不同。

活动单元以活动为中心.设置了“单元导语”、“话动指引”、“参考阅读”、“点击链接”四个部分。

阅读单元以阅读为中心,设置了“单元导语”、“基本阅读”、“扩展阅读”、“表达交流活动”、“点击链接”、“推荐阅读”六个部分。

基本阅读、扩展阅读和参考阅读等三种阅读课文,累计每册4个单元22课,5册20个单元110课157篇课文(有的一课不止一篇课文)。

其中现代文15个单元101篇:古代诗文5个单元56篇(文言文23篇、古诗33首)。

粤教版高中教材以“三线”安排单元,体现了教材的基础性、传统性和时代性。

必修教科书的结构是以“活动”、“文体”、“语体”三线安排单元。

“三线”安排单元的核心是以“文体”安排单元。

从古到今,汉语文章很重视内容与形式的结合,而在形式中除重视语言外,特别重视文体。

语文课是中学最具民族特色的课程,以“文体”安排单元正是体现了语文教材的基础性和传统性。

以“文体”安排单元,也不是过去教材文体单元的简单复旧,不再以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文体分类,而是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三大类文体,选择了8种文体进入教材,安排了10个单元。

文学类:选择诗歌、小说(中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戏剧、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4种文体6个单元。

论述类:选择议论文1种文体1个单元。

实用类:选择了新闻、传记、科学小品3种文体3个单元。

2、两结合两结合的第一个结合是指“活动”与“阅读”结合安排单元,每一册的第一单元都设计为“活动单元”,5册安排5个“活动单元”(或称“单元活动”);另一个结合是以“写作”与“口语”结合,安排阅读单元内部的“表达交流活动”,5册共安排15个“表达交流活动”(或称“表达活动”)。

即使是“单元活动”与“表达活动”也有差别。

“单元活动”有明确的人文主题,规模大(两周完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语文学习综合性强,具有较强的探究性;“表达活动”是一种作业性学习活动,主要是写作与口语方面的活动,规模小,目标单一,综合性不大,但探究性却不弱。

必修教科书的活动设计,都集中在它是“语文”的活动这一点上。

“单元活动”有一个自我、情感、自然、社会的人文主题,与语文知识和技能结合得很紧密。

即使是“走近经济”活动单元,也没有因为走近经济而远离语文。

设计的活动让同学们在了解经济问题的同时,受到了查找资料、问卷调查、专题访谈、实地考察的锻炼,最后还要写出一篇调查报告之类的文章。

“表达活动”更是以写作为中心、辅以口语交际来设计活动。

每个活动都设计了一种文体的写作。

5册必修教科书依次安排传记、记叙散文、诗歌、议论散文、议论文、书评、科学小品、微型小说、新闻、改编剧本等写作活动;也多次安排讨论、访谈、演讲、辩论等口语活动。

书面表达与口头表达结合成了活动的中心环节,写作更成了这个小型学习活动的自然延伸和总结升华。

这种以“三线”及“两结合”方式安排单元的好处有:①理清了中学语文的文体,加强了语文的基础知识素养。

过去的中学教学文体与社会上的文体分类不很一致,比如,把文体分成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四大类,记叙文里包含有传记、新闻、小说、散文,把虚构文体与非虚构文体混淆在一起,这样有时就会造成同学们阅读和写作知识方面的混乱。

以“三线”安排单元,按照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三大文体分类,明确了什么是“实用类”文体,并把其中的热门文体———新闻、传记、科学小品,与论述类、文学类文体并列为独立的文体单元。

这是文体时代性的一种体现。

②以“活动”与“文体”兼顾安排单元,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为了加强人文精神,为了让同学们了解语言文字这个工具所承载的主要人文内容,教材从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经济5个方面,设计了认识自我、体验情感、感悟自然、关注社会、走近经济5个活动单元。

而每一册的其他3个单元的主题题材内容,尽量与活动单元的主题题材内容互相呼应,互相兼顾,努力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特点。

③集中编排语体单元,强调了语文教材文言文的基础性。

为了达到读懂浅易文言文的目的,教材将古代文言诗文集中编排单元。

编排的方法按文体也按时代,分成5个单元,其中古典诗歌2个单元(唐以前1单元、唐宋元1个单元),文言文3个单元(抒情1个单元、议论1个单元、史传1个单元)。

④活动与文选、知识构成三维培养方式传统的语文教材是以“文选”为主的,文选是给学生阅读使用的。

现在我们的教材又增加了“活动”这个设计。

为了让学生在阅读和活动的时候,得到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导,我们编进一些语文知识。

这样“文选”、“活动”、“知识”就构成了良好的三维培养系统。

“知识”在我们的必修教科书中就是“点击链接”栏目,我们在这个栏目中有计划有安排地介绍“阅读鉴赏”、“表达交流”、“语言应用”三方面的方法、技巧、常识的短文,以备学生在需要时查阅参考。

必修教科书每个单元2篇,每册8篇,5册共40篇。

其中阅读的10篇,写作的15篇,口语的3篇,现代汉语的5篇,古代汉语(包括古代诗文)的7篇。

二、强化阅读,以阅读作为提高语文素养的杠杆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编写组曾对“语文水平一般”的学校和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原因多种,有的是缺乏学习动力,有的是教师水平低,有的是受方言影响,而一个共同的关键性的原因是学生阅读的数量和质量不够理想。

怎样解决这个难题呢?既然是阅读问题,就把切入点放在“阅读”上,希望通过足量而有成效的阅读,来提高同学们的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以及口语表达的水平,从而提高同学们的文化素养。

那么,这套必修教科书又是怎样强化阅读,使阅读成为杠杆的呢?1.构建三个层级阅读系统。

粤教版必修教科书每册有三个阅读单元,阅读单元将阅读分成三个层级。

最重要的一个层级是“基本阅读”,这是放置最重要最有代表性课文的地方,5册共50课。

第二个层级是“扩展阅读”,这是与“基本阅读”同类内容和体裁的课文,5册共40课。

这是给读完“基本阅读”需要继续阅读的同学准备的。

与此相同层级的还有“参考阅读”,5册共15课。

5册必修教科书,这两个层级共安排105课139篇(首)典范性和时代性都比较好的课文,给同学们提供了比较丰富的阅读资源。

第三个层级是“推荐阅读”,这是向同学们介绍课外读物的栏目。

5册共推荐了《朱自清散文全集》《三国演义》《飞鸟集》《园丁集》《家》《呐喊》《彷徨》《唐诗三百首》《红楼梦》《论语》《孟子》《语文常谈》《莎士比亚悲剧四种》等10部(套)著作。

曾经调查过广东两个城市的高中生,每人每年平均课外阅读量不足15万字。

学好高中语文仅有课内阅读是不够的,语文素养高的同学还得力于课外阅读。

教科书中“推荐阅读”和《学生学习册》中“课外自由阅读”的设计,是想引导同学们自觉地增加课外阅读,尤其是名著的阅读。

2.加强阅读理论和方法的指导。

为了强化阅读,在5册必修教科书的“点击链接”栏目中,安排了10篇介绍阅读理论、习惯和方法的短文,供同学们需要时有个性地点击选用。

事实上同学们需要掌握一些阅读理论和策略,也应该有自己合适的阅读习惯和方法。

这些短文的编写内容是从课文中引出来,也针对同学们的需要。

例如刚开学,有的同学尚未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就安排了《眼到心到手到》短文;针对阅读教学过分追求唯一答案,就安排了《诗无达诂》短文。

此外,还安排了诵读、熟读、略读、精读、速读、比较阅读、研究性阅读、欣赏性阅读以及古文今读等短文。

这样,阅读教学就不再是单一的精读,它还有其他阅读方法可供选择。

速读,对一些读书速度慢的同学是一个提醒。

诵读,对方言区农村同学特别重要。

熟读,可能是目前改变有些人阅读学习效益不佳的有效方法,等等。

二、存在的不足:1、古文的注解这套教材古诗文比重适中,选文精当,不仅注重对学生古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而且更注重对学生文化修养的提高。

[1]但其中古诗文注释中对通假字、古今字的处理存在着一些问题。

从编者的意图看,他们还是有意区分这两种不同的用字现象,在形式上则表现为用“通”表示通假字的本字和借字的关系,用“同”表示古今字的古字和今字的关系。

但在具体操作上对一些字的处理有些混乱。

一、选文版本有误粤教版的古诗文部分,在每篇的注释中都注明选文所依据的版本。

这个工作繁重复杂而又相当必要。

古诗文在传播过程中,常会出现讹误、衍文、脱字等现象,因此产生了版本的问题。

只有选择最靠近写作年代的版本,才能保证误差的最小化。

但是即使年代再接近,有时候也难免出现问题,所以还得参照后人的训诂考证。

粤教版第四册选了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一文,并在注释①中注明:选自《旧唐书·魏征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在文章的第二段有这样一句话:“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课下的注释注为:吴国和越国也会联合成一个整体。

吴、越是春秋时期东南方的两个相邻的国家,世代为仇,争战不休。

此言谬矣。

翻开中华书局1975年版的《旧唐书》,明明是“竭诚则胡越为一体”。

再看1990年中华书局出版的由骈宇骞、骈骅编著的《贞观政要》,亦写作“胡越”。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笔者推测大概是承人教版的错误而来的。

人教版在教材中也收入此篇,但是选择的版本是晚清时期编的《魏郑文公集》。

在此书中,“胡越”是写成“吴越”的,但是这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物,原文并非如此。

清朝的皇室是满族血统,属“胡”、“夷”、“鞑虏”,故而凡古书中出现相关的字,清代都视为忌讳,一律删改。

鄂昌因《塞上吟》一诗中称蒙古人为“胡儿”,被乾隆认为是“悖逆”、“影射讥讽”而被处死。

所以“胡越”就被改成了“吴越”。

其实这个错误也发生在苏教版教材上,他们选了清代康熙年间由董洁领衔主编的《全唐文》,里面也是写作“吴越”的。

明白了“吴越”乃“胡越”之误,那么“胡越”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元代戈直《贞观治要》注为“胡越者,极南北之间,言至异可同也”,这就与什么吴国、越国的大相径庭了。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白居易《琵琶行》一诗中。

编者所选版本是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出版的《白氏长庆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