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成都市普通高中

成都市普通高中

成都市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指导意见成都市教科院体育组张晓虹在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以及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精神及学科指导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特提出成都市普通高中新课程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

一、读懂课程性质、领会课程理念、把握课程目标。

本次高中体育课程改革,在诸多方面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将课程的性质定位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高中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程,鲜明地突出了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

强调体能的增强、技能的掌握和健康理念、行为、意识的形成。

应因此决定了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与学的主要手段,是体能的练习、运动技能的学习及参与运动的行为。

在这一过程的学习中,主要是使学生较为深入、系统地学习和掌握自己所选择的运动项目知识和技能,旨在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强调加强对学生进行健康专题知识的强化学习;以此奠定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意识和行为。

课程理念(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里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的,力图构建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有机结合的课程结构,融合学生身心发展密切相关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关注学生健康意识和良好生活方式的形成。

无论学生选择何种运动项目进行学习,都要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健康体魄,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

这是本轮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需要引起高中体育教师的高度注意。

(二)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大胆改革,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体现课程的时代性。

在课程内容方面,重视改造传统项目和引入新兴运动项目,精选适应时代要求的、有利于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作为学习内容;在教学方式方面,力求改变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改变过于强调讲解、示范的教学形式,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的良好的教学氛围。

(三)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根据高中生生理、心理日趋成熟的特点,十分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重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以促进学生学会学习,提高体育学习和增进健康的能力。

因此,从课程设计到课程实施的各环节,在注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情感和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主动构建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提高批判性思维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

(四)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本次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运动爱好和专长,促进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课程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更新,都特别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促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以全面发展体能和提高所学的运动技能水平,培养积极的自我价值感,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课程目标从两个层面进行阐述(一)课程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加深对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学会体育学习及其评价,增强体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人际交往技能和团队意识;具有健康素养,塑造健康体魄,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人生态度。

(二)课程具体目标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方面的具体目标描述来体现。

运动参与:通过该课程学习,学生自觉参与体育锻炼并应用科学的方法参加体育锻炼运动技能:通过该课程学习,学生达到应用运动基础知识并掌握和运用运动技能和具有安全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身体健康:通过该课程学习,学生达到全面发展体能获得提高预防疾病的意识和能力,正确理解营养、环境和生活方式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了解我国传统养生保健方法与现代体育锻炼方法的异同。

心理健康:通过该课程学习,学生达到培养积极的自我价值感和提高调控情绪的能力并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具有预防心理障碍和保持心理健康的能力社会适应:通过该课程学习,学生达到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具有积极的社会责任感。

二、理解课程结构、把握内容标准、研究、设计教学实施1、高中新课程改革将实行学分管理制,在整个高中的116个必修学分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学分为11分。

高中体育新课程结构分为必修和选修。

必修含必修必选和必修选项;其中必修必选课程占了2个学分由水平五田径类项目系列占1学分(18学时),健康教育专题系列占1学分(18学时)。

必修选项课程占了9个学分,每个学分18学时共计162学时,内容从水平五的六个运动技能系列中选修9个模块获得9学分。

水平五是全体高中学生共同的必修内容,完成一个模块学习考核合格取得一个学分;高中三年每个学生必须修满11个学分。

更多学分;建议有志于向体育运动及相关专业方向发展的学生,至少再选择5个学分以上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进行学习。

3、学生可以将水平六作为选修进一步学习的内容(在运动技能的学习中,应建议学生选择水平五已学过的同一运动项目进行学习,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在该项目的运动技能水平),也可以选学水平五中其他运动项目中的模块。

4、对于学生的选项,教师要做好指导工作,让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特点及学校提供的项目合理选择。

高中三年的体育选项学习可重复选择学习内容但建议在必修选项项目系列中低不少于两项,高不超过五项选择学习。

课程模块教学设置、课时安排及教学建议: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设有七个必修、必选和必修、选项系列供学生选择学习,其中六个运动系列又包括若干项目。

新课程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和兴趣、爱好选择学习内容。

学校应根据场地、器材、师资等条件,同时结合学生兴趣爱好,尽可能多地开设专项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运动系列学分每学期每个学生可以选修2个学分。

1、健康教育系列1个学分建议安排在高中三年中完成。

2、健康教育模块教育目标建议:以提高预防疾病的意识与能力;理解营养、环境和生活方式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具有预防心理障碍和保持心理健康的能力;具有积极的社会责任感为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放在: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良好的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增进健康的方法上。

3、教学建议体育教师与校医、心理教师相结合执教4、考评建议:学期结束,问卷测试,测试内容由教研组共同决定,形成题库备用。

5、教材内容选择建议如下表。

健康教育系列选题6、课时安排,建议有条件的学校把周课时安排与活动课连接,照顾运动技术学习的特殊性。

7、有条件的学校可进行学期或学年大单元模块教学:在规定的七个运动系列项目中至少选择四个以上运动系列项目的内容,由不同教师对设定的模块进行教学。

例如:男生设立足球、篮球、田径、游泳等项目;女生设立排球、艺术体操(形体操)、游泳、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等。

8、分班根据各学校的条件和模块教学的需要,可采用按年级男、女分班或单班、走班等多种形式。

9、建立集体备课组,教研活动专题化。

集体备课是培养青年教师的重要场所,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保证,学校要加强体育教研、集体备课的管理、建设和要求,教研活动要侧重于教学问题的研究,集体备课要侧重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法学法、重难点、学情分析、项目设置等的研究。

10、观摩、研讨、交流可以分享他人经验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建议青年教师(教龄三年以下)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6节,教龄三年以上的教师不少于10节,11、把握选项工作的导向。

在选项上采用每学年进行一次选择,每学期进行一次微调的方式,既能尽量满足学生学习兴趣需要,又能根据需要合理配置场地器材,例如,在选项开始时,如果首要选择“篮球项目”的人数过多,教师可从中分流出第二选项为“排球”的学生,实行排球、篮球连修的选项,合理地配置资源。

如果出现某一项选择人数过多的倾向,超出器材配置和场地的负荷,体育教研组和备课组就要加强其它项目的设置,引导学生选择适合的项目。

12、不论采用那种方式进行教学,要求教研组要根据本校学生实际制定合理可行的水平教学计划,在此基础上每个模块根据水平计划授课教师要制定单元计划、课时计划;且目标层层递进、线条清楚、完整、体现运动技术教学的系统性、可操作性强。

13、注意模块教学内容的科学合理构建,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学校的实际设置;根据学生的学习设计;模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进行调整、更新和替换。

以模块为基础开展教学时,还应当在模块中配以身体素质课课练,以起到互补作用。

其次模块的设置要有梯度,也就是说同一模块要有不同层次的递进单元设计,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14、课堂教学过程紧凑、连贯、严密。

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安排合理、科学(新授课:20——25% 115——125次/分;复习课:30——40% 125——140次/分;综合课:25——30% 120——135次/分),杜绝“放羊课”。

15、教学模块与课时安排建议:教学模块与课时安排三、研究、设置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又一难点之一。

怎么评价一个模块学习的完成情况和目标达成情况,即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学生才能获得1个学分,这需要体育教师们在实践中积累新经验,探索新路子。

下面就教学评价和学分认定提出实施建议。

1、高中体育与健康需要多种评价方式和策略的相互配合,一个模块的目标达成情况应考虑三个层面:一是学生在学习体育知识与技能过程中体能状况;二是学生掌握运动技术、技能的情况;三是领域目标的达成情况。

我们建议在第一个目标层面,采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中的运动素质测试标准予以判定;在第二个目标层面,由体育教师采用技能评定的办法予以判定(具体评价时可采用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这是专业体育教师都能做到的,);在第三个目标层面,主要通过学习过程评价综合判定。

三者分数加权之合,得到学生的模块学习成绩。

模块学习成绩总计100分,70分以上可以获得一个学分。

2、学习态度;模块知识理解程度;学习过程评价三方面构成该20%分分值,首先参与模块学习不得少于2/3课时,其次在学习中、计划范围测评、监测及生评、师评达到合格。

3、体能测试项目的选择,每学期由体育教师自行选择确定项目或在每一模块中根据该技能要求,由体育教师自行选择确定项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