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铁路双线特大桥施工组织设计

铁路双线特大桥施工组织设计

同烘双线特大桥施工组织设计1、编制依据、编制范围1.1编制依据(1)新建铁路云桂线云南段施工同烘双线特大桥咨询图(2)客运专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13-2005(3)新建云桂铁路指导性施组和招标文件(4)客运专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

铁建设〔2005〕160号(5)国家及相关部委颁布的法律、法规和铁道部颁布的现行设计规范、施工规范、技术指南、验收标准及其它有关文件资料(6)施工现场实地勘察及周围地理环境情况(7)本标段总体工期安排(8)投标人依据GB/T19001--2000质量标准体系、GB/T2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和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标准建立的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管理体系和《程序文件》。

1.2编制范围本施组适用于新建云桂铁路(云南段)站前工程YGT-4标(线路起讫里程DK495+922.098~DK496+965.540)同烘双线特大桥。

2、工程概况及主要工程数量2.1工程概况由中铁十局集团公司承建的云桂铁路云南段站前YGT-4标段,起讫里程为DK473+300~DK539+120,正线长度65.82km,范围包括珠琳站(含)~幸福隧道出口。

途经广南县、砚山县、丘北县。

同烘双线特大桥位于云南省文山州丘北县天星乡同烘村,靠近中铁十局云桂铁路四标项目经理部二分部驻地,由二分部负责组织施工。

同烘双线特大桥0#台临近南丘隧道出口,桥梁跨越同烘村,桥位处跨部分民房、稻田、灌溉水渠及山地,桥梁中心里程:DK496+468,起始里程为DK495+922.098~DK496+965.540,桥梁全长1043.442m,孔跨布置为2*24+30*32m,24m及32m跨采用预制双线整孔箱梁,桥梁在老八坡预制场预制,运梁车运至现场架设。

本桥共33个墩台,采用矩形空心桥台,矩形墩,墩高29m以下为实心墩,墩高29m以上为空心墩,最高墩为17#~20#墩,墩高均为58m。

基础采用Φ1.25m、Φ1.5m钻(挖)孔桩,共327根,其中Φ1.25m钻孔桩长度为2830.6/137根,Φ1.5m钻孔桩长度为1896m/100根;Φ1.25m挖孔桩长度为521m/56根,Φ1.5m挖孔桩长度为294m/34根。

上部结构:梁体采用预制双线整孔简支箱梁,箱梁在老八坡梁场预制,采用运架一体机进行梁体运输和架设。

下部结构:矩形实心(空心)桥墩,钻孔灌注桩基础。

2.2主要技术指标(1)铁路等级 I级(2)正线数目双线,线间距4.6m(3)设计时速客货共线200km/h,预留250km/h客专条件(4)设计活载中-活载设计;ZK活载校核(5)轨道结构类型无碴轨道,跨区间无缝线路(6)牵引种类电力2.3主要工程数量见表2.3-1主要工程数量表。

2.4地区自然条件2.4.1地形、地貌新建云桂铁路全线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省界~广南,线路走形于云桂高原与广西盆地间的斜坡地带,即两大地貌单元的过渡区,沿线地形起伏剧烈,属于典型的山岭重丘区。

本工程所经区域线路基本走行云贵高原面,高原地貌由低中山、丘陵和高原盆地及农田组成。

2.4.2自然地理特征2.4.2.1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云桂线是目前国内艰险山区地形地质条件极其复杂的一条铁路。

沿线地形、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区域地质作用剧烈,碳酸岩分布广泛,不良地质特别发育,地质灾害发生频繁,类型众多。

沿线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有活动断裂与地震、岩溶、滑坡、危岩落石与岩堆、顺层、砂土液化、水库坍岸、有害气体、高地温与高地应力等不良地质现象,以及人工弃填土、软土、松软土、膨胀岩土、红黏土等特殊岩土。

沿线地下水主要有第四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及岩溶水三类。

第四系孔隙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松散层中,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水量随季节变化,埋深不等,局部有小泉或湿地分布。

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碎屑岩的节理裂隙及构造破碎带中,其富水性受区域构造形表2.3-1主要工程数量表态、基岩节理裂隙发育程度及完整性控制,主要受大气降雨补给。

岩溶水:主要发育于碳酸盐岩地段,水量较丰富,分布不均匀,受岩溶发育形态及程度控制,接受大气降雨补给。

沿线上第三系(N)、三叠系火把冲组(T3h)、二叠系倒石头组(P1d)、石炭系大塘组万寿山段(C1dw)含煤或褐煤地层,下第三系路美邑组下段(E2la)、志留系玉龙寺组(S3y)含石膏地层,三叠系法朗组下段(T2fa)炭质灰岩、二叠系吴家坪组(P2w)含炭质页岩或煤线地层,以及部分含铁、铜、锰、金矿的侵入岩地层,其地下水一般对混凝土结构具硫酸盐侵蚀或酸性侵蚀,环境作用等级为H1~H2。

2.4.2.2气候、气象本标段工程所经区域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直接承受印度洋及太平洋水汽补给年平均气温16.8℃。

最高温度36.7℃,最低温度-5.5℃,年平均降雨量1034.8mm,相对湿度70~80%。

2.4.2.3地震动参数沿线通过地区多为Ⅵ、Ⅶ、Ⅷ度地震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0.15g,VIII度地震区则分布于云南境内弥勒至昆明南站间的南北向构造带中,其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20g,局部0.30g。

其中,小江断裂近期以来,活动强烈,是本线通过的强震带,沿该断裂带一线自北而南,是云南历史上强震集中而又频发的地区。

2.4.3施工条件2.4.3.1交通运输本桥桥址处为山区丘陵、谷地间杂农田,地形复杂。

施工便道利用出丘北县城经S206省道转入至天星镇的农村公路,该段路采用混凝土路面,可满足施工车辆通行要求;从天星镇至法白村为乡村原有道路,路面为泥结碎石路面,急弯陡坡较多,基本满足施工车辆通行要求;从法白村口至桥位处为扩建便道,便道长度约4km(路面较平缓,泥结碎石路面,局部需拓宽和增加安全保障措施),施工车辆经新修便道引入施工区域,均在适合地段每隔500米设置错车平台。

本桥小里程处墩台施工便道为扩建同烘村庄内原有村路,大里程处墩台施工便道为扩建原有村道,局部位置临时租用土地。

为减小便道坡率,大堤挖土进行降坡处理,保证坡率控制在10%以内。

2.4.3.2施工场地本工程地处云南省艰险山区地段,桥梁跨越同烘村,桥位处跨部分民房、稻田、灌溉水渠及山地,地形条件变化大,地基处理工程量多,拆迁、改移道路、沟渠数量极多,施工场地干扰大,临时工程量大,修筑难度高。

2.4.3.3施工用水本工程施工用水以当地水源为主,本桥跨中部分为稻田,地下水丰富,并有一条小河穿流其中,日常施工用水较丰富。

搅拌站用水拟在经理部二分部驻地搅拌站西北方向靠近驻地围墙边砌筑蓄水池,收集自然降水及围墙外河沟流水作为主要施工水源,并埋设专用供水管道连接蚌蛾村水塘,防止施工高峰期或旱季水源不足影响搅拌站正常工作。

2.4.3.4施工用电本线路地处山区,交通困难,施工用电量大,地方电源电容小,施工供电难度很大。

施工用电的解决对整个工程顺利实施的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施工用电主要采用法白10KV电力线路就近接入,施工区设置S11-630/10变压器一台,生产用电直接由变压器引入施工区域满足施工需求。

2.4.3.5施工通讯本工程所在施工区域移动信号较差,现正与移动公司协调解决,保证现场移动信号畅通。

架子队驻地开通宽带网线,通过互联网与经理部、监理站及业主相连,实现信息沟通。

3、施工总体部署本桥离二分部驻地较近,桥梁架子队及钢筋棚、搅拌站等均设置于二分部驻地内,见附图1:《同烘双线特大桥总平面布置图》。

3.1工程特点、重点及难点3.1.1 工程特点⑴、技术标准高云桂铁路线路标准高,本工程为客货共线,设计时速200km/h,预留250km/h。

桥梁主要承重结构需满足100年使用期要求,对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施工工艺、质量控制提出了较高的标准和要求。

⑵、施工难度大同烘双线特大桥横跨同烘村,部分桥墩侵占民房、灌溉水沟、稻田及地方道路、学校,房屋拆迁、道路改移、沟渠改移等工程量极大,施工干扰极大;本桥所处区域地质情况复杂,岩溶发育,钻(挖)孔桩施工时注意有害气体的检测。

本桥桥址处为山区丘陵、谷地间杂农田,地形复杂,施工便道修筑难度较大。

3.1.2重点及难点工程本桥3#、4#、8-25#、27-30#墩均为空心墩,墩高均在29m以上,最高处桥墩为17-20#墩,桥墩高度为58m。

其余桥墩为实心墩。

空心高墩的施工控制难度大、操作难度高、安全防护要求高,为本桥的重难点工程。

3.2工期安排桥涵施工按照平行流水展开施工,施工范围内桥梁下部结构按先墩、后台,先连续梁墩台施工、后其它墩台的顺序,对工期要求较紧的墩台,采取先安排开工,桩基基础优先选择冲击钻机施工,每墩安排两台钻机,同时展开施工。

本桥梁工程工期计划:集中人员、机械配置,早开工、早完工。

本桥计划于2010年7月25日开工,墩台主体于2012年5月31日前施工完毕,然后随着现场具备梁板架设条件时开始梁板架设,桥面系施工紧随其后,最后开始附属工程施工。

施工准备: 2010年7月10日~2010年7月25日挖孔桩施工:2010年7月25日~2010年12月25日钻孔桩施工:2010年8月1日~2010年2月1日承台施工: 2010年8月20日~2011年3月20日墩台身施工: 2010年9月1日~2012年5月31日架梁施工:根据现场架设条件统一安排。

桥面系工程:与架梁同时平行作业,60天内完成。

3.3 施工队伍布署3.3.1施工组织机构及职责3.3.1.1施工组织机构根据铁道部铁建设〔2007〕51号《关于积极倡导架子队管理模式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要求,我公司将在项目经理部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项目总工、书记和副经理为副组长,以及综合部、安全质量环保部、工程技术部、计划合同部、物资部、项目部中心实验室等职能部门负责人为组员的架子队管理小组,对架子队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和服务。

为使工程安全、优质、快速地完成,我分部选派专人负责本项工作,组织桥梁架子队负责本桥的施工及技术管理工作。

组织机构设置为:由分部副经理陈新担任现场施工负责人,工程部部长宋祖根担任技术负责人,并配备施工员4人(夜班2人)、技术员4人、测工4人、专职质检员1人、专职安全员1人。

现场施工在架子队各班组的统一领导下进行,架子队队长严格把关。

现场组织机构详见图3.3-1。

图3.3-1:现场组织机构图3.3.1.2部门及人员职责分工各级领导是负责工程质量的梯次责任主体:项目经理对质量工作全权负责,对各项质量活动进行组织、推动、决策、监督、考核,对本工程质量负责;常务副经理、副经理、总工程师对照质量目标,贯彻落实工程质量措施,督促、检查、领导管段内的质量工作,对管段内工程质量达标负责;架子队长对所辖管段的工程质量负责,具体组织工程质量措施的实施,强化对施工过程的控制。

领导分级负责、逐层保证,把工程质量的优劣列为考核领导业绩的重要内容,形成层层包保、逐级负责的局面,为实现工程质量创优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