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节材技术措施指引(试行)编制绿色建筑推进小组发布日期:2012年6月15日目录1总则2一般要求3建筑方面4结构方面5机电方面6景观方面7其他方面8附则1.总则1.1为加强绿色建筑节材技术管控,提升集团成本方面的核心竞争力,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政府有关条例、规、标准、规定,结合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积累的节材经验制定本指引。
1.2绿色建筑节材等于节财。
技术运用水平决定了一个企业底盘的高低,技术化节材水平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个房地产公司成本控制能力的大小。
据初步测算,通过建筑、结构、机电等方面的设计优化,城市综合体每平米通常可节约建安成本200元以上。
1.3绿色建筑节材等于节能。
水泥、钢材、玻璃、面砖、沙石等主要建材在生产过程中不仅消耗了大量能源,而且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绿色建筑节材将极降低自然与环境负荷。
1.4绿色建筑节材强调设计先行。
由于设计阶段决定了建安成本的75%或以上,应通过跨专业沟通与互动、技术经济比较与精细化设计,加强设计阶段的节材技术管控。
2.一般要求2.1各项目应结合日常工作加强节材技术、方法、经验和案例的积累与分享,以不断提升集团绿色建筑节材技术管控能力。
2.2各项目应将相应技术措施与要求列入相应设计任务书、招标文件和合同中,并选择具有丰富节材经验和相应节材能力的设计单位。
2.3绿色建筑节材技术管控需要大量的、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必要时可依托外部咨询公司,形成设计监理机制。
3.建筑方面3.1竖向规划3.1.1恶劣地质条件(软土、溶洞、滑坡、膨胀土、地下水、地面沉陷等)拿地前通盘考虑,拿地后谨慎利用、因地制宜利用,条件许可时也可适当规避,避免基础比房子贵的尴尬局面。
3.1.2竖向规划宜甲方、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共同商定,总图等专业应提前节介入方案设计等环节,动态控制。
3.1.3结合周边道路标高、市政管网标高等,按土方量最小原则确定场地标高并尽可能就地平衡,场地标高严禁随意变动,特别是大面积平坦场地。
3.1.4应尽量利用重力自流排水,避免设置污水泵站、排涝泵站等提水设施,如设置排涝泵站则应充分利用水体、坑塘、洼地的蓄洪功能降低泵站装机容量。
3.1.5土方规划应结合人工山体、水体等景观措施进行,就地平衡,避免二次倒运。
3.1.6充分利用原有地貌及场地上有价值的树木、水塘、水系等,避免大开挖高填方。
3.1.7山地项目应提前进行排洪规划并预埋涵管,以便挖方就地回填山谷重构,节约成本。
3.1.8山地项目竖向规划完成后才能进行建筑布置,切忌以平地思维布置山地建筑。
3.1.9绝大部分山地项目户型与地形结合不好,应根据竖向规划确定产品类型,确定经济的平台高差,避免大开挖高填方。
3.1.10山地项目可利用填方区布置地下室,结合实际地形确定赠送面积。
3.1.11边坡支护成本:自然放坡<预应力锚杆+混凝土喷射<毛石挡土墙<钢筋混凝土挡土墙。
结合实际地质及高差尽量自然放坡,尽量减少钢筋混凝土挡土墙、护壁数量,边坡支护方式宜进行多方案经济性比较。
3.1.12土方施工应严禁施工单位超挖、超填或随意加大爆破药量,以节约土方量。
3.2市政路网3.2.1路网结构宜多方案比较,结合竖向与总平面规划,优化路网结构,优化平面线形,节省路网长度与宽度,减少挡土墙、边坡数量与高度,增加可透水的软景面积。
3.2.2山地项目路网规划必须因地制宜,避免大开挖高填方。
3.2.3山地项目道路坡度不应强求平缓,可因地制宜,从大确定(如11%的坡度),以节约工程量。
3.2.4适当控制出入口数量与宽度,以节约成本。
3.2.5临时道路(围墙/绿化)应与永久道路协调,避免浪费。
3.2.6雨水口设置的位置必须准确,以避免浪费。
3.2.7消防车道尽量避开地下车库。
3.2.8从面层材料(石材、沥青混凝土、混凝土等)、结构层和面层厚度(人行、车行、消防等)、路牙石(石材、混凝土等)等方面优化道路断面。
3.2.9可利用小区规划道路作为施工道路,以加速路基降结。
3.2.10道路施工时宜先施工基层和相应市政管线,待项目基本完工时再施工面层,以节约面层返修成本,尤其是底层项目。
3.3市政管网3.3.1泵房、机房、开闭站与配电设备(高压柜、变压器、低压柜、柴油发电机组等)进行多方案(项目集中布设、分期集中布设、分散布设)经济性比较,并结合泵房、变配电站、机房等的布设,综合优化管网布局,节省管网(给排水、强弱电网等)长度,条件许可时多期共用或与相邻项目合用开闭站等设施。
3.3.2中水处理站位置与负荷中心协调,以节约管线长度。
3.3.3普通住宅小区(多栋)供电尽量少用纯放射方式供电,可采用放射与串联相结合的方式供电。
3.3.4尽量少在路面下埋设管线及相应管井,以减少加固费用。
3.3.5雨水管可通过筛孔就地下渗,从而减少管径。
3.3.6低层建筑地下室可考虑不设卫生间等洗浴设施,以免因局部排水需要造成小区污水等管网整体下沉、埋设过深。
3.4单体布置3.4.1冬季朝向有利于日照并避开主导风向,夏季则利于自然通风,以降低照明与空调负荷。
3.4.2由于六层以下住宅可不设电梯,十一层及十一层以下的单元式住宅可不设封闭楼梯间和消防电梯,十八层及十八层以下的单元式住宅可不设防烟楼梯间、可不设两根消防给水竖管、可不将耐火等级提升为一级、防火分区可由1000m2加大到1500m2、条件许可时可仅设一个安全出口,建筑高度不超过1OOm的高层建筑可不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可不设避难层。
建筑高度超过80m(约25层)含钢量增加约5kg/m2。
相应层数区间,建筑层数应向高限靠拢。
3.5层高3.5.1一般高层建筑竖向墙柱的含钢量为20~25kg/m2,每增加100mm,含钢量增加1kg/m2,钢筋成本增加约6元/m2,整体成本增加约20元/m2。
普通住宅一般≤2.9m,除非十分必要避免取3m以上层高。
3.5.2架空层层高一般≤5.8m、≥4.5m。
3.5.3电梯井的“底坑”与“顶层”高度能满足主要品牌的技术要求即可,不应盲目加高或加深。
3.5.4在层高一定的情况下保证净高的措施如:3.5.4.1核减荷载。
3.5.4.2管线综合,如风管尽量扁平,空调双管并行,主管尽量沿走道布设等,避免各专业单独占用一个竖向空间等。
3.5.4.3主梁与主风管平行布置,占用同一个高度区间。
3.5.4.4井字梁。
3.5.4.5适当调整柱网。
3.5.4.6梁少许上翻至垫层,如剪力墙结构设地暖的住宅可利用地暖层高度将梁上翻50mm~80mm,地暖管线从梁上或墙肢处穿过。
3.5.4.7变截面梁,如竖向加腋、水平加腋、局部缺口等。
3.5.4.8梁上留洞穿管。
3.5.4.9高边框架梁低框架梁。
3.5.4.10连续梁。
3.5.4.11计算时考虑梁端刚域以降低梁高。
3.5.4.12带柱帽的无梁楼盖。
3.5.4.13增加剪力墙的抗侧刚度,如框架结构改为框剪结构、框剪结构改为框筒或筒中筒结构。
3.5.4.14调整建筑方案,如减小高宽比、分散布置机房和管井等。
3.5.4.15预应力梁。
3.5.4.16劲性梁(混凝土包型钢)。
3.5.4.17钢梁。
3.5.4.18增加阻尼等减震装置。
3.5.4.19局部层高要求较高时相应楼地面局部下沉。
3.6体型系数3.6.1平面长宽比宜综合权衡,平面长宽比较大的建筑物,不论其是否超长,由于两主轴方向的动力特性(整体刚度)相差甚远,在水平力(风力或地震)作用下,两向构件受力的不均匀造成配筋不均匀。
3.6.2为保证结构整体稳定并控制结构侧向位移,高宽比越大、抗侧力构件(如剪力墙等)越多,用钢量相对平面长宽比接近的建筑物越大,高宽比超过6~7,含钢量增加5~7.5kg/m2,6度和7度区高宽比宜≤6,8度区高宽比≤5。
3.6.3平面不规则3.6.3.1平面越不规则用钢量越多,如扭转不规则:单向偶然偏心地震作用下的位移比超过1.2。
凹凸不规则:平面太狭长L/B>6、凹进太多l/Bmax >0.35、凸出太细l/b >2.0。
楼板局部不连续:有效宽度Be小于典型宽度B的50%或开洞面积At大于楼面面积A的30,有效净宽度Be小于5米或一侧楼板最小有效宽度小于2米。
平面不规则导致的超限审查(如同时具有两项以上的平面、竖向不规则等),含钢量增加5~7.5kg/m2。
3.6.3.2在一个独立结构单元,平面布置力求简单、规则、对称,避免应力集中的凹角和狭长的缩颈部位。
3.6.3.3避免在凹角和端部设置楼、电梯间。
3.6.3.4避免楼、电梯间偏置以防平面偏心产生结构扭转。
3.6.3.5平面突出部分长度满足规限值要求,如6度设防时局部凹进深度不超过相应投影方向尺寸的35%、局部凸出部位长宽比≤2、开洞面积小于该层楼面面积的30%等。
3.6.4竖向不规则3.6.4.1包括该层的侧向刚度小于相邻上一层的70%,或小于其相邻三个楼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
除顶层外,局部收进的水平向尺寸大于相邻下一层的25%。
竖向抗侧力构件(柱、抗震墙、抗震支撑等)的力由水平转换构件(梁、桁架等)向下传递。
抗侧力结构的层面受剪承载力小于相邻上一楼层的80%。
竖向不规则将导致用钢量大幅增加。
3.6.4.2竖向体型尽量避免外挑,收也不宜过多、过急,力求刚度均匀、渐变,避免出现薄弱层,避免产生变形集中。
3.6.4.3立面收进深度度满足规限值要求,如局部收进的水平向尺寸小于相邻下一层的25%。
3.7转换层3.7.1转换层的含钢量(300~500kg/m2)、混凝土含量(0.9~1.2m3/m2)、模板含量分别是标准层的6~8倍、2~3倍、2~3倍,如相应增量成本不能确保回收,则尽量不设转换层或减少转换面积。
3.7.2如设转换层则可采用梁板式结构并尽量扩大转换层影响面积,如适当提高转换界面高度。
3.8停车位/库3.8.1设置适宜的户均停车位。
3.8.2地下停车位建安成本10万元左右/个,地面停车位建安成本1万元左右/个,停车位成本:地面<首层架空<地上独立车库<半地下<全地下,在不影响产品品质的前提下,可适当减少地下停车位。
3.8.3地面停车位可从面层材料(石材、混凝土、建菱砖、混凝土植草砖、塑料植草砖等)、结构层和面层厚度(是否停大型车辆等)、路牙石(石材、混凝土)等方面优化。
3.8.4停车位面积3.8.4.1视人防地下室面积比例,单个停车位面积可控制在27~35m2。
当地下车库与上部结构完全脱开时,停车位面积可≤25 。
3.8.4.2车道转弯半径一般为3.9~4.2m。
3.8.4.3车行道(垂直式后退停车)一般6 m宽,满足规(垂直式后退停车车行道最小宽度:微型车为4.5米,小型车为5.5米)要求即可。
3.8.4.4车行道避免靠外墙布置。
3.8.4.5车位避免平行或斜向布置。
3.8.4.6可采用立体停车方案并尽量提高每组停车设施存放的车辆,以提高停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