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年级语文下册│5.古诗词三首(教案)【2019新人教版】

五年级语文下册│5.古诗词三首(教案)【2019新人教版】

5.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古诗生字,会书写“蓑”,准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2.通过注释以及边读边想象的方法,感知诗歌大意,且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意境,渗透学习古诗。

3.感受、体验诗歌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感悟诗人情怀。

教学过程课前:欣赏一曲笛子独奏——《小放牛》。

同学们,让我们先来欣赏一曲笛子独奏——《小放牛》。

上课:一、启:牧童身影越千年我看同学们刚才很陶醉的样子,说说吧,这样的曲子,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这悠扬的笛声自然而然地就让我们联想到了牧童放牛的画面,我们学过一首写牧童的诗,还记得吗?指名背。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袁枚《所见》今天,我们也要学一首与牧童有关的诗。

题目就叫《牧童》。

二、承:牧童身影整体显1.(出示)自己先读读吧,读上两至三遍,把它读正确,读通顺。

(读诗一定要投入,就像你们现在这状态,非常好。

2.指名诵读:谁来单独为大家读读正音:这个“蓑”字,是平舌音,写的时候要注意它是草字头,有一种草就叫蓑衣草呢!用手指书空一遍,可别漏了中间的一横。

(过渡:一丝不苟,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还要读出节奏和味道来。

师声配合读。

3.齐读:好,我们一起来读读过渡:诗就是这样,读出味道,读出节奏。

读诗不仅要读出味道,读出节奏,还要读出感觉,读出画面。

你读后眼前有怎样的画面?指名说。

三、入:牧童身影在眼前过渡:刚才我们看到的是远景,现在就象拍电影一样,让我们把镜头慢慢拉近。

你肯定会有新的收获。

静静默读,一边读一边想像画面,看哪些字词激起了你的想像?A 草铺横野六七里“铺”(草长得很茂盛,像平铺开一样)1.指名说,你找得很好,(板书“铺”字)我们平时铺什么?2.出示:草长横野六七里草冒横野六七里草铺横野六七里与“长、冒”比较,铺感受到草的多和广。

再读这一句学生说道六七里:真的六七里吗?“六七里”在这里是虚指,就是说呀,这原野——非常广阔,你读读。

铺得再广阔些,再读。

3.看着这样的原野,你脑海中会出现哪些词,指名说。

出示:郁郁葱葱青草繁茂绿茵遍野绿毡铺地绿草如毯铺青迭翠绿草如茵一碧千里生机盎然绿草茸茸绿草如毡( 草地仿佛一块无暇的绿毡,在铺展。

郁郁葱葱像碧绿的画卷在铺展再读4.在这么广阔的草地上,牧童可能会做些什么呢?小结:对,牧童就是这样,在原野上自在地玩,自由地乐。

这广阔的原野带给了牧童多少的乐趣啊,一起读读这句板书:自由!过渡:一个“铺”字激活了我们想象,再往下读读,让我们再往下读读,我们还看到怎样的画面?B 笛弄晚风三四声“弄”:(板书“弄”字)1.组词:诗中弄笛就是——(玩弄笛子)怎样就叫“逗弄、玩弄”笛子呢?这问题不急着回答。

也许读懂了这句诗你也就明白了弄字。

2.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北宋]雷震《村晚》看看注释,你读懂这句了吗?不成曲调,想怎么吹就怎么吹。

这就是“短笛无腔信口吹。

”“笛弄”就是-“短笛无腔信口吹”啊。

指导朗读:笛声高了,引读笛弄晚风三四声低了引读3.(联系生活)我们班很多孩子也在学乐器!那你们学乐器能不能说“弄”?(时间、地点、目的、心情)根据学生所说的,给予回应:你说的是地点不同哦,你是为了形成一样技能,目的不一样啊心态也不一样呢4.我听出来了,他的弄笛比我们多了几分轻松,几分自由,少了几分压力,几分紧张。

心情也是自由自在啊!这就是““笛弄”啊。

板书:自在!再读“笛弄晚风三四声”过渡:看到牧童在晚风中怎样吹笛子了吗?请你把看到的写下来。

5.写话你可以写第一句,也可以写第二句,能干的同学也可以把第一、二句都写下来。

要做到下笔如有神。

6.交流。

回读第一二句。

7.拓展:刚才,你们这么一想象啊,牧童仿佛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出示画面),他也出现在其他诗人的诗句里:(师读)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

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你也读读,(生读……)见到牧童了吗?他正干吗呢?是呀,牧童骑着牛,披着蓑衣,吹着短笛,游荡在青山青草里。

这样的生活不是神仙,胜似神仙哪,我们一起读: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

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带着对这两幅画的美好印象,让我们再读吕岩的这两句诗,读出牧童的悠闲与自在:(齐读两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过渡:你还看到了什么画面?哪个字又激活了你的想象?C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1.请你看看插图,你仿佛又看到了怎样的话面?指名说。

再读诗句: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2.卧:想象一下,他是怎么卧的?他就是这样,随心所欲地,想怎么卧就怎么卧,多自在啊,谁读读这句?透过插图和这个卧字,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板书:悠闲这么自在的感觉,我们一起在读中享受3.有诗人直接写出了他的悠闲和自在。

:引入,师读: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

何人得似尔(你),无是亦无非。

(生交流)自己读一读(……)什么意思?你读明白了吗?谁能像你这样,过着无是无非的生活呢!4.是啊,何人得似尔,引读: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何人得似尔,引读: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5.(音乐起)来,让我们连起来读整首诗,再次体会牧童的这份悠闲与自在。

四、合:牧童身影在人间1.通过刚才的学,诗人笔下的牧童仿佛就在我们面前闪现。

吕岩为什么会写这样的牧童呢?让我们看一下吕岩的资料吕岩:字洞宾,唐代末年进士,当过两次县令。

正遇到农民起义,兵荒马乱的,带领家人逃跑,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传说到山中学道,不知所终。

2.这回你知道他为什么写牧童了么?——吕岩渴望过上这样休闲自在的生活。

3.总结:其实,向往这样的生活的又何止吕岩一人呢?刚才我们在学习《牧童>诗的过程中,读到了栖蟾的几句诗,连起来其实就是一首完整的诗,题目也叫《牧童》。

(出示)让我们一起连起来读读——(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北宋]雷震《村晚》) 回读生齐读: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清]4.这些诗都是写牧童的。

有位专家他专门做过一个统计,在古人的诗作中以牧童为主题的诗在不同的朝代中曾出现过二十多次。

诗人想表达的都是对乡村牧童生活的向往啊。

而这二十多首写牧童的诗,都是表达对自由自在的田园的向往和追求。

像这样写牧童的诗,它不仅仅是一个个方块的文字,也不仅仅是文学作品,它更是我们中国特有的文化。

板书:文化5.如果你以后再听到短笛声,——你可能会想起一个人——(生:吕岩);你可能会在心中念起一首诗——(生背诵《牧童》,再齐背诵。

) 师:从此,你对牧童不再陌生,尽管你们相隔千年。

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也相信写牧童的诗还会延续,写牧童的歌不会间断。

6.作业菜单:选做(1)课外收集以牧童为主题的诗,与同学分享感受。

(2)把《牧童》改写成一篇小短文。

(3)默写《牧童》。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写的意境,感受小童形象,体会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及不泯童心,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意思,想象诗中意境,感受小童形象,体会诗中情感,有感情地诵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古诗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受到美的熏陶。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间心灵对话的过程,古诗教学也是如此。

要结合古诗凝练含蓄、意在言外、言约而旨丰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古诗的方法,引领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改变古诗逐诗逐词逐句的教学方法。

注重诗中句与句间的整合,同体诗与诗内涵的延伸拓展。

另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尝试理解,在理解的过程中深入感悟,在感悟的过程中领略古诗的情感和意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对这首诗歌的教学,我觉得:①首先要注意对诗歌整体意思的把握;②要指导学生在一次次“创境想象”、“涵咏诵读”中,进入诗境,感受诗歌中的“儿童”形象——孩童无忧无虑、充满童稚和奇思妙想的形象,感悟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及不泯童心,品味童年生活的情趣;③最后通过“品味精妙诗句”、“整合品读”其他优秀的描写童真童趣的诗歌,加深对诗歌的喜欢,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引童趣:1.游戏“对诗”,激童趣:(1)师:众所周知中国乃诗的国度,今天我们就一起先来玩个“对诗”游戏吧!(2)师说:“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生对:“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师说:“儿童疾走追黄蝶,”生对:“飞入菜花无处寻。

”师说:“儿童散学归来早,”生对:“忙趁东风放纸鸢。

”(3)师:真是对答如流呀!不知吟诵这些诗句时,你们心中有什么感受?【预设】生:袁枚的《所见》让我感受到童年生活的美好,孩子生活的无忧无虑。

师:能骑牛,唱歌、捕鸣蝉,哪一样不是充满童趣的呢?生:我就像杨万里笔下《宿新市徐公店》中的这个孩子,平常捉蜻蜓、逮蚂蚱,哪怕捉不到,摔个狗啃泥也是快乐的!师:蝴蝶是没抓到,可是快乐却已经装在我们心里了!生:我仿佛看到《村居》中的那群小伙伴正趁着明媚的春光自在地放风筝,我仿佛还听到他们银铃般的笑声呢!师:这么美的春光,放飞的岂只是纸鸢?放飞的还有无尽的童趣!2.师小结,引童趣:师:是啊,我们的童年时光也正像这一首首妙不可言的诗,只要我们用心去读,就能读出其中的无限乐趣。

今天,咱们就一起用心地读读诗人杨万里笔下的“童年”吧!3.老师板书课题,齐读,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板书课题:舟过安仁)【预设】生:读了诗题,我知道诗人乘舟路过安仁县。

生:从诗题中,我还知道这首诗描绘的可能是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的所见。

二、初读,感童趣:(一)初读感知,读准读通古诗: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古诗的节奏。

2.指名大声读这首诗。

【预设】关注“篙(gāo)、棹(zhào)”两个字的读音。

3.齐读全诗(二)结合注解、插图理解诗意:1.师:同学们读书的水平真高,一会儿就把这首古诗读通顺,读正确了!请同学们再轻轻读读这首古诗,结合课后注释或插图边读边想想每句的意思,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你们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生自主学习,再小组交流,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师:谁愿和大家交流交流:哪些词句还不太明白?哪些诗句结合注解和插图就能读懂?【预设】生:诗中的“遮头”、“使风”是什么意思?师:谁能帮助解疑?生:“遮头”的意思是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的意思是借助风的力量。

师:还有谁能把你结合注解和插图读懂了的内容和我们交流交流?(可指多人交流)生:我读懂了整首诗的意思:水面上,有两个小孩子驶着很小的渔船,不一会儿,他们俩把撑船用的竹竿和划船的桨都收了起来。

天上没有下雨,但是,他们还张着伞,原来是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三、品读,享童趣:(一) 创境想象,品读体会小童“天真童稚、聪明淘气”的形象,感受童真童趣:(伴着悠扬的音乐,课件呈现相关动态画面:伴着明媚春光,诗人乘坐着小船轻轻驶到安仁的小河上,这时另一叶小舟上的俩孩童吸引了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