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孔子的教育思想● 1.重视教育的作用●——教育对社会发展用很重要的作用,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教育的发展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
●——人的先天素质没有多大差别,只是由于人的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人的发展才有重大差别。
说明教育对人的发展也有重要的作用——性相近,习相远● 2.“有教无类”——办学方针●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
,●这一方针规定了孔子私学的教育对象,指导着他的教育实践活动。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 3.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教育目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论语·为政》)●“举贤才”●——孔子认为要智力国家就必须推举贤才来实施德政。
●“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学而优则仕”(《子夏》)●——确立了培养统治阶级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反映了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 4.“六艺”——教学内容●礼、乐、射、御、书、数●教材:《诗》《书》《礼》《乐》《易》《春秋》●特点: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以伦理道德为主体;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5.教学方法●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学而》)●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雍也》)●朱熹:“愤者,心求通而未得。
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因材施教● 6.树立教师的典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
(《论语·子路》)●爱护学生——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论语·子罕》)二、教育学的发展历程●(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中国古代:●《学记》:世界最早的教育学专著。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教师的地位、作用和师生关系,教育内容及开设顺序,并总结了教育成败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一些教学原则和方法,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西方: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1.教育的意义●人天生是有区别的,但不管区别有多大,教育能使人得到改进。
越是秉赋好的人越需要教育。
对于治国者而言,教育更为重要。
● 2.教育的目的●培养治国人才。
苏格拉底是专家治国论者,他认为治国者必须有德有才,深明事理,具有各种实际知识,多数人的意见未必正确。
● 3.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人“怎样做人”。
● 4.要求掌握广博而有用的知识●政治、伦理、雄辩术以及各种实际知识●几何、天文、算术● 5.苏格拉底方法●又称问答法,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法,由四个步骤组成。
●讥讽:对对方的发言不断追问,使其自陷矛盾,承认无知。
●助产术:帮助对方自己得到问题的答案。
●归纳:找到各种事物的共性、本质●定义: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其普遍概念。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西方第一本独立形态的教育学,这本著作具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使以往对教育现象的描述进一步转向理论论证,使教育学的理论化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卢梭与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基础● 1.性善论:●自然是善的,人性是善的,是社会把人变坏了。
●人的善良天性中,包含了两种先天存在的的自然感情:自爱心和怜悯心。
● 2.感觉论:●人的心灵中存在着认识世界的巨大能量,人既具有自由意志,同时也具备理性。
●感觉是知识的来源,通过训练儿童的感官,有助于培养理性。
自然主义教育理论● 1.核心:“归于自然”●善良的人性存在于纯洁的自然状态之中,只有“归于自然”的教育,远离城市和社会,才有利于保持人的天性。
●教育应遵循自然天性,儿童在自身的教育和成长中要取得主动地位。
● 2.教育目标:培养“自然人”●“自然人”与“公民”、“国民”相对立,具备独立自主、平等自由、道德高尚、能力和智力极高等特征。
既能尽到社会成员的职责,又能保持纯真的天性、自由发展,不受腐蚀侵袭。
● 3.自然教育的方法原则●正确看待儿童:反对“小绅士”、“小贵妇”●给儿童充分的自由:遵循自然率性发展,不干涉、不压制、不灌输● 4.自然主义教育的实施●婴儿期(出生后的两年):身体的养育和锻炼,反对娇生惯养●儿童期(2—12岁):继续发展身体、锻炼感官、道德教育●青年期(12—15岁):文化知识(培养兴趣、创造环境、直接经验、发现教学)、劳动教育●青春期(15—20岁):道德教育、宗教教育、爱情教育和性教育● 5.女子教育●教育目标:小家碧玉、贤妻良母●教育内容:健康教育、音乐、舞蹈、家政●教育方式:游戏●卢梭的教育思想高度尊重儿童的善良天性,批判了当时流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措施。
尽管他的思想也具有一些时代局限性、主观臆测、以偏概全的内容,但在他所处的时代,他的教育思想是富于革命性的。
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理论基础● 1.伦理学●五种道德观念: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 2.心理学——“统觉”●在此基础之上,赫尔巴特提出了完整的教育理论,他把儿童的教育划分为儿童的管理、教学和训育(道德教育)三个部分,其中道德教育是最重要的内容。
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 1.教育目的:●“可能的目的”:学生将来作为成年人本身所要确立的目的。
●“必要的目的”: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 2.教育性教学原则●知识与道德具有直接的和内在的联系,因此,德育与整个教育不能分离开来,而应与其他教育联系在一起。
● 3.道德教育●“儿童管理”:创造秩序●“训育”:有目的地进行培养,目的是形成性格的道德力量。
●四个阶段:道德判断、道德热情、道德决定和道德自制● 4.形式阶段理论●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形式阶段理论,实际上是课堂教学的完整过程,是一个包括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在内的规范化的教学程序。
●明了(清晰):教师通过直观地讲解,学生获得清晰的表象●联合(联想):新表象的产生,与旧概念联合●系统:新旧观念间的联合系统化●方法: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新习得的知识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赫尔巴特的教育学说广泛传播并产生巨大影响的同时,对它的批判也随之出现,并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趋势。
在西欧新教育运动和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兴起之后,赫尔巴特教育学被认为是“传统教育”的主要代表。
杜威的教育思想●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少数几个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他立足于现代社会讨论教育问题,积极吸收人类文化的多方面成果,建立起一座宏伟的教育理论大厦。
杜威一生留下了大量的教育著述,其中《民主主义与教育》最集中、系统地表述了杜威的教育理论。
一、什么是教育● 1.教育即生活学校生活应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契合,满足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学校生活应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契合,适应现代社会变化并推动社会发展;● 2.教育即生长●摒除压抑、阻碍儿童自由发展之物,使一切教育和教学适合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要求。
●给儿童提供一个利于生长的环境,让其充分、自由生长,是杜威一生追求的教育梦。
● 3.教育即经验的改造●这要求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儿童身心发展条件和水平,顾及儿童兴趣,提高儿童参与教育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课程与教材● 1.批判传统课程●传统教育课程由前人堆积起来的系统的间接经验构成,由成人编就,不适合儿童的现有能力,超出了儿童已有的经验范围。
●儿童的生活经营具有“统一性和完整性”,多种多样的分门别类的学科把他们的世界加以割裂,使儿童对社会的认识流于片面。
●教材只从其本身出发,与社会生活缺乏联系。
● 2.“从做中学”●以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代替传统书本式教材的统治地位。
●杜威是世界教育思想史上的巨人,其教育理论不仅全面系统,论证精微,而且洋溢着现代气息,大大超出前人。
他的教育思想对20世纪的中国影响巨大。
●杜威的教育理论旨在解决三个问题:教育与社会的脱离;教育与儿童的脱离;理论与实践的脱离。
二、教育学的发展历程●(三)科学化发展阶段●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在1939年主编的《教育学》为创建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教育学作了可贵的尝试。
●杨贤江写的《新教育大纲》,是中国最早用马列主义观点系统阐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布鲁纳的教育思想●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Seymour Bruner , 1915— 2016)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是20世纪结构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
●自20世纪60年代起,布鲁纳受到皮亚杰的认知主义心理学的影响,把儿童认知结构发展的理论应用到教学科课程改革上,创立了“结构主义教育”理论。
其主要著作是《教育过程》。
● 1.强调教育和教学应重视学生的智能发展。
●教育和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依据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促进儿童的智能发展。
●“教学理论必须探讨学生学习的心理发展变化过程,教学理论才能完美,才能使人的心理能力得到最大的发展。
”● 2.注重教授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知识是人们赋予经验中的规律以意义和结构而构造起来的模式。
任何学科,都可以归成一系列由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组成的基本结构。
教授任何一门学科,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门学科的基本结构,以及该学科所特有的研究方法。
● 3.主张学科基础的早期学习● 4.提倡“发现学习法”●学习是一种过程而非结果,学习过程类似人类探求知识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或教材,通过自己的“发现”来学习,亲自去发现应该学到的学科基本结构或规律,成为一个“发现者”。
● 5.教师是结构教学中的主要辅助者。
二、教育学理论的功能●(一)解释教育实践●(二)指导教育实践●(三)推动教育改革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一、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
●主要观点:他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动物界也存在教育,如老猫教小猫捉老鼠,老鸭教小鸭游泳等;生存竞争的本能是教育的基础。
●评价:生物起源学说是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看到了人类教育与其他动物类似行为之间的相似性,标志着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开始转向科学解释。
●其根本错误在于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其他动物类似行为之间的质的差别。
二、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孟禄。
●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模仿是手段,是教育过程的实质。
●评价:教育的心理起源论者避免了生物起源论的错误所在,提出模仿是教育起源的新说,有其合理的一面。
模仿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可视之为教育的诸种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