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九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初中九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初中九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岳阳楼记(节选)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乙】范仲淹传(节选)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

仲淹极言①之,且曰:“奉亲②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

”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③。

寻通判河中府,徙④陈州。

时方建太一宫及洪福院,市材木陕西。

仲淹言:“昭应、寿宁,天戒⑤不远。

今又侈土木⑥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也。

宜罢修寺观,减常岁市木之数,以蠲除⑦积负。

”事虽不行,仁宗以为忠。

(选自《宋史》,有删改)【注】①极言:非常激进的进言。

②奉亲:侍奉母亲。

③不报:不予答复。

④徙:贬官。

⑤天戒:天示惩戒。

⑥侈土木:大兴土木。

⑦蠲除:清除,减免。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________②微斯人________③寻通判河中府________④市材木陕西________(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今又/侈土木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也B. 今又侈土木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也C. 今又侈土木/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也D. 今又侈土木/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②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

(4)【甲】文中的“古仁人之心”有什么内涵?【乙】文中范仲淹“忧其君”与“忧其民”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答案】(1)曾经;如果没有;不久;购买(2)C(3)①在朝廷做官就担忧他的百姓,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担心他的国君。

②向着南面朝拜太后,不可被后世效法。

(4)内涵:心胸豁达,忧国忧民,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忧其君”原因是天子不顾礼法,率领百官为太后祝寿,不能开创这个先例;“忧其民”的原因是朝廷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尝”“微”“寻”是古今异义词,“市”属于词类活用。

(2)这句话的大意是:现在不宜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应该顺应天意。

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今又侈土木/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也。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庙堂:指朝廷;处江湖之远:处在偏远的江湖间,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官。

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②南面: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南面;朝:朝拜;法:效法。

故这两句可以翻译为:①在朝廷做官就担忧他的百姓,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担心他的国君。

②向着南面朝拜太后,不可被后世效法。

(4)【甲】结合语境分析,“古仁人”和迁客骚人不一样,迁客骚人他们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产生或喜或悲的感情,而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他们心胸豁达,忧国忧民,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乙】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

范仲淹对此非常忧愁,因为天子这样做是不合礼法的。

这是“忧其君”的原因。

当时正好朝廷兴建太一宫和洪福院,官方买办陕西的木材,范仲淹认为这样做是劳民伤财,应该停止。

这是“忧其民”的原因。

故答案为:⑴曾经;如果没有;不久;购买⑵ C⑶①在朝廷做官就担忧他的百姓,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担心他的国君。

②向着南面朝拜太后,不可被后世效法。

⑷内涵:心胸豁达,忧国忧民,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忧其君”原因是天子不顾礼法,率领百官为太后祝寿,不能开创这个先例;“忧其民”的原因是朝廷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点评】⑴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

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

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诵读语句,通过诵读,力求对语句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⑶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时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⑷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关键语句含义的能力以及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文章的重要语句包括: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等。

这类题目,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细细品味语句所表达的观点态度。

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天圣七年(1029),章献太后将在冬至日接受朝拜,仁宗皇帝也准备率领文武百官为太后祝寿。

范仲淹上疏详细地论述了这件事,并且说:“在内宫事奉亲长,自当有家人礼仪,只是在朝堂上皇帝与百官站在一起,(太后)面朝南接受(皇帝和百官)的朝拜,不能够成为后世的规范。

”而且上疏请求章献太后将朝政大权交还仁宗,但没有得到任何答复。

不久做河中府通判,贬谪到陈州。

当时正好朝廷兴建太一宫和洪福院,官方买办陕西的木材。

范仲淹又上书:“昭应、寿宁年间的事情历历在目,前事不远后事之戒。

现在不宜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应该顺应天意,让人民休息。

目前应当停止修建寺庙景观,较少木材购买量,以解决财政赤字。

”又上书:“现在降除官员多取决于太后的亲近与否,这样的行政不是太平盛世的方法”。

虽然朝廷没能听从范仲淹的意见,但是宋仁宗深切以为范仲淹是忠臣。

2.阅读选文,回答问题与长子受之朱熹盖汝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①,不待远离膝下②,千里从师。

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

然今遣汝者,恐你在家汩③于俗务,不得专意。

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④故令汝一行。

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

不然,则徒劳费。

只与在家一般,他日归来,又只是伎俩⑤人物,不知汝将何面目,归见父母亲戚乡党⑥故旧耶。

念之!念之!“夙兴夜寐,无忝⑦尔所生!”在此一行,千万努力。

(选自《朱子大全》)(注释)①义理:指讲求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

②膝下:借指父母。

③汩(ɡǔ):搅乱,扰乱。

④闻见:这里指相互探讨,增长见识《与长子受之》阅读附答案《与长子受之》阅读附答案。

⑤伎俩:原指不正当的手段,这里是不务正业的意思。

⑥乡党:乡里、家乡的人。

⑦无忝(tiǎn):不要辱没。

忝,辱。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在家足可读书作文 / 属予作文以记之B. 已无可望之理 /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C. 力改故习 / 故自号曰醉翁也D. 归见父母亲戚乡党故旧耶 / 微斯人,吾谁与归(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故令汝一行。

(3)用自己的话说说朱熹让儿子离家千里从师的原因。

【答案】(1)A(2)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④\故令汝一行。

(3)①担心儿子在家里被俗务缠身,不能专心读书;②不希望日夜督促责备儿子,影响父子关系;③担心儿子在家里没有朋友一起探讨,增长见识。

【解析】【分析】(1)A.都是“写”的意思;B.第一个“望”:指望;第二个“望”:看;C.第一个“故”:以前的,旧的;第二个“故”:所以,因此;D.第一个“归”:回来;第二个“归”:归依、一道。

故选A。

(2)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原句的大意是:同时父子之间,我也不希望日夜督促责备你。

在家里也没有朋友和你一起探讨,增长见识,所以要让你出去走一走。

根据这个句意基本上就能划出停顿。

(3)回答时,先要读懂文章的大致意思,在此基础上,根据题干要求,提炼概括答案。

朱熹让儿子离家千里从师的原因,原文是这样说的:“恐你在家汩于俗务,不得专意”“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无朋友闻见”。

将这三个要点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⑴A⑵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⑶①担心儿子在家里被俗务缠身,不能专心读书;②不希望日夜督促责备儿子,影响父子关系;③担心儿子在家里没有朋友一起探讨,增长见识。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注意对一词多义的理解,要对选项逐项进行理解辨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结合句意进行断句。

注意括号内的限制条件。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要结合文章的整体领悟文章的内涵。

【附参考译文】如果你努力学习,在家里也可以读书写文章,弄明白言论或文章的内容和道理,用不着远离父母,千里迢迢地去跟从老师学习。

你既然不能这样,就是自己不好学,也不能指望你懂得这个道理。

但是现在让你出外从师的原因,是担心你在家里为俗务所缠身,不能专心读书学习。

同时,父子之间,我也不希望日夜督促责备你。

在家里也没有朋友和你一起探讨,增长见识,所以要让你出去走一走。

你要到了那里,能奋发努力有所作为,用心改去以前的不好的习惯,一心勤奋谨慎,那么我对你还有希望。

若不是这样,则是徒劳费力,和在家里没有两样,以后回来,又仅仅是以前那样的小人物,不知道你准备用什么样的面目来见你的父母亲戚同乡和老朋友呢?一定要记住,“每天晚上睡觉前,想想自己今天做了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对得起自己的生命吗?”这一次行程,要千万努力呀!3.阅读以下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

九月,知越州赵公①,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库钱仓粟几人,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

故事②,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

公敛富人所输,得粟四万八千余石。

使自十月朔③,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

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

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效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

明年春,大疫。

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

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