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内燃机学》2012考研复习简答题
1、简述汽油机与柴油机瞬态排放的差异。
车用内燃机在实际使用中常出现瞬态运转状态,例如起动、加速、减速等工况。转速、负荷不断变化,零部件的温度以及工作循环参数不断变化。所以,这时内燃机排放量与稳定工况往往有很大不同。
1)汽油机
(1)冷起动
汽油机冷起动时,由于进气系统和气缸温度低,汽油蒸发不好,较多的汽油沉积在进气管壁上,流速低造成油气混合不好,因此需要增加供油量,以使使汽油机能正常起动。
汽油机冷起动时混合气的a <1。混合气中的汽油以部分蒸气状态、部分液体状态进入气缸。很浓的混合气导致较高的CO排放。
部分液态汽油在燃烧结束后从壁面蒸发,未燃烧就被排出气缸,造成HC的大量排放。
由于温度低及混合气过浓.冷起动时的NOx排放量很低。
(2)暖机
汽油机起动以后,冷却系和润滑系以及主要零部件仍未达到正常的温度水平,需要一个暖机过程。
这时仍需要a <1的浓混合气,以弥补燃油在气缸壁和进气管壁上的冷凝。
暖机过程CO和HC的排放仍然很高,NOx的排放随着温度的提高逐渐增大。
(3)加速
用化油器的汽油机这时往往供给很浓的混合气,造成较高的CO和HC排放。
汽油喷射的汽油机不产生过浓的混合气,其排放值与相应的各稳定工况点相似。
(4)减速
节气门关闭,发动机反拖高速运转。
化油器式发动机如果没有特殊措施,由于进气管中突然的高真空状态,使壁上的液态燃油蒸发,形成过浓混合气而造成较高的HC和CO排放。
汽油喷射式发动机在减速时不再供油,气管内液态油膜少。
2)柴油机 2
冷起动时,部分燃油以液态分布在燃烧室壁上。着火之前,喷入缸内的燃油会以末燃HC形式直接排出气缸。着火以后,吸附在壁面上的燃油也不能完全燃烧,有一部分在蒸发后被排出。柴油冷起动时排放的高浓度HC表现为白烟。
非增压机的正常加速几乎是各稳定工况点的连续。
增压机突加负荷时,增压器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达到高负荷所对应的转速和增压压力。若未采取专门措施,增压柴油机常会加速冒黑烟。
2、简述内燃机负荷特性、速度特性的实验方法以及实验应记录的参数
1)负荷特性
(1)完成实验准备并了解实验操作规程后,即可起动发动机进行预热,观察是否有漏水、漏气、漏油等不正常现象。待水温、机油温度升至70℃以上,即可开始实验。
(2)调节测功机自控系统,设定至所选定的发动机转速,在转速不变的条件下,分别从小负荷至大负荷测定负荷改变时(即移动喷油泵齿条或拉杆位置,改变每循环供油量gb)发动机的经济性指标B、be随Pe(或Ttq、Pme)的变化关系。实验中,一般做6—8个工况点,为确保找到最低油耗点,在油耗经济区域应增加1-2个实验点,在小负荷区域可减少1-2个实验点。
(3)实验期间,每一实验工况稳定1分钟后,测量和记录下列参数:转速n、功率Pe、扭矩Ttq、小时耗油量B、比油耗be、冷却水Tw、机油温度To、机油压力Po,排气温度Tr等数据。实验开始和结束时,分别记录大气压力Pa(观测值),环境温度Ta(进气温度)和相对湿度。
(4)实验进行中,应在坐标纸上同步对实验工况点绘制实验监督曲线,其横坐标为Pe(或Ttq、Pme),纵坐标为be,以监督实验数据曲线的各点连线是否平滑和符合规律,如发现实验点明显脱离规律,应在全部实验点结束后补测该点。
(5)实验完成后,逐渐减少发动机负荷,怠速运转5分钟后停车。
2)速度特性
(1) 起动发动机进行预热,观察是否有漏水、漏气、漏油等不正常现象。待水温、机油温度升至70℃以上,即可开始实验。
(2) 速度特性实验(发动机油门开度为100%时为外特性):设定至所选定3
的发动机油门开度(20%、35%、50%、75%、100%),调节测功机自控系统,在油门不变的条件下,分别从高转速至低转速(每200转)测定负荷随转速改变时(即固定喷油泵齿条或拉杆位置,改变发动机转速n)发动机的经济性指标B、be和动力性指标随Pe(或Ttq、Pme)随转速的变化关系。实验中,一般做6—8个工况点。
(3) 实验期间,每一实验工况稳定1分钟后,测量和记录下列参数:转速n、功率Pe、扭矩Ttq、小时耗油量B、比油耗be、冷却水Tw、机油温度To、机油压力Po,排气温度Tr等数据。实验开始和结束时,分别记录大气压力Pa(观测值),环境温度Ta(进气温度)和相对湿度。
(4) 实验进行中,应在坐标纸上同步对实验工况点绘制实验监督曲线,其横坐标为转速n,纵坐标为Pe、Ttq、be、B、Tr等,以监督实验数据曲线的各点连线是否平滑和符合规律,如发现实验点明显脱离规律,应在全部实验点结束后补测该点。
(5) 实验完成后,逐渐减少发动机负荷,怠速运转5分钟后停车。
注:
一、实验准备
l. 实验前,应了解试验内容、有关技术标准和资料,较准和调试传感器
和二次仪表,确保测量值满足国家标准的精度要求。
2. 在实验台的各安装过程中,确保发动机和测功器均符合技术要求:
在发动机未联接之前,检查测功机转子是否运转灵活,传动间隙是否
符合说明书技术要求;
发动机联接轴与测功器法兰的同轴度不大于0.20mm,两法兰之间的平
行度不大于0.15mm;
检查测功机水压稳压系统工作是否正常,能否满足测功器工作要求;
发动机安装完成后,手转动发动机,应运转灵活,不得有干涉和异常
响声;
联接水温、油温、排温、进气温、油压、进排气压等传感器。
二、实验操作规程
1、发动机启动前 4
检查发动机燃油、机油、冷却水、测功机润滑油系统是否正常和足够;
打开测试仪器电源,预热十五分钟,根据仪表说明书要求进行零点检查;
为符合环保降噪要求,实验前务必关闭发动机实验间的门窗;
开启引风机和排风机对室内进行换气,并启动排气烟道的引射风机;
2、启动发动机
观察机油压力,必须大于100kPa;
检查发动机循环冷却水液面,确保冷却水正常循环;
怠速运行5分钟,将测功器带上小负荷,并在40%额定转速内运行;
检查各机油油道和部件联接处是否有机油泄漏;各柴油或汽油油路联接处
是否有柴、汽油泄漏;
发动机循环冷却水接口是否漏水;
发动机进气管、排气管接口及气缸体与气缸盖接合处是否有漏气现象。
3、简述汽油机缸内直喷技术(GDI)的优势(优点)
1)、缸内燃油喷射定时和进气运动更易实现混合气稀薄和分层燃烧;
2)、燃油雾滴较细,混合气形成质量改善,不同采用进气管加热来促使燃油蒸发,提高冲量系数,提高发动机动力性能;
3)、进气温度较低,可采用高压缩比,从而改善发动机经济性;或同等情况下降低对燃料辛烷值的要求,提高发动机抗爆性;或采用增压技术,提高动力性能;
4)、取消节气门,减少泵气损失,发动机的经济性改善;部分负荷实现质调节;
5)燃油雾化好,燃烧室壁面沉积物少,对工况变化反应较快,提高怠速稳定性和瞬态响应;
6)、高压缩比时缸内混合气的温度压力提高,改善了点火和燃烧条件,可降低冷起动时未燃碳氢排放;
7)、便于采用多次喷射、后喷射等冷起动排放控制策略;
以上归结为:1、提高发动机经济性,部分负荷经济性改善30~50,一般情况下改善20左右,同时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2、提高发动机动力性 3、改善发5
动机瞬态响应 4、起动时间短 5、冷起动HC排放改善
4、高压共轨柴油机的高压供油系统主要有哪几个关键部件组成,简要论述高压共轨柴油机的优点。
1)组成:
主要由电控单元(ECU)、高压油泵、蓄压器(共轨管)、电控喷油器以及各种传感器等组成。
2)优点:
a、共轨系统中的喷油压力柔性可调,对不同工况可确定所需的最佳喷射压力,从而优化柴油机综合性能;
b、可独立地柔性控制喷油正时,配合高的喷射压力( 120Mpa~200MPa ),可同时控制 NOx 和微粒( PM )在较小的数值内,以满足排放要求;
c、柔性控制喷油速率变化,实现理想喷油规律,容易实现预喷射和多次喷射,既可降低柴油机 NOx ,又能保证优良的动力性和经济性;
d、由电磁阀控制喷油,其控制精度较高,高压油路中不会出现气泡和残压为零的现象,因此在柴油机运转范围内,循环喷油量变动小,各缸供油不均匀可得到改善,从而减轻柴油机的振动和降低排放。
e、系统结构移植方便,适应范围广,与小、中型及重性柴油机均能很好匹配。
5、从发动机的换气、混合气的形成、燃烧及性能等方面综合比较汽油机柴油机的异同,并指出各自的优势及发展方向。
1)换气过程:四冲程发动机换气过程指从排气门打开到进气门关闭的整个时期
在换气过程中,汽油的排气提前角小些,柴油机的大些,增压柴油机的更大些,且气门叠开角从小到大为:汽油机、柴油机、增压柴油机。
2)混合气形成:
a、汽油机的混合气形成方式有两类:化油器式和汽油喷射式,除GDI外都6
属于在气缸外部形成混合气,都依靠控制节流阀开闭来控制混合气的数量。
b、柴油机的混合气形成方式分为:空间雾化混合和油膜蒸发混合两种,柴油机在进气过程中进入气缸的是纯空气,在压缩过程接近终了时才喷入柴油。
c、优缺点比较:柴油机混合气形成的时间比汽油机短,很难形成均匀的混合气,燃烧室的工质随时间和地点而变化
3)燃烧方式和燃烧过程比较:
a、燃烧方式:汽油机靠火花塞火花点火,属点燃式内燃机;柴油机是压缩点燃,在高温高压下多点自燃着火,属于压燃式内燃机。
b、燃烧过程:汽油机燃烧过程分为:着火阶段(滞燃期)、急燃期、后燃期;柴油机的燃烧过程分为:着火延迟期(滞燃期)、急燃期、缓燃期、后燃期。
4)性能比较
汽油机:升功率高;转速高;起动比柴油机容易;比质量小;振动和噪声小;燃油消耗率高,经济性差;排放污染物为:一氧化碳,未燃碳氢,氮氧化合物,且三者的排放比柴油机高。
柴油机:升功率低;转速低;工作可靠,寿命长;燃油消耗率低,经济性好;功率储备大,可以短期超载工作;比质量大;振动和噪声大。排放污染物:一氧化碳,未燃碳氢,氮氧化合物和微粒。
6、汽油机根据运转工况不同提供不同浓度的混合气,简述不同工况的混合气浓度变化情况并解释原因,同时说明汽油机的过量空气系数为什要控制在1左右?
汽油机不同工况下对混合气浓度的要求:
1)当汽油机在部分负荷范围内运行时,应当供给较稀的混合气(1.03~1.1),以保证较高的燃油经济性;
2)当汽油机节气门接近全开或全开的大负荷或全负荷工况时,应当供给较浓的混合气(0.85~0.95)。以保证良好的动力性能;
3)汽油机采用三效催化转化器降低有害排放,因此,应在从部分负荷到接近全负荷的大部分工况下,供给化学计量比混合气。因为三效催化转化器只有在空燃比为化学计量比的一个狭小“窗口”范围内才能保持较高的转化效率;
4)为保证汽油机怠速的运转稳定性以及过度工况(起动与加速)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