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工程主要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传说中不考)
第一生态环境问题:即原生环境问题,主要指自然界发生的异常变化,包括自然灾害、地方病
第二生态环境问题:即次生环境问题。
生态的破坏:①森林植被破坏②沙漠化③土壤侵蚀④环境地质问题⑤生物物种的消灭。
环境的污染:①大气污染②水源与江河水污染③噪声污染④土地污染(废弃物)
生态工程:应用生态学、经济学有关理论和系统论的方法以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为目标(或称可持续发展),对人工生态系统、人类社会生态环境和资源进行保护、改造、治理、调控和建设的综合工艺技术体系或综合工艺过程。
生态工程的应用:
①设计各种生态系统,来代替人工系统或能源密集型系统,从而满足人类需要(如环境工程);
②恢复受损生态系统,缓解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如生态恢复);
③管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如林业生态工程);
④将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紧密结合起来,进行环境治理和环境建没(如景观生态工程、城市生态工程)。
五大防护林生态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太行山绿化工程、海岸带防护林体系、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农田林网防护林体系
生态农业:从系统思想出发,按照生态学原理,经济学原理和生态经济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以期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
简单地说,就是遵循生态经济学规律,进行经营和管理的集约化农业体系。
生态林业:遵循生态经济学和生态规律发展林业,是充分利用适当地自然资源和促进林业发展,并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创造最佳状态环境的林业生产体系。
生态城市:人们对按生态学规律包括自然生态、经济生态和人类生态统筹规划、建设和管理市域范围内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机制、体制、技术和行为的市级行政单元的简称。
第二章生态工程原理
生态学原理:生态位原理,限制因子原理,食物链原理,整体效应原理,生物与环境相互适应协同进化原理,效益协调统一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
经济学原理:可持续发展理论,自然资源价值理论,生态经济理论。
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生态经济系统为研究对象,生态和经济的矛盾要经济生态化
工程学原理:系统工程理论,整体协调理论,层次结构理论
生态位:生态系统中各种生态因子都具有明显的变化梯度,这种变化梯度中能被某种生物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称为生态位。
又称小生境或生态区位,是一个物种所处的环境以及其本身生活习性的总称。
生态位包括该物种觅食的地点,食物的种类和大小,还有其每日的和季节性的生物节律。
相生相克现象:植物通过向环境释放化学物质,影响周围其他植物的现象。
释放的大部分克生化合物都对他种植物起作用,克生化合物具有选择性、专一性的特点。
研究农作物间、作物与杂草间的相生相克关系,并在农业生态工程中模仿这种行为,以最小的经济投入,获得最大的生态、经济产出。
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于最少量因素的营养元素
耐性定律:任何生态因子不足或过多,接近或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该种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甚至灭绝。
人工食物链在林业生态工程中的应用:①天敌的放养和招引②提高人工生态系统效益:林地养鸡③加工价值:把低价值产品经加工增值、废品合理利用,加工剩余物归于土壤库,减少物质能量损失
食物链加环:根据物质能量通过食物链发生富集以及生物之间相生相克的原理,以人工生物种群来代替自然生物种群,达到废弃物的多级综合利用,增加高能量、高价值的产品生产和抑制能量物质损失的生物工艺过程
生物调控:用食物链控制湖泊富营养化,控制“水华”。
协同进化: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
生态系统既要求生物适应期生存环境,又同时伴有生物对生存环境的改造,环境和生物的统一。
第三、四章生态工程规划与设计
生态工程规划:以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为规划对象,应用生态学原理、方法和系统科学的手段,去辨识、
设计和模拟人工生态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确定最佳生态位,并突出人与环境协调的优化方案的规划。
内涵:以人为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规划标准从量到序;规划目标从优到适
基本特征:①综合性:生态环境要素、社会经济要素、技术要素②协调性:经济、社会和生态利益相协调③战略性:高度概括性④区域性:不同地区建设方向、规划重点、建设步骤差异⑤实用性:可操作性
原则: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生态工程同步原则;系统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整体优化原则;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分类指导、分区突破原则;统筹兼顾、分步实施、先易后难、先急后缓原则
类型:
按规划期:长期生态工程规划、中期生态工程规划、年度生态工程规划。
按性质:土地利用规划、水资源利用规划、水土保持工程规划、林业生态工程规划、防沙治沙规划、生态农业工程规划、草地保护与建设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及土地整理与复垦规划。
按人工化程度:自然保护和生态建设两类。
原理:人地关系协调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系统理论;空间结构理论。
工程的核心是设计。
生态工程设计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紧紧围绕当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进行生态工程设计
()生态学原则:
①适当输入辅助能的原则。
主要能源是太阳能
②再生循环及商品生产原则
③生物多样性原则。
充分利用各类生态位和多层分级利用物质
④环境时间节律与生物机能节律原则。
合理利用不同生物的机能节律,与当地环境节律配合
⑤生物种群选择原则。
根据生态工程建设的主要目的和所处的自然环境特征来选择
⑥种群匹配原则。
选择匹配次要种群,建造复合群体,形成互惠共存的群落
⑦人工压缩演替周期原则
⑧种群置换原则。
既具有自然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又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⑨经济效益原则
生态工程设计基本程序:①拟定目标:社会、经济、生态②背景调查:自然资源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生态环境条件,数据整理③系统分析:构建数学模型④可行性评价
生态工程设计的技术路线:①建立互利共生网络:提高效率,促进物质的良性循环
②延长食物链:增加环节,提高物质能量利用率。
有生产环、增益环、减耗环、复合环、加工环
生产环:所加入的环,可使非经济产品或废物(或部分用非经济产品与废物)直接生产出为人利用的经济产品
增益环:所加之环,虽不能直接生产出商品,但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或间接提高生产环效益。
如凤眼莲处理有机废水
减耗环:在食物链中,有的环节只能是消耗者或破坏者,称为损耗环,为抑制损耗环对物质和能量的过度消耗,在损耗环上增加一新环节,使之抑制和削弱损耗环的作用。
如天敌的引入。
复合环:所加之环,往往起到各环的多种功能。
如农林生态系统中引入蜜蜂
加工环:物理、化学过程,不是生物学过程,不属于食物链网的范畴,但对经济效益,生态环境及社会效益有很大影响。
加工增值;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新型人工湿地生态工程设计:山东省南四湖为例
第五章农业生态工程
农业生态系统:人们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利用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之间相互作用建立起来的,按社会需求进行物质生产的有机整体,是一种被人类驯化、较大程度上受人为控制的自然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农业生态系统组分在空间、时间上的配置及组分间的能流、物流顺序关系。
组分结构:农业生物的组成结构及农业生物种群结构。
空间结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
时间结构:生物种类的生长发育进程与环境资源节律变化的吻合状态
营养结构:生物间通过营养关系联结起来的联系方式。
主要指食物链结构和食物网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