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张克非《公共关系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现代公共关系的兴起和发展)【圣才出品】

张克非《公共关系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现代公共关系的兴起和发展)【圣才出品】

第二章现代公共关系的兴起和发展
2.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现代公共关系在美国的兴起和发展
1.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及其矛盾
2.现代公共关系观念和活动的出现
3.20世纪前期公关事业的成熟
二、公共关系事业在“二战”后的迅速发展
1.各国和国际公关组织纷纷建立
2.公关学科和理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影响较大的是美国的雷克斯·F.哈洛、斯科特·卡特李普、艾伦·森特、格伦.布鲁姆、
詹姆斯·格鲁尼格和英国的布莱克、弗兰克·杰夫金斯等人及其著作。

3.公关实践全面推进
4.公关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稳步发展
公共关系的职业培训和专业教育逐步发展,并形成一定的规模和水平。

此外,各国还有大量其他形式的公共关系人才培训和公共关系人员的继续教育。

三、中国公共关系事业的发展历程、现状与未来
1.中国内地公共关系事业的兴起
(1)一大批企业视公关为走向市场、增强竞争力的法宝,争先恐后地设立公关机构,招聘公关人员。

(2)各种类型的公关讲座、培训遍地开花。

(3)各级公关协会纷纷成立,形成几乎覆盖全国的组织网络。

2.90年代公关事业的再度崛起
(1)走出了思想认识上的误区
(2)公关的队伍与组织迅速增加
(3)公共关系的理论建设取得一定进展,专业教育体系逐步建立
(4)中国公关实践的水平和效果都有所提高
①加大了策划的力度。

②引进了CIS设计等新的内容。

③市场营销、形象塑造为主的企业公关创造了不凡的业绩。

④在拓展服务范围、工作领域上有新的突破。

3.21世纪公关事业的稳步发展
(1)中国公关界已进入更加有利的发展机遇期
(2)中国公关业正在整合中提高和稳步发展
(3)公关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4)公关研究及国际合作方兴未艾
2.2 课后习题详解
思考与实践
1.现代公共关系为什么会首先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
答:在美国,虽然作为客观存在的公众关系早已有之,但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才开始比较自觉地认识公众和公共关系工作的重要性,并很快发展为一种专门的职业和学科。

这种转变的主要动力,源于当时美国社会的迫切需要。

(1)19世纪9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的一道分水岭,原来以农业为主的美国随着南北战争后工业革命的进行,开始变为以工业为主的城市化国家。

此后直到20世纪初期,美国社会在转型中出现了激烈的动荡,许多社会矛盾变得异常尖锐。

首当其冲的是,随着美国工业
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形成了洛克菲勒、摩根等一些大的垄断财团,控制了铁路、矿山、石油、钢铁等重要的工业部门和金融、商业。

(2)许多财大气粗的垄断寡头们横行无忌,胆大妄为,根本无视公众利益和社会道德,随意降低工人工资,加重对工人的剥削,迫使许多人在恶劣、危险的条件下工作、生活;他们还垄断市场、抬高价格,以次充好,坑害消费者,并对中小企业也造成很大的威胁。

垄断寡头的倒行逆施,引起工人群众的反抗和社会公众的不满。

(3)在这种情况下,大批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利用美国的舆论自由,纷纷撰文著书,揭露和批判垄断资本家的丑行和不合理的社会现状。

在工人运动和知识界批判声浪、社会舆论的压力下,美国联邦和各州政府中的有识之士也掀起了改革活动,制定相应的法律和法案,抑制垄断资本,维护公众利益,整顿市场秩序,保护自由竞争,以缓和阶级和社会矛盾,稳定国内局势。

(4)正是在美国大的垄断企业胡作非为,遭到工人阶级和社会公众的抵制、受到社会舆论声讨和国家法律制裁而声名狼藉、陷入困境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公众利益的存在以及企业与公众搞好关系的重要性,现代公共关系事业也由此而迅速兴起。

(5)现代公共关系事业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迅速兴起,并非偶然。

可以说,是现代的民主政治与社会平等,规定了组织与公众之间关系的平等性;现代市场经济与社会组织之间的相互竞争,突出了公众及其利益的重要性,并逐渐确定了公众在一切组织工作中的核心和主体地位,使之成为组织生存发展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而现代科技,尤其是当时以报刊为代表的新闻和大众传媒业的发展,又为有效地协调公众关系提供了方法、手段和技术保证,所以,初期的现代公共关系与新闻宣传有直接的联系。

而美国当时严重的社会矛盾和公众关系方面的危机,更是加速了现代公共关系事业的兴起。

2.二十多年来中国公关事业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
答:回眸我国公关事业二十多年来从无到有、波澜起伏的历程,可以说是成就与问题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

(1)中国内地公共关系事业的兴起
①一大批企业视公关为走向市场、增强竞争力的法宝,争先恐后地设立公关机构,招聘公关人员。

有不少企业借助公关抢先开辟市场,声名鹊起。

面对突然间出现的中国公关市场,一些外国公关公司闻风而动,先入为主。

对于当时广大的年轻人来说,“公关”更是一种既新鲜又刺激的工作,所以许多人趋之若鹜,以极大的热情通过各种渠道学习和了解公关的理论、知识,并争先恐后地投身于公共关系这一新的工作。

②各种类型的公关讲座、培训遍地开花。

1985年,深圳市总工会最先开办公共关系培训班,北京大学研究生院也举办了公共关系讲座,深圳大学大众传播系创办了国内第一个公共关系专业。

此后数年间,中山大学、复旦大学、杭州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京大学、兰州大学等百余所大学相继开设了公共关系课程,创办了部分专科公关专业。

经济管理、新闻等本科专业也将“公共关系学”列为学生的必修科目。

③各级公关协会纷纷成立,形成几乎覆盖全国的组织网络。

1986年12月,上海市最先成立公共关系协会;1987年5月,在全国许多省市已建立公关协会的基础上,全国性的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在北京宣告成立。

1988年底,全国省市公共关系组织首届联席会议在杭州召开,与会的一些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客观地分析、评价了当时的“公关热”,提出了此后发展的方向及应该注意的问题;次年9月,第二届联席会议在西安举行,讨论通过了《中国公共关系职业道德准则(草案)》,强调各类公关组织和公关从业人员的自我约束。

(2)90年代公关事业的再度崛起
90年代初,新一轮改革的春潮席卷全国,再度为新生的中国公关事业提供了发展的良好机遇,引发了“第二次公关热潮”,并一直持续到90年代后期。

它在四个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
①走出了思想认识上的误区
1991年5月,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公共关系工作会议,李瑞环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贺词中充分肯定了我国公共关系事业的成绩,指出了它发展的方向和任务。

这不仅是对全国公关工作者的极大鼓舞,同时也起到了为公关“正名”的积极作用。

此后,有比较多的各级党政领导从实际需要出发,日益重视公关工作。

公共关系不仅在企业界得到广泛的应用,而且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中,甚至在密切军民、警民关系中都得到了重视。

②公关的队伍与组织迅速增加
在90年代前期,又有更多的社会组织新建或扩充原有的公关机构;同时,全国各大中城市都涌现出许多不同类型的公关策划、咨询公司等专业化经营实体。

公共关系协会、学会等各级各类组织也更广泛地建立起来。

此阶段,公关队伍和组织不仅规模扩大、数量增多,而且在专业素质上也有一定的改善。

这使许多地方的公关工作水平有了一定提高。

③公共关系的理论建设取得一定进展,专业教育体系逐步建立
90年代,理论工作者在认真做好系统引进、介绍国外公共关系理论、经验和案例的同时,开始注意研究、总结国内公关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经验,针对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需要,发掘民族文化传统中可资利用的成分,努力探索中国公共关系的发展道路、特色和优势,并形成了大批初步的研究成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