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震中的父与子》优秀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优秀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感受父子亲情,理解伟大的父爱能给人巨大的勇气,能使人在危急时刻变得更加坚强,能够无所畏惧地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

2.依托语言文字,通过有感情朗读、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和情感。

教学重点:
1.展现“父亲艰难地在废墟上挖了38小时”这一情景的第十二自然段。

2.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3.理解这对父子为何了不起。

教学难点:
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讲生活中的一则实例,让学生谈感受。

曾有这样一则报道:有一位母亲买菜回家,突然看见自己三岁的儿子正从自家五楼的阳台上摔下来。

这位母亲一下子从很远的地方跑过去,居然接住了小孩。

后来,消防队员做了一个实验,让这位母亲从同一地点、同一时间跑过去,这位母
亲却接不住一个沙包。

这是为什么呢?
2.揭示课题。

了不起的母亲瞬间爆发了超常的爱的力量,避免了惨祸的发生,拯救了孩子。

1994年,在洛杉矶的巨大地震中,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7课──《地震中地父与子》。

二、回忆巩固,整体感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
2.课件展示:洛杉矶地震图片。

三、品读课文,深入情景。

1.在这样的大地震中,父子俩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请你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文中是怎样评价这对父子的。

(了不起)师板书。

2.这节课就让我们先走近这位了不起的父亲。

请你默读课文,画出描写父亲的语句,做好批注,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小组间先交流一下你们各自的体会。

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你从哪儿感受到了父亲的了不起?
(1)请同学们仔细地看一看都有哪些人劝说父亲?(有救火队长、警察,还有路过的人)他们怎么劝说的?他们不帮助父亲,你能理解吗?这是一场怎样的大地震?
对他人的劝说,父亲回应了这样三句话:
“谁愿意帮助我?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三句话,你有什么发现?(我发现父亲的三句话都是差不多的
意思,而且最后两句话还一模一样。

)
同学们的眼睛真厉害,父亲的回答就是简单而且有点重复的三句问话。

可是,父亲说这三句话时的心情是一样的吗?在父亲说这三句时,心里可能会想些什么呢?你来说说看。

你能用朗读让我们感受到父亲的心情吗?
透过父亲这简简单单的三句问话,我们读懂了父亲这么多让人揪心的起伏变化,就让我们把体会送进这段话,老师和大家合作,咱们一块儿来读一读,看大屏幕,就请你们读父亲的三句问话。

(引读)当有些人走上前来劝说父亲,父亲是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恳求地问——生:(读)谁愿意帮助我?
(引读)当消防队长出现在父亲面前,父亲觉得自己的儿子有获救的希望了,于是他焦急地问——生:(读)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引读)警察走上前来,要父亲马上离开。

这个一心要救儿子的父亲简直要崩溃了,于是他问道——生:(读)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找一组同学分角色读读课文的这部分对话。

我想问问阿曼达的父亲,人们这样劝阻,震情这样严重,你为什么不离开?
就是透过父亲这三句简单重复的问话,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2)我们还从哪些语句中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请你说说你的体会。

想象一下父亲这36小时可能有什么样的动作?文中却只用了一个挖字,透过这个挖字你能感受到什么?父亲的辛苦劳累和坚持不懈。

一个挖字包含着如此丰富的内容,这就是作者的匠心,这就是文字的魅力。

作者这样罗列时间的进程,为什么不直接写这位父亲挖了36个小时呢?我们分
别来读读这两句话,看看效果有什么不同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对比读,体会句子表达的不同效果。

(更加写出时间的长,救儿子艰难的过程) 就让我定格在这个挖字,请你读出你的体会。

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还有不同的读法吗?
而这一切,让我们不得不感叹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3)36小时的挖,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父亲——齐读:出示句子: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

师:到处都是血迹,这就是父亲,怎么会变成这样呢?在这36小时会发生哪些触目惊心的场面,请闭上眼睛想想?放音乐
这是包含着血泪的情啊,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这样一份令人心痛的爱啊,我们一起来读读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

多么了不起的父亲啊,就这样不停地挖,挖了36小时,还要挖,因为当时父亲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是什么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这个念头源于父亲对孩子的一句承诺,什么承诺?
出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当他看到教学楼变成废墟,悲痛欲绝时,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当人们都来阻挡他,劝他屏弃时,回响在他耳边的依然是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当他孤军奋战,伤痕累累,就要倒下时,给他力量的还是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这句话让你感受到了什么?(责任、信念、爱、决心、不离不弃……)
这一切的一切,让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感叹,这就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3.走近了不起的儿子。

(1)同桌分角色朗读13—24自然段。

(2)思考:你从哪看出这是一位了不起的儿子。

(3)学生汇报交流。

4.师小结: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

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生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这篇课文让我们明白了“爱,会使人坚定和勇敢;爱,会使人产生信赖和力量;爱,会创造奇迹”。

2.欣赏关于“爱”的图片和文字。

五、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小练笔:
请学生想象一下:在漆黑的瓦砾下,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爸爸妈妈,有的只是14个七岁的小伙伴,阿曼达和小伙伴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