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准确通顺1分。)
译文:
赵元昊有心腹爱将,封号野利王,统帅精兵。北宋种世衡想使计谋除去野利王。有位王
嵩的人,原是清涧地方的和尚,种世衡观察他的言行,认为他坚贞朴实可以重用。种世衡召
见王嵩,说:“我将派你为使,在敌营中受到的痛苦折磨远比这还要厉害,你能遵守我的告
诫,死也不说,行吗?”王嵩哭泣着答应了。种世衡就起草了一封给野利王的信,用膏蜡封
告说:“朝廷正致力于讨伐西夏,我为你们请求免战,你们不要在战场上争斗,而招致我朝
皇威大怒。”西夏人听从了命令,西部边境从此就安定了。”
刘韐执掌越州时,鉴湖被百姓占用耕种,官府于是收敛租税,每年两万斛。政和年
间,把干涸的地方都开垦为田地,租税扩大到原来的六倍。租税太重但催讨严苛,百姓大
多都逃离了。就勒令邻居补偿,百姓把自己的困苦上报,刘韐请示后免除了这一规定。
还,而野利报死矣。
(选文有删改)
【注释】①元昊:赵元昊(公元1003-1048年)即建立西夏的景宗,宋朝赐姓赵。种世衡
(985年―1045年),字仲平,京兆府人,祖籍山西,大儒种放之侄,北宋将领、种家军开
山人,官至东染院使、环庆路兵马钤辖。②蔀:bù,搭棚用的席。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8. D(遗书:所送的书信)
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

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有删改。)
【注】①凶:谷物收成不好,指荒年。②加:更,再。③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
密网不入深池。④庠序:古代的乡学。⑤涂:通“途”,道路。⑥莩:同“殍”,饿死的人。
8.对下列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
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
元昊召嵩并野利,诘问遗书,嵩坚执无书,至箠楚极苦,终不说,乃命曳出斩之,嵩乃大
号而言曰:“空死!不了将军事矣,吾负将军!”其人急追问之,嵩于是褫衲衣,取书进。
移刻命嵩就馆,而阴遣爱将假为野利使使世衡。世衡疑是元昊使,未即相见。适擒生虏数
人,令于隙中密觇之,生虏因言使者姓名,果元昊使。乃引见,厚遣之。及使者至,嵩即
文言文参考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
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了解一下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
用心的。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战争来做比喻。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已经
...
的一项是(A胜:尽,完。)
A.谷不可胜

食也胜:超过
B.勿夺

其时夺:违背
C.然而不王

者王:称王
D.王无罪

岁罪:归咎
9.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
..
的一项是
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A.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B.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察其坚朴可用。世衡召嵩语曰:“吾将使汝其苦有甚于此者汝能守我戒卒不言否?”嵩泣以
应。世衡乃草遗野利书,膏蜡致衲衣间,密缝之,仍嘱曰:“此非临死不得泄,若当泄时,
当言负恩,不能成将军之事也。”又以画龟一幅,枣一蔀②,令先遗野利。
及嵩至,野利见枣龟,度必有书,索之。嵩目左右,对以无有。野利乃封信上元昊,
②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
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
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

食也;数罟不入洿池
③,鱼鳖不可胜食
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
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
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
这是王道的开端。“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绸缎了;鸡、猪、
狗的畜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
C.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D.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9. B(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10.依据文本,下列不属于
...
孟子的思想与主张的一项是
A.加强军备,使百姓高枕无忧。
B.让利于民,使百姓休养生息。
C.重视教化,使百姓通情达理。
C.吾将使汝/其苦有甚于此者/汝能守我戒/卒不言否
D.吾将使汝其苦有甚/于此者汝能守/我戒卒不言/否
10.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种世衡想通过王嵩除掉元昊心腹将领野利王。
B.种世衡将书信藏在王嵩的僧衣里,并嘱咐王嵩在临死前拿出来即可。
C.野利王看到枣龟,知是“早归”之意,估计王嵩带有种世衡的书信。
D.会请者至韐/戒曰/朝廷方事讨伐/吾为汝请毋轶/疆场以取威怒。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西夏人纳贡请罪的请求,将士们认为敌人有诈,刘韐正确分析了对方的情况,对使者
晓之以理,西夏人服从,西边得以安定。
B.刘韐在越州做知州的时候,体恤老百姓赋税沉重的困苦,请求朝廷免除了这里百姓们的
有立即相见。正巧擒获几个敌虏,就让他们在缝隙中偷看来使。俘虏说出了来使的姓名,果
然是元昊的使者,于是就接见,并馈赠来使丰厚的礼品。等到使者一回,王嵩也即可返还了,
而野利王被杀的消息也传来了。
3 3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
①,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
交战了,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
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梁惠王说:“不行,
只不过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啊。”孟子说:“大王如果认定的是这个道理,就不
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
误它的耕作时节,一家几口人就可以不受饥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
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
的人能够穿上绸缎、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如此这般却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还从
未有过。“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
执掌荆南时,河北盗贼兴起。盗贼首领柴宏本是富人,不能忍受横征暴敛,聚集众人
抢掠,杀了巡尉,统制官也被杀死。刘韐一个人骑马前往镇守,派人招他来,柴宏到了就
服罪。刘韐让他饮酒,请求朝廷封给他官职,把他的同党放回家种地,整个河北就平定
了。
金人已经谋划向南进攻,朝廷正打算顺从他们求取云中土地的要求。刘韐刺探侦查得

A.度

必有书度:猜测
B.令于隙中密觇

之觇:看
C.移刻
..
命嵩就馆移刻:不多时
D.诘问遗书
..
遗书:临终前留下的信
9.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9. C)
吾将使汝其苦有甚于此者汝能守我戒卒不言否
A.吾将使汝其苦/有甚于此者/汝能守我/戒卒不言否
B.吾将使/汝其苦有甚于此者/汝能守我/戒卒不言否
书信在哪里。王嵩坚持说没有书信,后被鞭打得痛苦不堪,还是说没有。元昊于是下令将王
嵩拖出去斩首。这时王嵩才大声叫喊说:“白白地死了!不能完成将军的事呀,我对不起将
军!”行刑官急忙追问王嵩。王嵩于是解开僧衣,取出书信递上。不多时元昊命王嵩回到使
节馆舍,而暗地里派遣心腹假装成野利王的使者去见种世衡。种世衡怀疑是元昊的使者,没
赋税。
C.盗贼首领柴宏因不堪忍受官府的横征暴敛,聚众抢掠,杀害官吏;刘韐对柴宏使用了怀
柔政策,使河北形势安定。
D.金人兵临城下的时候,刘韐率兵发强弩射杀他们,金兵退去。
10.B(“免除了这里百姓们的赋税”有误,此处是指免除了邻居为逃跑的人补偿租税的不合
理规定。)
11.请把下面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 4分)
D.施行仁政,使百姓安居乐业。
10. A(文中无依据。)
11.请把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11.共4分,“直”“不百步”“走”各1分,省略成分补全、语气正确、句意正确、句子通
顺1分。【答案示例】(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
啊。”
冬,金兵抵城下,知有备,留兵其旁,长驱内向。及还,治梯冲设围,示欲攻击,韐发强
驽射之,金人知不可胁,乃退。
【注】①衍:扩展。②病:困苦不堪。③蠲(juān):免除。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疏:上奏。))
A.密疏

以闻,诏许之疏:奏章B.兵兴累年累年:多年
C.急以闻

闻:报告D.阴治城守以待变阴治:暗中整顿
彼虽新胜,其众亦疲,惧吾再举,故款附以图自安,此情实也。”
11.他们虽然刚刚取胜,但他们的士兵也疲惫不堪,害怕我们再次进攻,所以诚心归附来
谋求自我安定,这个情况应该属实。”(“新胜:刚刚取胜”、“举:进攻、发兵”、
“款附:诚心归附”各1分,语意连贯准确1分)
【参考译文】刘韐是建州崇安人。西夏人攻打震武,刘韐到鄜延代理帅职,派出奇兵攻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