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城镇城市设计存在的问题

小城镇城市设计存在的问题

小城镇城市设计存在的问题——基于33个小城镇的调查总结第 14 位阅读者 (更新于: 2005-08-24 09:27:32 )【篇名】小城镇城市设计存在的问题——基于33个小城镇的调查总结【作者】魏宏远,张建【刊名】建筑知识2005年04期【机构】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关键词】京郊小城镇;;城市设计【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逐步加快,我国已进入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的阶段,小城镇的地位已越发显得突出和重要。

本文从调研的实例具体展开,以京郊中心小城镇为例,指出我国现阶段小城镇建设在城市设计环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结合国外小城镇发展的经验,就今后我国小城镇建设如何加强城市设计提出建议。

近年来,各地小城镇的空间规模正不断扩大,人口正不断集聚,经济也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

自2004年开始,我们对京郊33个中心小城镇的总体规划和发展实施情况进行了调研。

通过对各城镇历史风貌、人口规模、经济发展、资源环境等各方面的现状进行调查后,我们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在城市化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处于领先地位的北京地区,尽管小城镇建设正高速发展,乡镇工业产值增长喜人,但是.小城镇的面貌却越来越相似城镇整体景观也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而这些相似的城镇面孔给居民带来的是陌生和难以认知小城镇特有的亲切氛围和特色正渐渐消失。

所有这些都是不重视环境效益和盲目模仿建设带来的不良结果。

我国各地的小城镇建设正在起步和发展阶段这正是小城镇环境风貌形成的关键时期。

只有从一开始就以正确的态度、科学的方法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因地制宜构建自身特色,大力加强城市设计,才能真正展现小城镇的自身魅力在加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走好坚实的一步。

从京郊小城镇风貌现状看小城镇城市设计存在的问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北京中心区对郊区的经济、技术、信息等辐射作用逐渐增强.对京郊小城镇的发展产生了强大的推动力。

再加上各小城镇自身的建设和文流,北京郊区小城镇的城镇风貌有了很大的变化。

但在小城镇飞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由此带来的一些问题:1.各级道路空间尺度缺乏规范和研究道路空间是很重要的城镇空间它是城镇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

京郊小城镇有着优越的地理位里道路均平坦且通直。

但是.一些新型小城镇的道路尺度过大不仅显得沿街建筑低矮.而且使人感觉空旷冷清(图1)。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远郊某古镇的道路空间因延续了传统的街区尺度和建筑格局从而使得建筑、道路、远山融为了一体,人们行走于其间倍感舒适与亲切(图2).有资料显示城市车行千道的宽度应由车流t的大小而定。

每条车道的宽度为3.5m-4m,而通常适宜的步行街的宽度为,2m-20m左右;人们通常感觉舒适的街廊比为,.2主干道以上的城市道路街廊比为2。

对于小城镇而言,车流f小,人口密度也相对较小不应盲目套用上述尺度范围而要结合小城镇自身特色和需要营造出“小城“亲切的氛围体现出它优雅安静的气质,给当地居民提供一种适宜居住的环垅。

同时规范小城镇的道路尺度也可相应地节约土地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2.缺乏正确的区域空间意识区域空间是指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城市或城镇区域。

人们在其中活动能得到与其他地段明显不同的感受。

由于小城镇远离市区中心历史的脚印还没有完全被城市化的脚步所替代由此保留了一些有替特殊文化气氛的区域.如一些古镇和古村落。

它们既是小城镇有机组成的一个部分,又是急器保护和再利用的特殊资源,如斋堂镇缝底下村。

对于这样的特殊区域当地政府在开发时应采取保护的态度。

如果只把它们当作旅游景点对待,则会因某些人为因素而导致历史遗迹的破坏。

一些小城镇对自身特色发掘不足.急于营造所谓区域特色。

如京郊某县。

将几个中心镇定位为:西班牙风格、伊斯兰风格、欧式风格等。

这样的做法虽是出于发展特色小城镇的良好愿望,但因为没有考虑如何与当地的历史和文脉结合.没有把与之相适应的建筑设计、环境设计,配套设施等做到位,给人以生搬硬套的感觉.与良好的初衷相悖。

我国的小城镇地域差异明显.其城市设计应从区域差异和文化背景入手各地的民风民俗、自然资源都可以为小城镇的设计以及特色定位提供广阔的素材。

因为有差异,所以有特色。

在设计时要立足于差异,去粗取精将各地文化的精华体现出来,这样的城镇才真正有了内在的魅力。

3。

结点空间不注重人性化设计小城镇的结点空间是指城镇广场或道路文叉口以及河道方向转变处等非线性空间。

在城镇的出入口或人流聚集的核心处往往出现节点型的空间这些空问因有其自身的形式而为人们所熟知。

尤其是在小城镇入口处的节点空间,不仅是进入该镇的一个标志性场所代表着本镇的形象更是人流文汇、文通复杂的地段.它的舒适性和功能性应当予以高度重视。

在调研中我们看到有些中心镇不注重这种空间的宜传作用简单地在路边树立一个高大牌子作为界定本镇的标识。

还有一些小城镇的城镇广场,要么做的规模过大.要么设在人迹罕至的城镇边缘,并且在设计上也存在一些问题:①没有考虑人的行为习惯缺乏广场应有的小品及公共设施。

如图3所示的某镇广场一个巨大硬质铺地的轮廓光光的地面、孤琴零的雕塑人们不能在此驻足.多数都是匆匆而过。

②不注意经济性,对适宜的广场尺度缺乏考虑。

这些广场大都尺度超大、外表气派、无人使用、没有活力.4.不注重建筑形式与风格的协调统一小城镇的建筑布局形式和风貌构成了其不同的体形环境和空间特征是小城镇特色的最直接表现.然而有些小城镇不注重建筑形式与风格的协调统一:有的并排着两栋建筑一个是明清仿古风格,另一个又是欧陆风情有的一边是中式影壁一边是西式洋房(图4),建筑之间没有对话小城镇的整体形象也遭到破坏给人一种零乱破碎的感觉。

所以小城镇的建筑应有较为统一的风格体量不宜过大要在小而精上做文章这样才能体现出小城镇的整体感和特殊气质。

国外小城镇发展的经验1.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历史文脉,发展地域特色。

小城镇特色的构成要素有: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传统、经济结构、建筑风貌等几方面。

其中自然环境是影响小城镇特色的基本要素。

因为自然环境是很难重复或雷同的这对构建小城镇特色是非常有利的。

图5所示就是英国某山地小城镇,依山环海地势独特,塑造了鲜明的城镇特色。

这是有效利用自身资源环境的优秀实例。

小城镇的历史文化传统是文化的积累、历史文脉的延续。

特色需要一个完整的文化背景作为支撑而文化是小城镇特色最内在的、最有恒久力的东西。

在国外人们非常重视传统文化,因此对文化街区和传统风格都有特别的保护。

在法国方圆500m内的新建建筑样式和风格都须由一位资深的建筑师来最后决定其可行性以保持该地区的统一文化氛围和建筑风格。

由此可见构建特色小城镇应当注重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历史文脉.不断挖掘自身的潜力。

2.法律保护优美的居住环境小城镇由于地处郊区污染源较少环境优美如果对环境多加保护和利用就会有更多的人乐于在此居住。

现在国外许多小城镇都将建设重点立足于对环境的保护和长期有效利用上如果由于建设而破坏了小城镇的清幽气氛或是自然生态遭到破坏会有人进行投诉或要求赔偿。

因此在国外刁喊镇建设中非常注念环境的保护因为如果优美的环境和清新的空气不再的话,小城镇的吸引力也会随之散去。

3.营造人性化的居住场所国外的小城镇非常注重建筑风格的营造和设计.建筑的细部以及建筑的色彩都经过深思熟虑。

在日本,也引入了总建筑师的制度,在总建筑师的协调下各个组团的建筑师在设计手法、屋顶的坡度、进深、开口部的比例、颜色等统一规则下对小城镇进行设计。

在这样尽心的设计下,不仅小城镇的建筑有了漂亮且协调的造型而且小城镇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人性的关怀。

图6为某国外小镇不仅建筑与周围环境协调共存而且街道、广场等公共设施都维护得非常整洁干净。

同时还考虑了很多公共场所的休憩空间(图7)。

加强小城镇城市设计的建议1.加强小城镇的城市设计宣传工作,创造特色小城镇城市设计是小城镇保持风貌和活力的基础京郊小城镇应因地制宜结合各自的特殊资源,加强城市设计创造特色小城镇。

小城镇特色的作用小城镇的特色,将加速小城镇内部资源的积累增强小城镇的竞争力:通过小城镇特色的设计,提高小城镇的知名度、美誉度,进而使小城镇更具感召力和吸引力,集聚更多的外部资源,促进小城镇更快、更好地发展。

在经济文化发展交流中特色占据着重要地位。

在与其他小城镇开展竞争与交流时只有那些有特色的小城镇才能被更好地认知和识别只有那些有特色的小城镇,才能让大家耳目一新才独具魅力。

从这个角度看,特色就是动力创造特色,就是创造小城镇不断向前的经济活力。

2.加强小城镇城市设计的相关立法和管理城市设计应当同建筑设计和规划设计一样有法律法规的限制和指导城市设计应该贯穿于城市规划编制实施的各个环节。

深圳已经把城市设计纳入《深圳市城市规划条例》.成为我国第一个在地方法规中明确城市设计法律地位的城市。

现在各地小城镇的发展势头良好在借鉴城市发展经验的同时有必要在小城镇建设工作的初始就加入法律法规的约束只有加强小城镇城市设计的相关立法和管理才能更好地促进小城镇的发展。

3.及时总结小城镇的城市设计经验,树立优秀典型注重采取切实可行的小城镇发展策略树立几个优秀的典型经过不断的总结和发展,让城市设计为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4.鼓励群众参与城市设计和监督管理这一点在城市设计之初尤为重要。

在法国,一些有影响的建筑在建成之前要做成1:1的模型放在待建处让市民进行评判。

我国可以通过向市民发放问卷等方式对城市形体环境的历史,现状情况进行全面收集和掌握,使市民成为城市建设的参与者使他们的意见成为管理决策的依据之一。

运用社会和舆论的监督手段.引导、鼓励反映和深化城市设计价值观及其设计意图的建设开发活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