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牡丹介绍
编辑本段产地与习性
原产中国,汉中是中国最早人工栽培牡丹的地方,
洛阳牡丹
为落叶亚灌木。喜凉恶热,宜燥惧湿,可耐-30℃的低温,在年平均相对湿度45%左右的地区可正常生长。喜光,亦稍耐阴。要求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中性壤土或砂壤土,忌粘重土壤或低温处栽植。花期4-5月。多采用嫁接方法进行栽培,因为与芍药同属芍药属,又多选用芍药作为砧木。
宋代洛阳牡丹的栽培管理,在择地、栽植、浇灌、施肥、修剪、防虫害、防霜冻以及嫁接、育种等栽培技术方面,总结出一套较为完整的成熟经验。明清时期,牡丹的栽培技术更加趋于完善。花工们从牡丹的种、栽、分、接、浇、养、医、忌等8个方面进行了科学总结,并付诸实现。古代洛阳牡丹的栽培技术,至今对牡丹的生产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当代洛阳人在恢复和继承矛盾传统栽培技术的基础上,各种技艺均得到迅速发展,尤其是对牡丹的促成栽培技术,已能使其从9月上旬到翌年自然花期之前近200天。牡丹花期控制技术已基本达到花随人意,周年开花。
据介绍,邙山古代又称凤凰山,“凤凰山牡丹”简称凤丹牡丹。汉代就有凤丹牡丹的药用记载,距今已有1900年的历史。
专家指出,牡丹枝条属半木质结构,很难长得高大,一般寿命在百年左右。洛阳国家牡丹园内的千年凤丹牡丹群,非常壮观又独具特色,花期长达一个多月。
目前全国牡丹野生种有8个品种,其中河南就有6个,洛阳是中国野生牡丹最主要的发源地。专家认定,传播牡丹的历程为洛阳、四川、陈州、亳州、曹州。
编辑本段栽培历史
牡丹作为观赏植物栽培,则始于南北朝,据唐代韦绚刘宾
洛阳牡丹
客嘉话录记载:"北齐杨子华有画牡丹极分明.子华北齐人,则知牡丹亦矣."又据太平御览谢康乐说:"南朝宋时,永嘉(今温州一带)水际竹间多牡丹.""牡丹这一名称的发现,标志着牡丹栽培历史的开始.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说:"牡丹虽结籽而根上生苗,故谓'牡'(意谓可无性繁殖),其花红故谓'丹'.近代生物学先驱达尔文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写的《动植物在家养情况下的变异》一书中说,牡丹在中国已经栽培了一千四百年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推到一千四百年前,那是公元五世纪,即南北朝初年,和中国牡丹的栽植历史大体相属。
洛阳市地质矿产局和省地质调查院完成的一项科研成果证明,洛阳牡丹开得硕大鲜亮确实与洛阳的独有地脉有关。
据介绍,伊河洛河带来的火山岩元素沉积下来,使洛阳
洛阳牡丹
土壤中所含有的微量元素锰、铜、锌、钼明显高出其他地区,其中锰的含量平均高出26.7倍,加上该地区适宜的气候,使得洛阳牡丹具有了得天独厚的生长条件。
近年来,洛阳牡丹获得省级以上科研成果40多项,中国花卉博览会金奖20个;率先在国内制定执行牡丹种苗、盆花质量标准;率先申请注册牡丹“地理标志”,初步实现了标准化生产。目前牡丹年产值达10亿元,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和日本、美国、荷兰、新西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洛阳新建了一批高档次牡丹观赏园,为延长花期专门建造了高山牡丹园、晚开牡丹园,使全市牡丹高档观赏园达到12个,观赏面积达4000多亩,牡丹自然花期从每年3月下旬至5月上旬,并通过人工技术措施,实现花开花落随人愿,催花牡丹四季开放。
洛阳地区具有丰富的牡丹资源,是中国野生牡丹的原生地之一。据统计,中国芍药属牡丹组植物共有8种、两个变种、1个亚种、1个变型,其中洛阳就有两个种。以这些洛阳原生种为主,繁育并形成了中国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牡丹品种群,辐射、传播至全国各地,并不断繁衍,形成当地的生态型品种。据统计,如今包括传统品种、新品种和从国内外引入品种,洛阳共有960个牡丹品种,占全国牡丹品种总量的67.25%,洛阳已经成为中国牡丹资源的重要分布地和最早的栽培地,而且也是中国乃至世界牡丹的栽培中心之一。
洛阳牡丹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洛阳牡丹,为多年生落叶小灌木,“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其栽培始于隋,鼎盛于唐,宋时甲于天下。它雍容华贵、国色天香、富丽堂皇,寓意吉祥富贵、繁荣昌盛,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美好幸福的象征。洛阳牡丹花朵硕大,品种繁多,花色奇绝,有红、白、粉、黄、紫、蓝、绿、黑及复色9大色系、10种花型、1000多个品种。花开时节,洛阳城花海人潮,竞睹牡丹倩姿芳容。
编辑本段形态特征
根系肉质强大,少分枝和须根。株高1-3m,老茎灰褐色,
洛阳牡丹
当年生枝黄褐色。二回三出羽状复叶,互生。花单生茎顶,花径10-30cm,花色有白、黄、粉、红、紫及复色,有单瓣、复瓣、重瓣和台阁性花。
编辑本段应用
洛阳牡丹观赏部位主要是花朵,其花雍容华贵、
洛阳牡丹
富丽堂皇,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称。洛阳牡丹可在公园和风景区建立专类园;在古典园林和居民院落中筑花台种植;在园林绿地中自然式孤植、丛植或片植。也适于布置花境、花坛、花带、盆栽观赏,应用更是灵活,可通过催延花期,使其四季开花。根皮入药,花瓣可酿酒。
牡丹栽培历史可列表如下。
洛阳牡丹
朝代年代栽培中心
隋581-618洛阳
唐618-907长安
五代907-960洛阳
北宋960-1127洛阳
南宋1127-1279天彭
明1368-1644亳州
清1644-1911曹州(菏泽古称)
编辑本段科研成果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由于洛阳
洛阳牡丹
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土地肥沃,加之园艺大师们巧植善种,培育出许多色,型皆佳的珍品,使牡丹变异千种,名品日增,誉满全国,遂有"洛阳牡丹甲天下"之称.自古洛阳人爱花成俗.邵雍的"洛阳人惯见奇葩,桃李开花未当花,须是牡丹花盛发,满城方始乐土无涯"的名诗,正是这种习俗的真实写照.
摘要
介绍
产地与习性
形态特征
应用
栽培历史
隋代
唐代
宋代
科研成果
经济价值
生长环境
主要品种
牡丹花会盛况
洛阳牡丹名园简介
洛阳牡丹园
西苑公园牡丹园:
王城公园牡丹园
牡丹公园牡丹园
国色牡丹园
洛阳滨河公园
洛阳国际牡丹园
神州牡丹园
中国国花园
洛阳郁金香花园
其它牡丹观赏点
牡丹文化
摘要
介绍
产地与习性
形态特征
应用
栽培历史
隋代
唐代
界:植物界Plantae
门:被子植物门Magnoliophyta
纲:双子叶植物纲Magnoliopsida
目:虎耳草目Saxifragales
科:芍药科Paeoniaceae
属:芍药属Paeonia
种:牡丹P. suffruticosa
洛阳牡丹
(其他的分类系统将芍药科作为毛茛科(Ranunculaceae)芍药属(Paeonia)。)
宋代
(公元960-1279年),中国牡丹栽培中心
洛阳牡丹
,由唐之长安而转移到了洛阳,牡丹的品种更多,栽培技术更加系统、完善。并出现了一批理论专著,对牡丹的研究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一时期的著作有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周师厚的《鄞江周氏洛阳牡丹记》、《洛阳花木记》;张峋的《洛阳花谱》等等。记述了牡丹的栽培管理,总结出一整套较为完整的成熟经验。欧阳修说:大抵洛人家家有花,而少大树,盖其不接则不佳。
河南洛阳依靠科技力量,对多个品种牡丹进行无性繁殖技术研究,大力培育推广新品种。目前,洛阳已拥有黑、红、黄、绿、白、紫等9大色系的牡丹
洛阳牡丹
品种1100多个,数量达4000多万株。
2007年4月2日,从有关部门了解到,经专家论证认定,洛阳邙山为中国野生牡丹最主要的发源地,位于洛阳国家牡丹园内的“凤丹牡丹林”,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现存的数量最大的“千年牡丹群”。
唐代洛阳人宋单父,精于园艺,他种的牡丹,红白斗色,
洛阳牡丹
变异千种,被时人尊称为花师,惊服他有“幻世之绝艺”。惜此高超绝艺,无著录传世。宋欧阳修《洛阳牡丹记风俗记第三》载,宋时有一复姓东门、人称“门园子”的人,是一位牡丹接花高手,富豪人家都请他嫁接牡丹,秋天接花,到来年春天见花再付钱,接活一株,价值五千。张邦基《墨庄漫录》亦载,宋徽宗宣和年间,洛阳有一位欧姓花师,用药壅培白牡丹根下,次年花开浅碧色,人称“欧家碧”,极为珍贵,每年作为贡品,供奉朝廷。
洛阳牡丹
:1:2~5,花径10~30厘米;花的颜色有白、黄、粉、红、紫红、紫、墨紫(黑)、雪青(粉蓝)、绿、复色十大色;雄雌蕊常有瓣化现象,花瓣自然增多和雄、雌蕊瓣化的程度与品种、栽培环境条件、生长年限等有关;正常花的雄蕊多数,结籽力强,种籽成熟度也高,雌蕊瓣化严重的花,结籽少而不实或不结籽,完全花雄蕊离生,心皮一般5枚,少有8枚,各有瓶状子房一室,边缘胎座,多数胚珠,骨果五角,每一果角结籽7~13粒,种籽类圆形,成熟时为共黄色,老时变成黑褐色,成熟种子直径0.6~0.9厘米,千粒重约400克。牡丹以它特有的富丽、华贵和丰茂,在中国传统意识中被视为繁荣昌盛、幸福和平的象征。
编辑本段介绍
牡丹学名:Paeonia Suffruticosa
洛阳牡丹
牡丹英文名:Subshrubby Peony、Tree Peony
中文别名:百花王、鹿韭、木芍药、花王、富贵花
在英语和其他欧洲语言中,牡丹和芍药是同一个词——---peony或者paeony (Paeonia)
科属:真核域Eukarya
洛阳牡丹
传说当时洛阳有个叫宋单父的善于种花,应唐玄宗李隆基之召,到骊山种了一万多本,颜色不相同(《龙城录》)。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等三首“清平调”就是歌咏几种不同颜色牡丹的。“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蓉静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赏牡丹”)“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价,酬值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步束素。……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白居易:“买花”)从以上这些诗篇可以看出当时帝都长安裁培牡丹的盛况。这时,牡丹不但颜色种类多了,而且还出现了一些新奇变异和重瓣现象。“兴唐寺有牡丹一窠,元和中着花一千二百朵,其色有正晕、倒晕、浅红、浅紫、紫白、白檀等,独无深红,又有花叶中无抹心者,重台花者,其花面七、八寸。”(《酉阳杂俎》)“穆宗皇帝殿前种千叶牡丹,花始开香气袭人,一朵千叶,大而且红。”(《杜阳杂俎》)。这也说明了,中国早在公元九世纪,便已经有了重瓣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