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迄今已发现的最古老的岩石,用放射测定法测出的年龄是38亿年。
但是,通过测定陨石和月球岩石的年龄以及其他天文学的证据表明,地球与太阳系的形成大约在46亿年前。
这46亿年间地球上的生命经历了四个阶段的演化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
(1)前寒武纪
通过对1978-1980年澳洲西部出土的丝状化石的研究,表明大约在35亿年前,地球上便出现了原核生物。
最早的原核生物可能是异养生物。
在南非的岩石中所发现的化石表明,距今31-34亿年前蓝藻类(蓝细菌)开始形成。
蓝藻是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核生物。
大约在20亿年前,光合作用所释放出来的氧气使大气层中开始含有氧气,这可能会导致许多厌
氧生物的灭亡,但甲
烷细菌以及它们的近
缘种类仍然在无氧的
环境中存留至今。
由
蓝藻和其他原核生物
占优势的时代大约历
前寒武纪叠层石
时20亿年。
最早的真核生物的出现大约在距今14-15亿前。
真核生物的起源是生物演化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因为伴随着真核生物的形成,染色
体、减数分裂和有
性繁殖开始出现。
在前寒武纪(8-6.7
亿年前), 真核生物
中的真菌、原生动
物以及藻类中的几
个门便形成了,动
物与植物开始出现分化。
到前寒武纪结束时,腔肠动物、环节动物或节肢动物等几个动物的门开始形成。
(2)古生代
寒武纪(5.7---5.05亿年
前):
在大约距今5亿9000万年
前,类型丰富多样的无脊椎动物
的出现标志着寒武纪的开始。
在
这个时期,以三叶虫为代表的节肢动物门以及腕足动物门、软体动物门、多孔动物门、棘皮动物门的
许多纲开始形成。
这些门类存
留至今,仍然有一些种类生存
下来。
在距今5.1亿年前的海
早期真核生命
甲胄鱼化石
甲胄鱼
相沉积中,发现了最早的脊椎动物的遗迹-甲胄鱼外甲的碎片。
在寒武纪时,所有动物的门都已经形成了。
奥陶纪(5.05---4.38亿年前):
许多动物的门出现适应辐射,
形成了大量的纲和目。
例如棘皮动
物形成了21个纲,腔肠动物门中
珊瑚纲也开始出现了。
奥陶纪时
期,无颌、无鳍的甲胄鱼大量出现
珊瑚化石
并留下了完整的化石。
志留纪(距今4.38-4.08亿
年前):
生物多样性增加,无颌类出
现多样化。
同时,有颌类中的盾
盾皮鱼化石
皮鱼开始出现。
维管植物(蕨类)和节肢动物(蝎子、多足类)开始
侵入陆地。
盾皮鱼复原图
泥盆纪(距今 4.08-3.60亿年
前):珊瑚和三叶虫发生大规模的适
应辐射;头足类出现。
无颌类和盾
皮鱼达到多样性的高峰。
泥盆纪被
称为"鱼类的时代",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陆续起源并随后发生了适应辐射。
与此同时,两栖类、苔藓、维管植物(蕨
类、裸子植物)和昆虫起源于这个时期。
石炭纪(距今3.60-2.86亿年前):
陆生孢子植物(蕨类)繁盛并形成
大面积的森林,两栖动物的种类多样
化,并出现最早的爬行类。
昆虫发生适
应辐射,一些原
始的目(直翅目、
蜚蠊目、蜉蝣目、
同翅目等大量出
现。
石炭纪的蚊子 三叶虫化石
鱼类的演化 石炭纪生态
昆虫琥珀
(3) 中生代
二叠纪(距今2.86-2.48亿年前):爬
行动物出现适应辐射,兽孔类成为占优
势的类群;昆虫的各个类群多样化,形
成了蜻蜓目、半翅目、脉翅目、鞘翅目、
双翅目等类群。
菊石大量增殖。
三叠纪(距今2.48-2.13亿年前):
菊石第二次大规模增殖,海洋无脊椎动
物的一些类群(如双壳类)的多样性增
加。
裸子植物开始占优势。
爬行类出现
适应辐射,形成了龟类、鱼龙、蛇颈龙和初龙类(进一步形成植龙、鳄类和恐龙)。
早期哺乳动物出现。
大陆开始漂移。
侏罗纪(距今2.13-1.44亿年前):
恐龙多样化,翼龙、雷龙、梁龙、剑龙、三角龙等种类出现。
原始鸟类(始祖鸟等)出现。
古代哺乳动物、裸子植物占优势。
大陆继续漂移。
二叠纪蜻蜓
菊石 三叠纪的龟(模型) 蛇颈龙(想象图)
白垩纪(距今0.65-1.44亿年前):
大多数大陆分隔开来,恐龙继续适应辐
射并在本期结束时灭绝。
最早的蛇类出现并发生
适应辐射。
具有现代鸟类特征的黄昏鸟出现。
被子植物和哺乳类开始多样化,有袋类与有胎盘类哺乳动物开始分化。
始祖鸟化石 霸王龙化石 翼龙化石 三角龙(复原图) 黄昏鸟化石
黄昏鸟(复原图)
(4)新生代
第三纪(距今6500-200万年
前):被子植物大规模的多样化,并
成为在森林中占优势的组成成分。
昆
虫发生适应辐射,并形成了大多数的
现代科。
脊椎动物的许多现代科
已经形成。
第三纪层贵藻类化石第四纪(距今200万年前到现
在):
冰川反复出现,大型哺乳动物(如
剑齿虎、猛犸象、大型的美洲野牛等)
绝灭,人类出现。
第四纪大冰期
早期人类古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