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下一代智能交通系统构想姓名袁野班级交工082学号 200810615039学院交通运输学院日期 2011年12月10日中国下一代智能交通系统构想——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公交系统袁野交工082 200810615039摘要: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将城市公交车辆、乘客、站点等节点相连,实现信息交互和共享,为公交调度提供快速、准确的信息。
研究了基于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公交系统的原理、结构和设计方案。
该方案将射频识别设备嵌入到公交车辆、站点、乘客公交卡中,实现车辆、人员信息的识别与监测,结合公交调度信息管理系统和智能分析软件,对公交调度进行自动化、智能化管理,提高效率,改善公交服务质量。
关键词:物联网;射频识别技术;公交系统字数:5012The China’s 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 of The Next Generation——Intelligent Public Transit System Based on Internet of Things Abstract: Using the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urban public vehicles, passengers and sites can be connected and communicated. Quick and accurate information is provided. The architecture and solution of public transit system based on RFID technology are researched, which can monitor the condition of buses real-time and solve the problem such as the information sharing between bus and waiting points and monitoring on passenger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ystem improves the information level of public transit regulation. Keywords: Internet of Things; RFID technology; Public transit system引言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和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础。
随着现代社会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们对交通的需求越来越高,交通控制问题便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系统所涉及的领域和范围越来越广,传统的交通管理方式显得力不从心,引入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成为提高城市交通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
智能交通系统(ITS)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信传输技术、电子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处理技术等有效地运用于整个运输管理体系,将驾驶员、交通工具和道路、环境三位一体来考虑,从而建立起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运输综合管理系统。
美国在20 世纪60 年代末开始ITS 方面的研究,之后欧洲、日本等也相继加入这一行列。
经过30 多年的发展,美国、欧洲、日本成为世界ITS研究的三大基地。
从20 世纪60 年代欧洲的道路交通信息(RTI) 系统到美国的智能车辆道路系统(IVHS),ITS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
我国的ITS 研究起步较晚,并且面临着城市人口密度大、城市化发展快、汽车持有量迅速增加、交通拥挤现象加剧等实际国情,必须要在交通管理调度的信息化、智能化上加大研发力度。
近年来,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出现,则将互联网延伸和扩展到了世界万物之中,从人与人的沟通,跨越到人与物品、物品与物品之间的信息交互。
“物物相连的物联网”使周围的物品能够被远程感知和控制,构成一个智能的工作、生活空间,在更广大的范围内影响人类的工作和生活。
在IBM提出“智慧星球”之后,更是掀起了物联网技术全球化发展与应用的高潮。
2009年我国政府也提出了“感知中国”的物联网发展战略。
智慧家居、智能交通、高速公路智能管理系统、智能工业监测等许多典型应用系统迅速构建,展示了物联网巨大的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主要研究物联网相关技术在智能公交系统中的应用,通过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感知并获取公交车辆、乘客及站点等节点信息,依托通信网络构建城市移动公交网,应用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等智能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实现公交调度管理的自动化、智能化。
1 物联网概述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
其英文名称是“The Internet of things”。
由此,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因此,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物联网的实现结构目前主要采用信息感知层、网络传输层和应用处理层面等三层结构处理方法。
信息感知层主要采用现代信息采集设备、传感器设备等进行信息的识别和采集,技术上有无线射频技术、红外识别、无线传感器以及全球定位系统等。
网络传输层采用各类网络传输信息,实现各类异构网络的互联互通,涉及到通信协议、自动组网、智能连接技术等。
应用处理层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处理,应用数据挖掘、决策支持等智能处理技术和智能芯片技术,对信息进行自动化、智能化的处理,实现物联网中各物件之间的协调、控制。
物联网作为一个新兴的交叉领域,涉及自动识别、网络通信、先进传感器和智能芯片等诸多技术。
射频识别技术被认为是物联网的核心技术之一。
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系统是当前研究和应用的热点。
RFID系统主要由阅读器和电子标签两部分构成。
其基本工作原理是:阅读器发射射频信号,电子标签通过电感耦合或者电磁耦合进行能量耦合,向阅读器发送存储在芯片中的信息;阅读器接受到数据后,将数据传递给计算机系统进行存储和处理。
RFID技术具有非接触、读取速度快、环境干扰小、便于使用等诸多优点,应用领域非常广泛。
物联网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具体地说,就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在这个整合的网络当中,存在能力超级强大的中心计算机群,能够对整合网络内的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实施实时的管理和控制,在此基础上,人类可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达到“智慧”状态,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改善人与自然间的关系。
毫无疑问,如果“物联网”时代来临,人们的日常生活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然而,不谈什么隐私权和辐射问题,单把所有物品都植入识别芯片这一点现在看来还不太现实。
人们正走向“物联网”时代,但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
2 智能公交系统总体结构公共交通工具是倡导城市居民“低碳”出行的首选,但公交系统的服务质量却一直存在很多问题,如公交车到站准点率不高,乘客候车时间长,交通高峰时非常拥挤,乘车时间长等。
通过物联网技术,就能够实现上述设想。
采用RFID技术,能够对公交车自动识别、定位、监控和管理,通过网络将信息共享,在站点实时显示车辆信息,调度中心可以及时快速反应,科学调度,改善公交服务质量。
在系统设计中综合采用射频识别通信网络接入和全球定位等物联网技术,实时获取车辆、乘客等信息,监控公交运行状态,实现调度管理的自动化。
通过智能分析软件,对公交线路优化、公交站点设置及突发情况调度等问题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
系统主要包括智能感知系统和智能调度系统两大部分,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2.1 智能感知系统智能感知系统是将RFID读写设备,嵌入公交车辆、站点和乘客公交卡中,构成“智能公交车”和“智能站点”。
智能公交车主要由电子标签读写器、信息显示设备、网络模块等设备构成,结合车载GPS 模块,可自动定位车辆位置信息,通过车载智能芯片及软件可计算车辆速度、预测道路拥堵情况,并通过网络模块将信息发送至调度中心。
乘客公交卡中嵌入电子标签,通过车载读写器,识别上、下车乘客,自动统计乘客数量、所乘站数等信息。
“智能站点”通过读写器识别停靠站的公交车,并接受调度中心的信息,通过信息显示设备显示驶向该站点的各路公交车的距离、道路情况等信息。
2.2 智能调度系统智能调度系统由高性能的计算机系统和智能调度软件构成,为公交调度管理提供信息平台,完成数据存储与处理、协调控制、各站点信息显示控制等。
软件包括数据库系统、业务管理信息系统、数据仓库、决策支持系统等。
系统以数据库为基础,在业务数据处理的基础上,应用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等智能处理技术,对各类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为公交调度提供支撑。
3 智能公交系统功能及实现智能公交系统主要由车辆信息监测、乘客信息监测、智能公交站点和公交智能调度系统等4个模块组成,各模块功能和实现详述如下。
3.1 车辆信息监测系统采用RFID 技术实现公交车辆信息的自动化采集。
RFID 标签嵌入公交车体中,公交站点安装阅读器,读取、识别公交车辆信息。
公交车辆的出车、返回及停靠站信息将被自动识别,结合车载GPS 定位系统,可以实时定位车辆位置,共享位置信息。
各站点的RFID 读写系统,可以获取停靠站公交车信息,通过网络传送至调度中心,进行公交车的“考勤登记”,实现公交车辆调度管理的自动化。
在选择RFID 标签时,要综合考虑成本、图 1 智能公交系统总体结构图识别率和可靠性等问题。
公交车停靠站点时,通常与站牌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一般在3m-5m左右,标签的读写距离应在10m左右,满足车辆低速行驶时可靠读取。
选择时,优选体积小、成本低、可靠性强的电子标签。
3.2 乘客信息监测乘客信息监测主要统计各站点上下车的乘客信息,这主要通过公交车内部的RFID系统实现。
目前,国内很多城市都实现了公交乘车卡、城市一卡通等自助乘车系统,提高了乘车管理的自动化水平。
嵌入RFID标签的公交乘车卡,刷卡时,车载RFID读写器就能够读取电子标签中的信息,确定乘客身份,统计出上下车乘客数量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