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支护工程搅拌桩施工方案*****(集团)公司2016年3月22日**********基坑支护工程搅拌桩施工方案工程名称:**********基坑支护工程工程地点:**********施工单位:*****(集团)公司编制部门:审批部门:编制人:审批人:编制日期:201*年月日审批日期: 201*年月日目录第一章........................................................................................... 编制说明及依据1.1采用标准及规范 01.2 采用图纸 0第二章工程概况 02.1 工程概况 02.1.1 工程概况 02.1.2周边环境概况 (1)2.2工程地质条件及水文情况 (1)2.2.1 地形地貌 (1)2.2.2 岩土层构成及工程特性 (2)2.3 施工图技术要求 (4)2.4 施工总平面布置 (4)2.5 施工要求和技术保证条件 (5)2.5.1 施工要求 (5)2.5.2 技术保证条件 (5)第三章施工、劳动力计划 (5)3.1 施工进度计划 (5)3.1.1 工期目标及关键 (5)3.1.2 组织管理措施 (5)3.2 材料供应计划 (7)3.2.1材料供应计划 (7)3.2.2材料供应保证措施 (7)3.3 机械设备计划 (8)3.4 劳动力计划 (8)第四章施工工艺技术及检查验收 (10)4.1 施工总体布署及分区 (10)4.2喷层 (10)4.2.1设计概况 (10)4.2.2施工流程 (11)4.2.3施工方法及技术措施 (11)第五章质量、安全保证措施 (13)5.1 施工管理组织机构及人员职责 (13)5.2 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21)5.3 施工用电安全措施 (23)第六章文明施工措施 (28)6.1 文明施工措施 (28)6.1.1 文明施工要求 (29)6.1.2 现场文明施工管理规定 (29)6.2 环境保护措施 (31)第七章雨季、台风施工措施 (33)7.1 雨季、台风施工保证措施 (33)附图、表 (34)第一章编制说明及依据1.1采用标准及规范(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2-2002);(3)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02);(4)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5)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2002);(6)******标准《建筑地基基础检测规范》(DBJ 15-60-2008);(7)国家标准《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497-2009);(8)《**********超前钻探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201*年*月。
1.2 采用图纸《**********基坑支护工程》2014年3月;第二章工程概况2.1 工程概况2.1.1 工程概况本工程位于***************村内(**********站C出口附近),项目总用地面积*****m2,净用地面积******m2,项目建设内容为:两层地下室,主要功能为人防、停车库及设备用房;地上*栋**层塔楼含***层裙楼,基坑周长约***m,建筑高度为***米,最大高宽比4.*0;设*层地下室,建筑面积****㎡,基坑开挖深度约8.4~9.45m,基坑支护工程采用桩+支撑梁支护形式,主体结构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支护桩工程桩采用灌注桩+搅拌桩+喷层组合支护施工工艺。
基坑设计侧壁安全等级:南侧靠近民宅区段按一级,其它区段按二级;基坑支护结构使用年限自支护结构完工之日起计为1年。
主要功能为***************用房。
施工范围包括:单轴搅拌桩。
2.1.2周边环境概况基坑北侧:距离地下室边线约3m为用地红线,红线外为**东路,存在一条给水管,最近处距离地下室边线为11.8m;基坑东侧:距离地下室边线≥10.5m为用地红线,红线外目前为空地,距离地下室边线约34m为**********收集站*****站;基坑南侧:距离地下室边线约21m为用地红线,距离地下室边线≥10.5m为6~7层灌注桩基础民宅及3~4层天然基础民宅(埋深约2m),均为红线内待拆迁民宅;基坑西侧:距离地下室边线≥31m为用地红线,红线外为*****路(宽约40m),地下室边线距离道路中线约51~60m,路中线处为高架***********号线;地下室边线31m外为电信、给水、排水管。
见图1-1基坑支护总平面图。
2.2工程地质条件及水文情况2.2.1 地形地貌拟建场地位于***************村内(**********站*出口附近)。
场区处于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带,根据区域构造资料,*****地区经过断裂主要有广三断裂,广从断裂,沙湾断裂。
勘察场区位于断裂带相对较稳定中间区,地质构造简单,根据钻探揭露场区内未发现有断裂构造形迹,属相对稳定区本。
基岩dc)灰岩,勘察区地形平坦,钻孔孔口标高为8.33~9.76m,为石炭系测水组(C1高差1.43m。
2.2.2 岩土层构成及工程特性本场地主要工程地质分层为:人工填土层(Qml)、冲积成因土层(Q al)、风4化残积土层(Q el)及石炭系测水组(C1dc)基岩等四大类,分述如下:1、第四系(Q)(1)人工填土层(Qml)层号①土性为素填土:褐黄色,褐灰色,湿-稍湿,稍密状,主要由粘性土、碎石、建筑*****等组成。
该层厚度1.50~3.70m,平均厚度2.82m。
层顶埋深0.00m,层顶标高8.33~9.79m。
(2)冲积土层(Qal)层号②(分为淤泥质土②1、②2粉质粘土2层)淤泥质土②1:场地内有113个钻孔有揭露,深灰色、灰色,饱和,软塑,局部含少量粉细砂,具嗅味,该层厚度2.50~6.70m,平均厚度3.69m。
层顶埋深1.50~3.70m,层顶标高4.83~7.82m。
粉质粘土②2:场地内有144个钻孔有揭露,褐黄色、褐红色,可塑,局部含较多粉细砂。
该层厚度2.00~11.00m,平均厚度6.18m。
层顶埋深1.50~8.70m,层顶标高-0.16~7.78m。
(3)残积土(Qel)层号③粉质粘土:场地内有38个钻孔有揭露,深灰色、褐红色,硬塑状,粘性一般,为灰岩风化残积土,该层厚度1.10~11.20m,平均厚度3.87m,层顶埋深8.50~13.10m,层顶标高-4.33~0.71m。
2、基岩(C1dc)本场地基岩为石炭系测水组(C1dc)地层,岩性为灰岩。
钻探深度范围内,按风化程度可分为中、微风化岩2个风化带,详细描述如下:④层溶洞:有95个钻孔有揭露,见洞率为65.9%,多为充填型,充填物多为粘性土及岩石碎屑,局部夹灰岩薄层,粘性土呈可塑状,溶洞厚度0.30-16.00m。
钻探过程岩面多漏水,且终孔后的钻孔(其它钻孔施工过程中)有出现涌水现象,说明溶洞具有一定的连通性。
个别钻孔溶洞内无充填,钻进过程出现掉钻现象。
④1层中风化灰岩:灰色,裂隙发育,溶蚀现象强烈,方解石脉网状充填,岩芯呈块~短柱状、溶蚀半边状,岩质较硬,局部孔段夹薄层微风化岩。
该层揭露厚度0.20~11.10m,平均厚度2.18m,层顶埋深10.8~47.20m,层顶标高-37.93~-7.38m。
④2层微风化灰岩:灰色,灰白色,隐晶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裂隙不发育~较发育,岩体较完整,岩芯呈短~长柱状,少量块状,岩质坚硬。
该层揭露层厚为0.20~13.m,平均厚度3.86m,层顶埋深10.1~51.60m,层顶标高-42.33~-1.14m。
2.2.3 地下水概况场区内各钻孔所遇地下水为第四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2-3>粉细砂、<2-4>中粗砂和<2-5>砾砂为主要含水层,在场地有一定分布范围,具有一定厚度,故第四系孔隙含水层在其分布范围内有一定涌水量。
下伏基岩强风化或中风化岩,在裂隙发育部位,有一定水量,但水量一般不大,建议粉细砂渗透系数k=5.0m/d,中粗砂渗透系数k=8.0m/d,砾砂渗透系数k=12.0m/d,人工填土渗透系数k=0.5m/d,淤泥质土渗透系数k=0.001m/d,粉质粘土渗透系数k=0.005m/d。
基岩裂隙水由第四系孔隙水越流渗入补给和地下径流的侧向补给为主。
地下水位的变化与地下水的赋存、补给及排泄关系密切,排泄以大气蒸发或向低洼处进行排泄,年变化幅度1.00~2.00m。
勘察期间测得地下水稳定水位埋深为0.00~11.70m,标高15.34~28.41m,初见水位埋深为0.60~10.50m。
评价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按Ⅱ环境类型和强透水层(A)考虑。
判断地下水对砼结构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
2.3 施工图技术要求根据基坑周边建筑物情况、基坑地层条件,基坑深度以及周边距离建筑物情况,基坑设计侧壁安全等级:南侧靠近民宅区段按一级,其它区段按二级;基坑支护结构使用年限自支护结构完工之日起计为1年。
场地地势已经整平,基坑支护总周长290m,基坑开挖深度8.4~9.45m。
搅拌桩:1、搅拌桩采用直径为A550,间距见各剖面。
搅拌桩的竖向偏差不得超过1%,桩直径偏差不得大于5%,搅拌桩位偏差不得大于50mm。
2、搅拌桩施工参数如下: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42.5R),水泥掺入量15%,每米水泥用量不少于60kg;水灰比0.45~0.55;搅拌提升速度≤0.8m/min,采用四喷四搅法工艺施工,必须保证搅拌桩的搭接质量,搭接时间不大于24小时,如间歇时间过长,应采用局部补桩或注浆措施。
3、搅拌桩桩身强度不小于0.5MPa,在淤泥质土中可以采取减少搅拌桩机提升速度的方式加强搅拌桩强度。
4、若试桩出现钻进困难,不能达到设计深度要求情况,搅拌桩可调整为大直径加强型桩机。
(详基坑支护大样图)。
2.4 施工总平面布置1、本工程场地内延自西向北基坑南侧设置2组20m×10m×3m(深)泥浆池,用来储存及循环泥浆。
2、在工地南侧设置1个钢筋加工场和1个原材堆放场,用来进行灌注桩钢筋笼制作加工。
3、为方便办公,在施工现场西南侧设置项目部办公室和卫生间。
具体布置详见附表三《施工总平面布置图》。
2.5 施工要求和技术保证条件2.5.1 施工要求1、本工程共有喷层****条,合计6475m,施工工期为2.5.2 技术保证条件1、根据实际的施工情况调整施工机械、人员投入数量。
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各个工作面形成流水搭接施工。
2、预备发电机,确保用电量满足施工需要,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第三章施工、劳动力计划3.1 施工进度计划本工程工程桩部分施工工期为《**********基坑支护施工进度计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