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答案)一、填空题1.物价水平2.开放型通货膨胀(公开型);抑制型通货膨胀(隐蔽型);爬行通货膨胀(温和通货膨胀);奔腾式通货膨胀;恶性通货膨胀(极度通货膨胀);需求拉上型;成本推进型3.财政赤字型;信用膨胀型;国际收支型;体制型4.需求决定论;总需求5.成本推进;产品成本6.货币;货币数量过度增长7.生产领域;分配领域8.紧缩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紧缩性收入政策9.控制需求;改善供给;收入指数化政策10.价格水平普遍的;持续的下降11.价格水平的持续下降;货币供应的持续下降12.物价水平;货币供应量;经济增长率13.促进论;促退论;中性论14.制度性;结构性二、单项选择题1.A 2.B 3.C 4.C 5.D 6.A7.A 8.D 9.A 10.D 11.D 12.D13.B 14.D 15.B 16.D17.B 18.A 19.A 20.C 21.A 22.B 23.C三、多项选择题1.ABC2.ABCDE3.BC4.ACE5.ABC6.ACE7.AD8.AE9.ABCD 10. ABE 11.ABCDE12.BDE 13.ABCDE 14.BC 15. ABD 16.ABCD 17.BCDE 18.ABD四、是非判断题1.错;2.错;3.错;4.错;5.对;6.对;7.错;8.错;9.错;10.对;11.对五、名词解释1.通货膨胀: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多,使有支付能力的货币购买力超过商品可供量,从而引起货币不断贬值和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
2.通货紧缩:一要素论:国内外学者较普遍把通货紧缩定义为价格水平普遍的、持续的下降。
双要素论:认为通货紧缩包括价格水平的持续下降和货币供应量的持续下降。
三要素论:认为通货紧缩是物价水平、货币供应量和经济增长率三者同时持续下降的经济现象。
物价水平下降是其最基本、最显著的特征。
3.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指由于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从而引起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
4.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指由于产品成本的提高而推动着的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
5.开放型通货膨胀:又叫公开的通货膨胀,是指在物价可自由浮动条件下,货币供应量过多,完全可以通过物价变动表现出来的通货膨胀。
6.抑制型通货膨胀:又叫隐蔽型通货膨胀,是指在物价受到抑制条件下,货币量过多,但不能直接、完全地通过物价反映出来,从而导致货币流通速度减慢,被强制减慢下来的货币流通速度使物价长期、迂回曲折缓慢上升的通货膨胀。
7. 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国内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是按当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与按基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
8.批发物价指数:通货膨胀测定指标的一种,根据商品批发价格变动资料所编制,反应不同时期生产资料和消费品批复价格的变动趋势与幅度的相对数。
9.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英文缩写为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六、简答题1.答案要点:通货膨胀是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多,使有支付能力的货币购买力超过商品可供量,从而引起货币不断贬值和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
通货膨胀按表现形式不同可分为开放型通货膨胀和抑制型通货膨胀两大类;按物价上涨的不同速度可分为爬行通货膨胀(温和通货膨胀)、奔腾式通货膨胀和恶性通货膨胀(极度通货膨胀);按西方通货膨胀学说分为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和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2.答案要点:通货紧缩:一要素论:国内外学者较普遍把通货紧缩定义为价格水平普遍的、持续的下降。
双要素论:认为通货紧缩包括价格水平的持续下降和货币供应量的持续下降。
三要素论:认为通货紧缩是物价水平、货币供应量和经济增长率三者同时持续下降的经济现象。
物价水平下降是其最基本、最显著的特征。
通货紧缩按持续时间不同,分为长期性通货紧缩和短期性通货紧缩;按它和货币政策的关系,可分为货币紧缩情况下的通货紧缩、货币扩张情况下的通货紧缩和中性货币政策下的通货紧缩,还可按它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分为伴随经济增长减缓的通货紧缩和伴随经济增长上升的通货紧缩。
3.答案要点:通货膨胀成因的理论观点:(1)凯恩斯学派的通货膨胀理论为需求决定论,强调引发通货膨胀的是总需求,而不是货币量。
(2)后凯恩斯学派用“成本推进”来解释通货膨胀,认为主要是由于工资增长率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导致产品成本上升,物价上涨。
(3)货币主义学派认为通货膨胀完全是一种货币现象,货币数量的过度增长是通胀的唯一原因。
(4)马克思主义认为通货膨胀表现在流通领域,根源在于生产领域和分配领域。
只有深入到生产领域和分配领域,才能找到产生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
(二)通货膨胀成因的实践解释:(1)银行信用膨胀。
(2)财政赤字。
(3)基本建设投资过度。
(4)工资增长率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幅度。
(5)国际收支长期大量顺差。
(6)经济效益低下。
5.答案要点: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涨现象。
这一概念有两个要点:一是物价总水平上涨,即指各种商品和劳务价格加总在一起的平均数是上升的。
二是物价总水平呈持续上涨状态,而不是仅指某个月或某一二个月的物价上升。
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
在金属货币流通时,由于金币具有贮藏手段职能,可自发调节货币流通,因此,通货膨胀一般不会发生。
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国家可以强制纸币进入流通,并在技术上具有无限供给货币的可能性,而纸币本身不能自发调节货币流通,因此,出现了发生通货膨胀的可能性。
如果流通中货币总量超过商品总量而不相适应,那么,商品价格就要上涨。
若持续发生的话,则就是通货膨胀。
显然,通货膨胀的发生,必然与货币供应增长率超过经济增长率相联系。
6.答案要点:关于通货紧缩的定义,一种表述是:由于货币供给放慢或负增长,引起物价持续下跌的现象。
另一种表述则是指物价疲软乃至下跌的持续态势。
由于物价持续下跌,会相应引起经济增长放慢乃至连续负增长,因此,有的学者还将经济增长率持续下降包含在内。
通货紧缩会产生如下消极影响。
首先,企业利润率会下降,甚至出现亏损,这必然会削弱企业投资者的积极性;其次,持续的物价下跌还会迫使企业缩减生产,裁减员工,乃至破产倒闭。
这种紧缩效应会扩展到其他领域,如居民收入减少,相应紧缩消费支出;财政收入和支出出现紧张,等等。
这种不敢投资、不愿消费、经济增长下滑的趋势,反过来又会加剧社会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的局面,使经济陷入恶性循环的旋涡之中。
因此,对于通货紧缩也必须积极进行治理。
七、论述题1.答案要点:(一)通货膨胀成因的理论观点:(1)凯恩斯学派的通货膨胀理论为需求决定论,强调引发通货膨胀的是总需求,而不是货币量。
(2)后凯恩斯学派用“成本推进”来解释通货膨胀,认为主要是由于工资增长率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导致产品成本上升,物价上涨。
(3)货币主义学派认为通货膨胀完全是一种货币现象,货币数量的过度增长是通胀的唯一原因。
(4)马克思主义认为通货膨胀表现在流通领域,根源在于生产领域和分配领域。
只有深入到生产领域和分配领域,才能找到产生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
(二)通货膨胀成因的实践解释:(1)银行信用膨胀;(2)财政赤字;(3)基本建设投资过度;(4)工资增长率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幅度;(5)国际收支长期大量顺差;(6)经济效益低下。
(三)通货膨胀的对策:(1)控制需求:紧缩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紧缩性收入政策(2)改善供给: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是稳定币值、消除通货膨胀的根本出路。
政策主张:降低税率;实施适度融资政策,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改善货币流通状况;发展对外贸易。
(3)入指数化政策:是按物价变动状况自动调整收入的一种分配方案。
2.答案要点:(一)通货紧缩对经济增长的威胁:(1)物价水平的持续下降意味着货币购买力不断提高,消费推迟,抑制总需求,商业萎缩,进而影响就业增长,形成工资下降压力,进入通货紧缩螺旋,最终导致经济衰退或萧条。
(2)物价水平的持续下降意味着实际利率的上升,投资成本变得昂贵,投资项目的吸引力下降,投资减少必然导致经济增长的下降,可能形成经济衰退。
(3)通货紧缩可能引发银行业危机。
物价水平的持续下降意味着实际利率的上升,债务人负担增加,使银行不良资产比率上升,银行惜贷,导致信贷供给和需求的萎缩,可能会引发银行业的危机。
(二)通货紧缩对经济的积极影响在于:伴随经济增长率上升的长期轻度通货紧缩对消费者有利,从而能使社会经济在安定的环境中以一个恰当的速度增长。
(1)如果通货紧缩的形成是由于合理的市场价格竞争、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有利于经济增长的。
(2)如果科技进步是商品价格持续下降的源动力,此时的通货紧缩显然是经济健康发展的标志。
(3)由于国际市场低价商品的冲击而形成国内通货紧缩,从长期来看,有利于本国的经济进步,提升本国的国际竞争力。
应对通货紧缩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对策。
3.答案要点: 1997年以来中国通货紧缩现象的形成机制较为复杂,如经济运行的深层次原因,企业亏损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经济软着陆的滞后效应,改革造成的居民预期不确定限制了居民的消费,市场价格竞争,农业持续丰收造成农产品价格下降的带动,出口下滑,国际市场低价商品的冲击等。
应对通货紧缩应根据不同形成机制采取不同对策:(1)针对我国以制度性和结构性为主要特征的通货紧缩,必须采取深化深化改革的对策。
(2)针对市场竞争导致的价格下降,采取不干预政策,并通过法制建设保护竞争性价格下降。
(3)针对因开放而引起的输入型通货紧缩,既扩大出口,积极引进外资,又适度保护国内市场。
(4)对于因技术进步、管理改善等导致的成本降低,价格下降,采取积极鼓励的对策。
(5)采取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适度刺激需求。
4.答案要点: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种情况形成的机制如何。
(1)如伴随着经济增长率上升的物价下降,则能使社会经济在安定的环境中以一个恰当的速度增长。
如物价下降是由于良性的市场价格竞争,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单位产品成本的下降,国际市场低价商品的冲击等因素造成的,则有利于经济的健康成长。
(2)如是经济衰退型的物价下降,则对经济增长的威胁作用十分明显。
其危害表现在:A、货币购买力提高,消费推迟,抑制总需求,商业萎缩,进而影响就业增长,形成工资下降压力,进入通货紧缩螺旋,最终导致经济衰退或萧条。
B、实际利率上升,投资成本变得昂贵,投资减少必然导致经济增长的下降,可能形成衰退。
C债务人负担增加,使银行不良资产比率上升,银行惜贷,导致信贷供给和需求的萎缩,可能会引发银行业的危机。
D通货紧缩还严重制约了货币政策的实施。
5.答案要点::(1)通货膨胀是指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通货紧缩表现为社会需求不足、物价持续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