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焦病理书签:起着一个调整的作用在其中一、三焦的概念三焦,泛指人体内部的上部、中部和下部三个不同的位置。
这三部位置,将人体的五脏六腑分成为三个不同的组织。
故而三焦为六腑之一,包括上中下三部分。
如《外经微言》曰:“来于上中下之际,故不分属于三经而仍专属于三焦也。
”这就说明了为什么称为三焦,是因为此经络来往于上中下之际,故而不能分开,只得以“三焦”而命名也。
如“三焦之性喜动恶静,上下同流,不乐安居于母宅,又不可谓肝胆之宫竟是三焦之府也。
”这是在说明,三焦是属于腑的范围,并不是脏。
三焦的生理功能,一般认为概括了全身的气化机能,即上焦心肺的输布作用;中焦脾胃的运化转输作用;下焦肝、肾、肠、膀胱的疏泄和气化作用。
三焦病机,即是三焦气化的失调或障碍。
其病理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表现为肺、脾胃肠肝膀胱等脏腑的气机不畅,功能失调。
二是表现为肺脾肾等脏津液代谢气化的障碍,升清降浊的功能的紊乱,从而导致水液贮留。
所谓气机不畅,是指由于外邪留恋,或因痰、食等病邪阻滞,从而使肺肝胃肠膀胱气机郁滞而不畅。
如肺气宣肃失职、肝气的疏泄失调、胃气的和降失职、大小肠的传化失司、膀胱的气化失权等。
所谓津液代谢气化障碍,则是指由于寒湿之邪内侵,或久病损及肺脾肾三脏,因而阳气虚弱,气化失常。
如肺的宣肃通调失职;脾的运化转输无权;肾的蒸腾气化无力,开合失司等。
上中下三焦气机或有不畅,则升降出入之机关皆不通利,以致水津气化障碍,水因气阻,气因水滞,水液积聚泛滥于肌腠,则发为水肿。
若以肺、脾气化障碍为主,则水肿偏于腰部以上;若脾肾气化障碍为主,则水肿偏于腰部以下。
如此说来,三焦者,实为有名而无实之器官名称也,只是为了人们便于说明体内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而假称的一个名词。
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另一方面,三焦从经络的角度上,却是实有其循行经络的,如手少阳三焦经,从人体的手部循行于人体的头部,并影响着人体的头手与胸膈等脏腑,并与足少阳胆经相连接,在其循行的过程中,常常与心包、胃腑、膀胱、胆腑等有着不同形式的联系。
其所联系的脏腑,三焦既影响着这些脏腑,而这些脏腑也影响着三焦,特别是在病理状态下,这种表现尤为突出。
故而对于三焦的思考,应该从治病的角度上来进行探讨,尤其是对一体的一些重大的疑难杂症,更应该从三焦经络的角度上来思考。
由于三焦经影响着人体的上中下三个部位,故而人在疾病状态下,往往因为体内非常混乱,加之医者的误治或者病家的延治,导致各个脏腑之间的关系非常地不协调,从而使疾病呈现出杂乱无章的状态。
若治,不知从何着手治疗;若不治,不忍看病人痛苦的样子。
在这种状态下,若果明白三焦经络循行的情况以及与疾病的关系,则可以洞察秋毫,明辩疾病,着手治疗,则立起沉疴。
但是,现实的情况,人们对于三焦经络的探讨十分地少,再加上其它因素的影响,本来不懂经络就会给治疗疾病带来麻烦,如果再不仔细思量一些复杂的经络,则一些疑难杂病更是无法解决的。
因此,本篇就以三焦经为中心,通过探讨三焦经络与脏腑、与其他经络特别是足少阳胆经的关系,来思考人体内一些非常奇怪的疑难杂病产生的原因与治疗方法。
二、三焦的经络循行手少阳从四指关冲走头之丝竹空,皆从手走头也。
岐伯曰:三焦属之手少阳者,以三焦无形,得胆木少阳之气,以生其火而脉起于手之小指次指之端,故以手少阳名之。
(此句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手之第四指端,故以此而命名也。
)循手腕出臂贯肘,循层之外,行手太阳之里,手阳明之外,火气欲通于大小肠也。
(手少阳循经以及作用是‘通大小肠’。
)上肩循臂臑,交出足少阳之后,正倚附于胆木以取其木中之火也。
(循行与足少阳胆木相接,并依靠胆木之火。
)下缺盆,由足阳明之外面交会于膻中;之上焦,散布其气而络绕于心包络;之中焦,又下膈入络膀胱以约下焦。
(手少阳三焦经经过膻中、心包、膀胱。
)若胃若心包络若膀胱,皆三焦之气往? (胃腑、心包、膀胱皆三焦手少阳经之往来其中。
)来于上中下之际,故不分属于三经而仍专属于三焦也。
(为什么称为三焦,是因为此经络来于上中下之际,故而不能分开,只得以三焦名称也。
)然而三焦之气虽往来于上中下之际,使无根以为主,则气亦时聚时散,不可久矣。
(再次强调手少阳三焦之气来往于上中下,无根为主,故而其气时聚时散,不能长久。
)讵知三焦虽得胆木之气以生,而非命门之火则不长。
(手少阳三焦经要得到两种气才可以生长:一是胆木之气,一是命门之火气。
)三焦有命门以为根而后,布气于胃,则胃始有运用之机;布气于心包络,则心包络始有运行之权;布气于膀胱,则膀胱始有运化之柄也。
(三焦以命门为根后给胃腑、心包、膀胱三个腑所带来的作用。
)其支者,从膻中而上,出缺盆之外,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至颛,无非随肾之火气而上行也。
(手少阳经三焦的循行于上的原因是因为肾阳之原因。
)其支者,又从耳后入耳中,出耳前,过客主人之穴,交颊至目锐眦,亦火性上炎,随心包之气上行。
(三经的循行又与心包而上。
)然目锐眦实系胆经之穴,仍欲依附木气以生火气耳。
(与足少阳经所联结之位置,但仍然依附于胆木之气。
)三、三焦络属的脏腑胆经属足少阳者,以胆之脉得春木初阳之气,而又下趋于足,故以足少阳名之。
(足少阳胆经命名的原因。
)然胆之脉虽趋于足,而实起目之锐眦,接手少阳三焦之经也。
(足少阳胆经起于头部,并与手少阳三焦相接。
)由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循颈,行手少阳之脉前,至肩上,交出手少阳之后,以入缺盆之外,无非助三焦之火气也。
(足少阳胆经的循行并与三焦经的关系,足少阳胆经借三焦经之火气。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之后,虽旁出其支,实亦仍顾三焦之脉也。
(足少阳经与三焦的关系。
)其支者,别自目外而下大迎,合手少阳三焦,抵于(出页),下颈,复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膜、膈、心包络,以络于肝,盖心包络乃胆之子,而肝乃胆之弟,故相亲而相近也。
(此说明足少阳胆经的循行与所络属的部位:胸中、膜、心包、肝,并说明肝胆心包三者之间的关系:胆为大,肝为弟,心包为子。
)第胆虽肝之兄,而附于肝,实为肝之表,而属于胆。
肝胆兄弟之分,即表里之别也。
(说明肝胆的关系,互为表里,胆附于肝。
)胆分肝之气,则胆之汁始旺,胆之气始张,而后可以分气于两胁,出气街,统毛际而横入髀厌之中也。
(此说明胆的功能完全是由于肝的作用而实现的。
)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与前之入髀厌者相合,乃下循髀外,行太阳阳明之间,欲窃水土之气以自养也。
出膝外廉,下肋骨以直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循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乃其直行之路也。
(胆经循行所络属:缺盆、腋下、胸、髀内外。
)其支者,又别跗上,入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入爪甲,出三毛,以交于足厥阴之脉,亲肝木之气以自旺,盖阳得阴而生也。
(肝与胆相接之处。
)[注解]此段说明少阳胆经的循行与所络属的部位:盆、腋下、胸中、髀内外;并连着胸中、膜、心包、肝,故而胆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
四、三焦与其它脏腑的关系三焦经在人体内主要连属的脏腑是:肾脏、心包、胃腑、膀胱,并与胆木相连,且懒命门之火得以运行。
先说手少阳三焦与肾脏的关系。
三焦不仅与肾脏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且也与命门也同样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如《外经微言》中说:“其支者,从膻中而上,出缺盆之外,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至颛,无非随肾之火气而上行也。
”这就是说,手少阳三焦经的循行向上的原因是因为肾阳之的阳气而上行的。
又如“三焦得命门,而决渎也”,此表达是是三焦之决渎,全赖于命门之功能,“决渎”即水道沟渠之意,此引申为通道、道路。
如此说来,三焦要通畅,则命门功能强,三焦通畅,则水谷、气血、经脉皆通畅也。
又如景岳先生曰:“然以余论之, 则三焦之火, 多有病本于肾, 而无不由乎命门者。
”这是因为,命门为水火之腑,如若水亏,则命门之火旺;如若火损,则命门之水旺。
由此可以推测,三焦或热或寒皆由乎命之水火亏也。
故而,在三焦出现病变的时候,无非是命门水火亏损而导致的。
如若是寒盛者,则可以益命门之火;如若是热盛者,则可以补命门之水。
因此,三焦之病,是由命门所导致。
如消渴病,这就是由于命门之水火亏而导致的。
如,水亏者,则火上行而引起的病变。
其火上行所停留的部位不相同,则形成的消渴病也不相同。
如景岳先生曰:“盖水不济火, 则火不归原, 故有火游于肺而为上消者;有火游于胃而为中消者;有火烁阴精而为下消者, 是皆真阴不足,水亏于下之消证也。
”这里的“水不济火”是指命门中的“水”不能控制命门中的“火”,因而导致了命门之火上行,游于肺者则为上消,游于胃中则为中消,游肾中烁其肾精者则为下消者也。
如若火亏者,则会出现阳不足的情况,于是也会导致消渴病的出现。
这是因为,阳虚而不能化水,水则直下于肾,水精不布, 水不得火, 则有降无升, 所以直入膀胱而饮一溲二, 以致泉源不滋, 天壤枯涸者, 是皆真阳不足, 火亏于下之消证也。
又如,岐伯曰:“三焦之火最善制水,非亲水而喜入于水也,盖水无火气之温则水成寒水矣。
寒水何以化物。
故肾中之水,得三焦之火而生;膀胱之水,得三焦之火而化。
火与水合实有既济之欢也。
但恐火过于热,制水太甚,水不得益而得损,必有干燥之苦也。
”此言表明三焦之火可以制水,无三焦之火则水成为寒水,寒水不能化物,不能化物则生气殆尽。
故而有火则肾水以生,膀胱之水得以化出。
这就是水与火相合的表现,但在相合的时候,不能顾及某一方面,而应该注意水与火的关系,三焦火衰固然不能制水,会使水液横流于体内;而三焦火盛自然也不利于水液的生成,则会棼烧阴液而导致生机的枯焦。
这还不能表明三焦与肾脏以及命门的关系吗?而对三焦水亏或者火亏的治疗应该视其何者亏而补益何者。
如景岳先生曰:“阴虚之消,治宜壮水,固有言之者矣。
阳虚之消,谓宜补火,则人必不信。
不知釜底加薪,氤氲彻顶,稿禾得雨,生意归巅,此无他,皆阳气之使然也,亦生杀之微权也。
”此言表明三焦若发病应该从何而着手的道理,此虽言消病的治疗,但对于三焦病的治疗不无借鉴。
我们也应该从中汲取三焦病如何治疗的根本:从命门着手,并结合三焦之上中下来治之。
再说手少阳三焦经与心脏及心包的关系。
在《外经微言》中说:“交会于膻中;之上焦,散布其气而络绕于心包络”;又说:“借心主之气相通于上中下之间,故离心主无以见三焦之用”,此说明三焦是借心来施行自己的通行三焦的功能的。
又如“夫心主与三焦两经也,必统言其相合者,盖三焦无形,借心主之气相通于上中下之间,故离心主无以见三焦之用,所以必合而言之也。
”此言则表明了心经与三焦两经的关系:此二经必相合而论,三焦之所以能够通行上中下之间,是借用“心主之气”,因此,离开心主却能够表现出三焦的功能。
又如,岐伯曰:“包络与三焦为表里,二经皆有名无形,五脏有形与形相合,包络无形,故与无形相合也。
”又说:“三焦虽亦称脏,然孤而寡合,仍是腑非脏也,舍包络之气,实无可依,天然配合,非勉强附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