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卷第4期绥化学院学报2006年7月Vol.26 No.4Journal of Suihua University Jul.2006yy语域分析与英语新闻语篇翻译张 引(广东药学院外语部 广东广州 510006)摘 要:语言在不同的交际场合被使用,它总是为一定的交际目的服务的,语篇的生成是与其社会语境因素密切相关的。
本文通过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域理论,分析了英语新闻语篇的语域特征,并把语域理论应用于具体的语篇翻译中,证明了语域分析在语篇翻译中强大的生命力。
关键词:语域;新闻语篇;语篇翻译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499(2006)04-0088-02在当今国际化的背景下,要有效地利用西方有用信息,有效地进行国际交流,加深中西历史、文化、经济的了解,翻译,作为联系的桥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翻译是语际之间的信息传递和语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翻译涉及两种语言系统,两种文化体系,因此无论是信息传递还是文化交流,其过程包括对于多种相关因素的处理(萧立明,2001:23)。
系统功能语法学派认为,把语言研究与语言的社会功能紧密联系,这对/篇章翻译研究0这一译学研究新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一、英语新闻语篇的语域特征/语域0(register)又称为/文体变异0、/功能变体0或/方言类型变体0。
这一概念是由Reid 在1985年研究双语现象时提出的,它是语言随着使用场合不同而区分的变体,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使用的、有一定特征的语言变化。
语域作为一种情景变体,其客观存在可从其本身的特性体现出来。
它的存在是一个日常经验的事实,讲话者很容易辨认语义选项和特别环境条件下选项的组合,因为这些选项以语法和词汇的形式被实现,作为词和结构的特别选择的语域是可辨认的。
语域还可以作更细致的划分,即话语范围(field o f dis -course)(语场),话语方式(mode o f discourse)(语式)和话语基调(tenor of discourse)(语旨)。
话语范围能反映出语言使用者的目的,话语范围可以是专业性的,也可以是非专业性的,需要选用不同的言语风格。
话语方式不外乎是口头的或书面的。
有准备的发言与即席讲话又有不同的风格特点,同样是书面形式,但有的是为说而写的,有的则为读而写的,这些均影响文体风格。
话语基调标志着交际双方的关系,即他们在交际中所扮演的各种/角色0。
/角色0不同,言语风格自然不同,可以有正式体、随便体、亲密体等。
具体到英语新闻语篇中,语场就是指新闻的具体内容和所要达到的目的;语旨就是指新闻作者和受众之间的关系;语式就是指新闻的传播方式,即口头的或书面的。
Halliday(1967:87)认为,语域这一范畴用以解释人们用语言做些什么。
当我们观察各种语境中发生的语言活动时,我们发现,针对不同的情境选用的语言类型是不同的。
对语言交际的参与者来说,语域是非常切实,非常实用的一个概念。
它是适用于某一交际场合的语篇在词语、句式、修辞、结构等方面的诸特征的总和。
它把语场、语旨和语式作为语域的三个变项,分别与其上坐标的三个宏观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相对应,以此可直接从社会语境因素探讨语篇的功能变体,直至与语言系统的本质相联系,从而揭示出语言的深层意义。
语域的用途很广,世上有多少个话题或题材,就会有多少个语域。
因为谈话人、话题或情景在改变,每个人每天也都在使用不同的语域。
选择正确的语域是言语和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
不同的文化在语域的掌握和运用上有不同的特点,因而对于语域的认识与翻译也有密切的关系。
由于英语中不同88y y[作者简介]张引(1981-),广东药学院外语部助教,硕士,研究方向:语篇分析;功能语言学。
[收稿日期]2006-04-29的语域需要使用不同文体的词来表达同一个意思,所以在翻译成汉语时也要对语域加以考虑。
如果在翻译中忽视了语域,造成语域的混淆,如把正式用语使用于非正式场合或在正式场合使用非规范性语言,势必在交际中引起混乱,影响交际效果。
翻译的第一要旨是/信0,但要做到/信0,不仅要在内容意义、感情色彩上忠于原文,而且还要在文白程度、语体风格上忠于原文。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求译者根据上下文的情景,选择与原文语体相当的译文。
译文要在文体风格上忠于原文,如果原文属于典雅古朴的风格,译文也应该唤起同样典雅古朴的感觉;反之,如果原文属于通俗、随便的口语语体,译文也应该给人以同样通俗、随便的印象。
英语新闻语篇的功用是为听众、观众或读者提供信息,它有明确的目标受众,总用适当的语言风格与适当的读者进行单向交流;它多用简短且具有表现力的词汇;它同位结构较多;它往往围绕某一个新闻事件做全方位报道,其主位往往是一致或相似的,而述位则是不断发展的,从而给读者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它信息含量非常高,新信息分布范围远大于已知信息分布范围;它内容具体,语言连贯,条理清晰,表达方式多样。
二、语域分析对新闻语篇翻译的启示根据语域理论,在文本上有区别的特征是与语篇的语境相关的。
语境的变化将引起意义的变化,从而导致文本的变化(或语言的变异)。
翻译中原文和译文的对等关系是语域的所有三种意义)))概念意义、人际意义、语篇意义的对等,即来源语和目的语的语篇在功能上的对等。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注意使译文能表现原文的语域特征,能恰当地表达原文所赖以产生的情景语境,使两种语言能在同一情景语境中起相同的作用。
(一)追求语场中概念意义的对等。
语场的客观存在对译者在文体修辞方面的修养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如第一段中的ethnic gerr ymandering很难译,作者在该句中要说的是,少数族群似乎已意识到,从长远来看,总是以种族为手段争取自身的利益(包括划选区)并不一定有效;相反,应该以团结的方法,如作者后面举的例子(intermarriage)。
译者按照作者的写作目的,稍作变通却忠实地译为/尤其是弱势族群已了解到,想方设法使权益受到特别保障,长期下来对他们的影响力只会有增无减。
0这说明译者在追求语场中概念意义的对等。
(二)追求语旨中人际意义的对等。
语式上的不同要求译者必须针对语式的特点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语式同样是译者决策的重要参数,它往往会给翻译活动增加种种限制。
如译者把第二段中的the call of the mainstr eam译为/主流社会的吸引力0,充分顾及了作者所定位的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即读者大多是政界人士和知识份子,译为/主流社会的吸引力0是二者的关系需要,体现了译者在追求语旨中人际意义的对等。
(三)追求语式中语篇意义的对等。
一般来说,译者无权改变原文中业已具有的语体。
亲昵的交谈不能译为严厉的说教,正式场合的讲演也不能译为街头巷尾的俗话俚语。
译者必须悉心体会原文语篇的语体特点,然后在译文中准确地再现这一关系。
原文的语篇特点是语言精练,措词有力,语篇连贯。
而译者却未能完全领会了这一特点,如把If employ ment r emains high,political actio n w ill mitigate racial tensions,partic-ular ly w hen mino rities understand that in the long er run ethnic g er rymander ing w ill reduce,not increase,their influence.一句译为/如果就业率高,政治措施就会缓和种族间的紧张关系,尤其是弱势族群已了解到,想方设法使权益受到特别保障,长期下来对他们的影响力只会有增无减0,译文显得过长,过于复杂,与原文风格不够一致。
当然,整个语篇的语式还是译得较贴近原文的。
如/未来美国仍能广纳并同化新移民0,/英语仍将是主要的语言0等句子都译得较好。
追求语式中语篇意义的对等可使读者清晰了解原文风格,译文读来如读原文般真实、可靠。
英语新闻语篇翻译意义对等的转换必须基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语篇层面上对比,除援用传统的翻译理论和技巧来翻译句子、词汇外,更重要地是在语域理论的指导下,对语篇的三种语言情境和意义进行分析,使整个语篇意义连贯,并符合语言本身的论题结构和逻辑结构,尽量追求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的对等,译出原文的语场、语旨和语式,以再现源语的内容、形式与风格。
参考文献:[1]Baker,M.In Other Words:A Coursebook on T ranslation[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 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2]Halliday,M..A.K.Notes on T ransitivity and Theme i n English [J].Journal of Lingui stics,1967(3).[3]Halliday,M..A.K.&Hasan,nguage,context,and text: 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semiotic perspective[M].Lon don:Ox-ford Universi ty Press,1989.[4]陈晓勇.语域理论与商务英语篇章翻译[J].湖南商学院学报, 2001(3).[5]陈新.英汉文体翻译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6]程晓堂,王琦.语篇的语域连贯和语类连贯[J].山东外语教学,2003(5).[7]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8]李悦娥,范宏雅.话语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9]李运兴.语篇翻译引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10]唐述宗.语体、语域与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6).[11]萧立明.新译学论稿[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12]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责任编辑于连顺]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