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修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修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修复
一.调查背景
地球表面43%的土地分布在干旱地区,110多个国家受土地荒漠化之害,全世界每年为此造成的损失420亿美元之巨。

我国是世界上受沙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一是面积大、分布广。

据国家林业局第二次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截止2005年底,全国沙化土地面积达174.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涉及全国30个省(区、市)841个县(旗)。

八大沙漠、四大沙地是我国主要沙源地,南方沿江、河、海也有零星沙地分布。

全国流动沙丘面积42.72万平方公里,固定及半固定沙地46.30万平方公里,戈壁及风蚀劣地71.14万平方公里,其他14.14万平方公里。

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形成一条西起塔里木盆地,东至松嫩平原西部,长约4500公里、宽约600公里的风沙带危害北方大部分地区。

二是扩展速度快,发展态势严峻。

据动态观测,70年代,我国土地沙化扩展速度每年1560平方公里,80年代为2100平方公里,90年代达2460平方公里,21世纪初达到3436平方公里,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中等县的土地面积。

二.调查目的
为了让人们意识到土地沙漠化带来的危害和后果,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为了响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也为帮助青年学生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意义和本质内涵,把青年学生的思想认识统一到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上来。

南昌工程学院的志愿者们在隶属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厚田沙漠风景区开展了以“倡导生态旅游,促进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实地调查活动。

三.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厚田沙漠的形成的原因
由于厚田沙漠位置处于北纬28°30′,东经115°50′附近,东距海约500公里。

主要分布于赣江下游西岸河漫滩及一、二级阶地上,分布范围南北长约12公里,东西宽2~4公里。

原为赣江古河床,后来赣江河道东移,河流下切,露出水面,成为赣江西岸的河漫滩和一、二级阶梯。

古代曾经森林茂盛,为亚热带常绿林,距今1万~7000年以来,由于滥牧、滥伐、滥垦和战争原因,沙地表面粘结层和植被遭到严重破坏,下面粗沙出露,处于裸露流动状态,在强烈
的风力作用下,流沙不断扩展蔓延,沙丘沙山面积扩大,增高(清朝时期的古墓,已被风沙埋深10余米),至今流沙还在向南扩展。

所以,厚田沙漠的成因是:原赣江古河床的沙为沙漠的沙源,人类活动严重破坏了植被后,在强烈的风力作用下(风力吹扬、搬运、堆积)形成。

还有一部分为水成的现代河漫滩沙滩
(二)厚田沙漠的概况
厚田沙漠位于新建县厚田乡南部(北纬28°25′-28°30′,东经115°46′50″-115°48′45″),距南昌市28公里,面积约280公顷,有沙漠化土地13万亩,其沙质细腻,多为直径0.25-1mm的沙颗粒,是亚热带地区最大沙漠,号称“江南第一沙漠”。

这片起伏的沙丘,系原赣江的冲积物,因赣江下切而致使两岸抬升。

在旷古不息的季节风的吹蚀、搬运和堆积的作用下,终于形成了现在“绿洲中的沙漠”壮丽景观,其中包括一部分为水成的河漫沙滩。

在沙漠的东南边缘有月牙形的湖泊,在沙丘的避风处有保留完好的原始植物群落,并栖息着许多种类的飞禽及小动物。

厚田沙漠地处亚热带,由于受季风的影响,沙漠景区具有高温多雨,干湿季明显的特点。

据气象资料统计,年平均降雨量为1549.2毫米,年平均气温为17.7度,大于35度高温天气平均每年出现40天。

年平均风速3.1米/秒,起沙风速为7.8米/秒,主要风向是北风或东北风,盛夏季节每天10-16时盛行以西南风为主的干热风,平均风速达4.3米/秒。

20世纪80年代末,南昌市科委与中科院兰州沙漠防治所合作,在新建县厚田乡建立了“亚热带风沙化土地综合开发南昌试验站”,治沙专家和技术人员研究创造了造林种草的成功方法、措施与经验,10多年来已植造了大片的湿地松林,果林等约有4万亩,昔日黄沙滚滚广阔沙山,今日大部分沙山已变得绿郁葱葱,满山的湿地松林,原南昌沙漠实验站的树木最为高大茂盛。

目前沙漠植被以美国湿地松为主。

这种松树具有根系发达,耐风沙,生长速度快,适宜在水量充沛的沙化土地中生长等特点,其发达的根系,顽强的生存能力对于固沙,防沙具有很好的效果。

现在种植的这些湿地松不但控制住了厚田沙漠的继续蔓延,还很大程度地改善了厚田地区的生态环境,现在沙漠四周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生物链系统。

如今,除了美国湿地松林,还能见到板栗树等植物,良好的植被吸引了松鼠、黄鼠
狼、猫头鹰等近年来几乎绝迹的野生动物来此安家,甚至这里还成了候鸟越冬栖息场所。

(三)厚田沙漠的现状
此次调查让我们意识到厚田沙漠的现状不容乐观,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丽而是显得十分的荒凉,旅游开发带来的负面影响远远大于它有利的一面。

厚田沙漠周边的居民的生活环境十分恶劣,风中的含沙量不高但风很凛冽。

尽管临近赣江,由于风大,导致沙子非常容易堵塞农田灌溉渠道,农田灌溉也十分困难。

特别是每年的夏末季节风力达到7-8级,连房屋都能被沙土掩埋。

我们所到的一个叫龙王庙的小村落,沙漠已经逼近村庄,近在咫尺。

该村的常住居民大部分为老年和小孩,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

有些村民只靠几分田生活,毫无经济来源,生活的最低限度都的不到保障。

村里面的居民面对沙漠,他们脸上呈现的更多的是无奈。

虽然厚田沙漠旅游开发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旅游开发带来的收益收入大部分落入了景区开发商的腰包,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依然没有提高。

而且旅游开发在短期内来看,是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促进了当地的一系列产业的发展和增加了当地政府的财政收入,但从长远来看,旅游开发却不利于沙漠的治理。

我们发现在厚田沙漠骑骆驼奔跑、滑沙、沙漠足球赛等游乐项目中,会严重破坏沙漠表面粘结层和植被,使脆弱的沙漠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会导致流沙继续向前推进,埋没农田和村庄,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流沙还可能移动到赣江,使赣江水中含沙量大增,淤塞赣江河道。

在赣江和锦江交汇处的一段江岸,植被稀疏,离赣江不足三十米远处就是一座巨大的沙壁,有塌陷入河的危险。

还有,景区无序的开发、管理和经营,导致景区沙漠中垃圾随处可见,许多旅游项目陷入了瘫痪。

沙漠中干旱缺水,所以沙漠尤其需要保护水。

在沙漠里除了限制人类的一些活动来减少对沙漠结构的破坏之外,还应该积极地栽种植被来锁住水分,固定沙漠。

防止沙漠不再扩大是当务之急,不能一味追求利润而忽略沙漠的建设。

多少沙漠植物是抗旱或抗盐的植物。

沙漠中常见的植物之一就是仙人掌,这类植物具有在旱季休眠的特性,雨水到来的时候,它们就迅速吸收水分。

通常仙人掌的根系发达,有很强的吸水能力。

引进一些沙漠植物可以有效地控制沙漠的发展,但
是也要根据当地沙漠的性质来选择合适的沙漠植物。

四.调查的结果和相关建议
当地居民被我们问到关于厚田沙漠时,都说厚田沙漠在渐渐逼近他们的村庄和农田,对他们生产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

从已经移动到村庄边缘的房屋脚下的沙子我们也可以看出。

通过和当地居民的交淡,我们总结出一些关于厚田沙漠现状不断恶化的原因。

1、厚田沙漠周边的自然环境原本十分恶劣,不适合人类居住。

而人口的增长和对自然过多的索取,使沙漠周边的自然环境更加恶劣。

2、旅游开发投资商更多在乎的是自己的盈利状况,对于厚田沙漠的环境问题置之不理。

景区的无序管理和经营,一些旅游项目一旦挣不到钱,投资商便撒手走人,留下了一座座废弃的建筑物和许多垃圾,严重破坏了厚田沙漠的原有的风景,造成了恶性循环,使得投资商不敢再来投资。

大部分的游客也只是闻声好奇而来,来过一次便再无兴趣再来,没有回头客。

3、当地环保局的监管相对松懈,也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当地居民保护环境的意识,景区和周边也是垃圾遍地。

4、由于厚田沙漠变成了一个旅游景区,当地政府对沙漠的整理和绿化的力度相对减弱。

一个相对比较脆弱的地区缺少保护更加显得不堪一击。

5、景区中的水资源原本就很少,成为景区以后游客对景区水资源或多或少的破坏使原本就紧张的环境变得更加恶劣。

活动中我们亲眼领略了厚田沙漠的风情,也让我们在与当地居民的交淡中体会到他们生活的艰辛。

从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厚田沙漠可持续的旅游开发的角度出发,厚田沙漠的治理已经可不容缓了。

以下是我们提出的几点建议。

1、应增加沙漠旅游项目,如沙浴、沙滩排球,生存拓展训练等项目。

但是要以不破坏当地环境为前提。

旅游项目的地址要相对集中,这样便于管理和维护。

在旅游集中的地方做好绿化工作和环保工作。

2、沿赣江建立沿江风光带,向游客同时展示滨江和沙漠的奇特风光;也可以开展部分水上游乐项目。

3、建立沿赣江和沿沙漠周边地带的防护林网,防止沙子大量进入农田和村庄,防止沙子进入赣江。

当地政府要积极采取措施,
4、建立一个完整、统一的景区管理体系,对景区进行合理规划,进行功能分区
5、对当地的居民进行必要的环境保护的教育,使每个人都建立起强烈的保护沙漠不再扩大的意识。

对于每个进入风景区的游客也要进行教育,以提高游客的自身素质,不至于使游客成为当地环境继续恶化的因素之一。

采样取水
厚田沙漠。

相关主题